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发现禄丰龙的故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15日 10:19  《少年科学》 

  许多人可能都知道,在我国的云南省出了一种大名鼎鼎的恐龙——禄丰龙。可若问起禄丰龙是怎么被发现的,恐怕知道的人就不一定多了。

  初获丰收

  最先发现禄丰龙的是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学家杨钟健教授。他是陕西省华县人。1928年,他由德国慕尼黑大学毕业后回到祖国,受聘于北平地质调查所,献身于古脊椎动物化石的研究。杨钟健的研究面很广,从古鱼类到古人类、古爬行动物,以及足迹化石,都有论述。

  那时中国的恐龙化石差不多都是由外国人发掘和研究的,而且标本最后也成了人家博物馆的陈列品。1921~1930年间,美国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中央亚细亚考察队来中国考察,采到了不少的恐龙化石标本(主要有巴克龙、鹦鹉嘴龙、原角龙等),这些标本均运到了美国(对这些标本的研究工作仍在进行)。刚从德国回来的杨钟健,根据中美协议,于1930年参加了这次考察活动的野外工作,从中学到了不少东西,大大提高了他的业务能力,为日后工作奠定了基础。

  杨钟健暗下决心,一定要扭转和改变那种中国的恐龙化石,只有外国人才有能力研究的局面。不久,他终于有了实现自己这一宏愿的机会。

  1928~1932年间,中国与瑞典合作的科学考察团来华考察,中国地质学家袁复礼在新疆准葛尔盆地采到了一条不完整的蜥脚类恐龙化石。考察结束后,这一化石便交由杨钟健来研究。当时国内也只有杨钟健有研究恐龙的本事、可以说是非他莫属了。杨钟健研究后,给这一恐龙定名为奇台天山龙。奇台天山龙是一种生活于侏罗纪晚期的中等大小(约10米长)的蜥脚类恐龙。

  1933~1939年期间,杨钟健又在四川省荣县采集和研究了荣县峨眉龙。峨眉龙是什么龙?原来,这是一种生活于侏罗纪中期的蜥脚类恐龙。我们的老相识马门溪龙、梁龙、雷龙、腕龙等都是侏罗纪晚期的恐龙,与峨眉龙相比全是小字辈。峨眉龙是比较大的蜥脚类,体长为16~20米。从骨骼上看,它比小字辈们要原始些。在它的尾巴末梢,长有一个骨质的椭圆球体,那是它用来自卫的武器。已知此类恐龙有两种,一是由杨钟健命名的荣县峨眉龙;一是由其他专家命名的天府峨眉龙。侏罗纪中期的恐龙很少见,因此峨眉龙的化石就比较珍贵了。

  这两次研究工作意义重大,开中国人独立研究自蒙恐龙的先河,从此结束了外国人包揽研究中国恐龙化石的时代。

  发现禄丰龙

  1938~1942年,杨钟健历经千辛万苦,来到昆明,进行禄丰龙的研究工作。他在昆明附近租了几间农民的房子,把装煤油的废木箱拼垒起来权当办公桌椅。屋外的天空上,日本的飞机时不时地在那里盘旋轰鸣。杨钟健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开始了他的研究工作。

  杨钟健所研究的禄丰龙化石是在昆明西南120千米的禄丰盆地发现的,这是一种原蜥脚类恐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

  禄丰龙是哪类恐龙?

  禄丰龙是板龙类的恐龙。许多专家认为,这类恐龙可能是恐龙大汉(如马门溪龙、梁龙、雷龙等)的祖先。板龙生活在三叠纪晚期,主要发现于德国、法国和瑞士。禄丰龙生活在侏罗纪早期,只发现于中国云南。板龙、禄丰龙通称为原蜥脚类恐龙。它们有着基本相同的特征:体型巨大,长脖子、长尾巴、小脑袋,前肢短,后肢长,主要用四肢行走,植物是它们的主食。这类恐龙体长约6~8米,它们的晚辈们体长可达40~50米。虽比晚辈小得多,但在三叠纪晚期和侏罗纪早期,它们仍然是当之无愧的巨人。早期的恐龙体型都不大。

  杨钟健认为,他研究的禄丰龙有二种,一为许氏禄丰龙,一为巨型禄丰龙。许氏禄丰龙体长6米,巨型禄丰龙体长比前者大三分之一。现有专家认为,巨型禄丰龙其实就是许氏禄丰龙。所谓“许氏”,是指德国著名恐龙专家许耐(他对板龙极有研究),他是杨钟健的老师,杨在研究禄丰龙时曾得到过他的热情帮助,为感谢这位恩师,杨便把自己研究的这一恐龙命名为许氏禄丰龙(以产地禄丰作为龙的属名,以许氏作种名)。

  鉴定卢沟龙

  在禄丰,杨钟健先后鉴定、描述了近十种恐龙,其中有一种肉食性的恐龙化石,他给它起了个很有意义的名字:卢沟龙。

  北京卢沟桥事变后,抗日的烽火在中华大地上熊熊燃起,这使身在西南边陲的杨钟健深感不安,他是多么想亲赴前线杀敌保国啊!为寄托满腔的爱国热枕,便为自己正研究的这种恐龙起了这样的名字。

  卢沟龙是一种早期的肉食性恐龙,大小与一只鸵鸟差不多,站立时有1.5米高。早期的肉食龙都不大,能有鸵鸟那么大已经不错了。卢沟龙用长大的后肢行走,前肢小,当手用。脖子细长而灵活,头小而尖,眼大而目光敏锐,口中长着小锥子似的牙齿,一看就知道是个吃肉的主儿,它生活于侏罗纪早期。

  今天,我国拥有一大批优秀的恐龙专家,新的发现及新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常常为外国专家们惊羡不已。这里自然有我国恐龙研究事业开拓者杨钟健的功劳。(文/刘国梁)

声明:本文章版权归新浪网与文章作者共同拥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