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品行是内心的指南针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4月21日 14:50  《品行指南针》《品行指南针》 

  这里是你的甘泉、你的饮水之地,
  喝吧!直到恢复圆满、驱散混沌。
  --罗伯特·弗罗斯特,《指令》

  我们何必如此急功近利、如此处心积虑?如果有人无法赶上同伴的步伐,或许是因为有另外的鼓声在召唤他。
  --亨利·大卫·梭罗,《瓦尔登》

  前言:品行是内心的指南针

  在青年身上,我们播下习惯和偏见......因此青年时代就决定了转机;青年时代的教养已经决定了下一代的教养;青年时代就确定了个人和公众的个性。
  --引自《本杰明.弗兰克林自传》中本杰明·瓦罕的一封信

  在所有对孩子的各种梦想中,处于重要位置的是希望孩子成为品行端正的人。当然,我们希望孩子拥有成功、健康、地位和幸福,但我们懂得没有良好的品行,这一切都是空虚了。我们也知道具备了良好的品行,即使遇到挫折坎坷,他们仍然可以备受尊重,并为自己感到骄傲。归根结底,品行是一个或许是唯一无法被他人剥夺的东西。它是内心的可靠指南,让他们辨明方向,告诉他们离家多远、如何回家。品行是他们个性的基本特征。

  品行端正和个性或爱这样的概念一样,很难加以定义。按本书作者的意图,品行端正意味着真实性和内心的是非观念。诚实和正确、公平、合理地展现个人的形象是其不可或缺的出发点。这既包括在学校、在家里,也包括在和家人及其他人的关系之中。同时,品行端正还意味着尊重他人和自尊。

  换言之,品行端正涉及心理、道德、成长和社会等诸多领域。尽管作为家长我们望子成龙,但也懂得良好的品行不是靠给孩子读读现成的教材培养出来的,比这要微妙得多。品行对美好的生活至关重要,但我们不可能像在胸部放置一个起搏器那样启动孩子的道德生活。

  《品行》一书的作者史蒂芬·L.卡特对此有如下定义:

  “‘品行’(integrity)这个字起源于拉丁文词根‘integer’,其意思在历史上与当今大体相同,即完整的意思。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就像一个整数,是完整的,不可分割的。这个字要表达的不是专一无二,而是完整性;不是某个狂人试图让整个世界归于同一模式的妄想,而是一个人深信自己生活得正当而感到的安详。品行端正的人不一定是甘地,但也不可能是以炸毁大楼表明自己意志的人。我们内心都有一个品行端正的人在那里徜徉,我们相信他能够立得端、行得正,能够遵守规则、信守诺言。或许正是因为我们都感到自己内心做到品行端正的潜能,我们才能在他人身上、甚至在许多问题上与我们存在严重分歧的人身上看到并欣赏这种品质的存在。(原文为斜体字)”

  或许良好的品行从来都是不可求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更像勇敢、忠诚、善良和其他的美德。我们从来不能完全拥有,我们刚刚以为把它抓到,它却已经溜走了。或是它根本不是什么实实在在的东西,即使是,我们也只能把握一个大致的轮廓,甚至这轮廓都是片面的、不完整的。越南题材最杰出的作家迪姆.欧伯莱恩对“勇敢”所下的定义完全可以用在品行端正上。

  有时候世界上最勇敢的举动莫过于在漆黑的长夜里感受彻骨的寒冷。勇敢不总是一个是或不是的问题,它像寒冷一样,也分不同的程度。有时在达到一个临界点前你可以勇猛无比,但过了这个临界点就不一定了。在某些情况下你可以作出不可思议的事情,可以冒着敌人的炮火冲锋陷阵,但在有些没有恶劣到这种地步的情况下,你甚至连眼睛都不敢睁开。

