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学校成了“小小联合国”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3月15日 11:33  新闻晨报 

  越来越多的中国孩子走出国门,接受国外的教育;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洋娃娃”开始进入上海本地的中小学,和上海小囡一起读书。目前,上海有150所本地中小学可以接受外国学生就读,现已在本地中小学就读的外籍学生总数已达到3000名左右。作为学生和家长,你们喜欢这种“小小联合国”的教学方式吗?

  儿子变得肯说话了

  我觉得,外国小孩和我们的孩子一起读书,真的蛮好的。儿子班上就有一个法国小孩,去年年底插班进来的,半年不到,就给班级带来了很多新的东西,儿子也有很大变化。

  儿子原来有一个很大的问题:人一多他就会紧张,一紧张说话就结巴,所以,在公众场合他不大愿意说话。我们尝试了很多方法,都没能让他的话多起来。他的沉默寡言一直是我们的心病。没想到,这个让我们和老师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法国小男孩乔伊两个月就搞定了。

  乔伊插班进来后,老师就安排他和我儿子同桌。乔伊是个为什么先生,他对什么东西都好奇,都要问个为什么。作为同桌,儿子是被乔伊问得最多的人。一开始,儿子回答他的问题总是红着脸,眼睛看在其他地方。乔伊很不满意,因为儿子说得轻他就听不清楚,他一直要儿子大声点。儿子大声以后,他又提意见,问儿子为什么不看着他,说这是不礼貌的表现,或者就是儿子根本不知道答案,在敷衍他。儿子回来说起这个乔伊,一开始很生气,可是渐渐地,就和乔伊成了好朋友。他和陌生人说话也能够看着人家的眼睛,大声地说了,因为乔伊说,这叫真诚,这叫自信。

  可是,儿子回来说,乔伊又不满意了,他不明白儿子既然知道答案,为什么老师提问时从不举手。儿子说,最过分的是,乔伊还帮他举手,逼他回答,说,他不回答就是看不起他。儿子说,我不能让一个外国人看不起。

  于是,在乔伊的帮助下,儿子不再害怕在人前说话了。前一阵子,他还参加学校的演讲比赛,得了个第三名。儿子说,乔伊来了以后,他们班级比以前活泼了许多。(吴蔚 40岁 审计师)

  两个孩子不一样

  在德国留学时,我认识了我的德国老公,很快就有了两个孩子。从来没想过在德国扎根,所以一直对老公灌输中国很棒的思想,原来就对中国文化有兴趣的老公前年终于申请了一个来中国工作的机会。当时,女儿蜜雪9岁,儿子宝路5岁。

  回来以后,我坚持两个孩子要接受原汁原味的中国教育,我选择了我的母校做女儿的小学,儿子也被我送到了小区附近的一个公立幼儿园。女儿一时感到难以适应上海的教育方法,好多次嚷嚷着要回德国,觉得在这里读书太苦,要记很多东西很不习惯。最后,我们采取了一个折中的方法,把她转到了一所本地小学的国际班。儿子很快适应了这里的幼儿园,并且顺利考入了一所本地小学的普通班,现在正读一年级。

  短短两年时间,在两个孩子身上,中西文化的种种区别就渐渐显示出来了。姐姐更加独立一些,不愿意受束缚,脑子反应快,可是不刻苦。弟弟比较听话,依赖性比较强,可是成绩很好,有些姐姐做不来的功课,他做得来。碰到事情,两个人的态度也很不一样。前一阵子,我感冒了,女儿对我的关心是告诉我,应该及时看医生吃药,儿子就会跑到我的身边问寒问暖,一会问我要不要水,一会又问我要不要到床上休息一会。不由感慨,女儿的关心是德国的严谨和理性,儿子的关心是中国的体贴和温馨。希望他们能将两者融合在一起。(隋芮 38岁 全职妈妈)

  我们班来了个美国学生

  上个学期,我的班级里来了一位美国学生,刚开始的时候,由于不理解中文,经常会闹些笑话,一次说到“铁树开花”,他就问“铁怎么会变树”。也许是美国人随心所欲的天性,有时,同学们正在专心上课,他会突然手舞足蹈起来,同学们对他的感觉是既好玩又好奇。

  经过半年的相处,现在的他已和同学们打成一片,他的同桌会主动当他的翻译;而他也会在外教上课时展示他的优势。

  其实,即使有地域与语言的不同,人类的感情都是一样的,尤其是孩子间的交流是最直接、最真诚的,国与国之间需要文化的交流,而通过孩子来进行,也许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Mendi 26岁 教师)

  促进教学改革

  我的小囡读小学时就碰到过一个日本同学,没过多久,就把日本女孩子见人低半个头的礼仪学会了。

  考虑到洋娃娃们的生活背景和以前受过的教育是开放式的,所以老师们也会尝试着引进一些比较活泼的教学方法,去掉那些太过拘谨的纪律。以前规定必须要趴在台子上睡午觉的时间,现在也改为了自由活动时间。我觉得这种改革挺好,说不定我们教育改革的思路会在这里闪出火花。现在中国的很多家长要把小孩子送到外国去做小小留学生,看重的就是外国先进的教育,没想到外国人也同时看中了中国教育的严谨。(陈嘉扬 42岁 大学教师)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