  有时我们会听到别人说这个人德行好,而且以为自己完全懂得其中的意思。但对我们来说,保持良好的品行意味着一场斗争、一种真诚作人、公平待人的持久承诺和探索。

  良好的品行是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指南针,为我们指明了应该遵循的方向。没有这一指南,我们的生活充其量不过一本庸庸碌碌的流水帐。如果不明方向,我们就会迷路。有了指南针,生活就变成了旅程,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品行,我们的旅程才有意义。因此,养儿教子最紧要的任务莫过于培养良好的品行,而且必须从小抓起。

  良好的品行尽管重要,却不为家教作者所重视。搜索其书目索引,很少看到关于品行端正的条目。即使有,也远不及关于自尊或塑造个性或道德之类的资料。这是怪事,家长们如果琢磨一下也会有同感。真正的自尊、个性和道德归根结蒂不是建立在良好的品行之上的吗?

  我们认为这个题目难于下笔是有其道理的。对我们所有人来说,做到品行端正都是一个遥远的、而且可能永远遥不可及的目标。作为作者,我们不具备超出读者的非凡能力,也和读者一样敬佩能够实现这一目标的人。正因为如此,这个题目本身对我们自己就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可以放心,我们不会自称自己是品行的典范,这样做不是妄自尊大就是妄自菲薄。

  只有在复杂的处境中、在压力、失望和失落中,才能充分体验到品行的力量。可悲的是,往往要到舍弃良好品行的时候才能真正了解其价值。尽管品行端正是不容置疑的,但对它的认识却要经过成长中每一天的游移不决和混乱、矛盾。也难怪家教书籍的作者们会望而却步。他们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不予理会,要么就这个题目写上一整部书。

  我们可能是犟脾气,所以做出了后一种选择。

  《明辨是非》让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行成为可能、可行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孩子品行端正不是家庭稳定、无条件的爱、家传深厚或者运气好就能自然形成的,是要靠我们的重视。成长路上充满喜悦和痛苦,但如果孩子不能形成良好的品行,就无以理解、接受或估价这些经历。

  《明辨是非》写的是我们作为家长应该如何塑造五岁到十二岁孩子的良好品行,特别是如何发现和培养他们自身的品行。关于孩子成长的书籍为数众多,情感、心理、道德、社会等方面无所不包。本书涉及和学龄孩子及其家庭日常生活相关的各个方面(霸道、兄弟姐妹的竞争、家庭危机、青春期、互联网、校园暴力、家庭作业、家庭晚餐、媒体、诚实)等等),但我们希望写出新意。我们希望揭示出成长过程和品行形成的关系。之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待家长和孩子,是因为我们认为这是家长形成健康的育儿手段的最自然、最实际、最一贯也是最富远见的办法。

  本书是我们另一本著作《美国少年实地指南》的延续。我们在那本书里说明了青少年是如何在父母的视线之外成长的。家长在这些孩子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但他们参与孩子生活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时期,家长要学会放弃控制孩子生活的想法,学会如何从旁施加影响。根据自身的经验和研究,我们认为对孩子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家长是那些在孩子的整个童年都着眼于其品行教育的家长。

  因此,在写作《明辨是非》时,我们一方面着眼于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成长时眼前该做的工作,另一方面则着眼于保证青少年时期茁壮成长的基础工作,因为青少年时期是最让家长头疼的时期。和十几岁孩子的家长谈论孩子小时候的情景,他们无一不觉得当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对逝去的岁月不无留恋。(有意思的是,在大部分关于青少年的书籍,这种追忆流年的情绪会反复出现,谁都希望我们曾经是孩子宇宙中心的岁月永不流逝。)孩子长大得很快,家长应该着眼于当前,即使帮助孩子为高中甚至成人期作准备时,也不能忽视了当前。

  在《明辨是非》中,我们阐明孩子在幼年就有品行意识。他们渴望自身的完整和家庭的完整。培养良好的品行从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诚实做人常常需要付出高昂的代价。家长和孩子的唯一宽慰是别无其他选择,如果我们自己和孩子不具备也不珍视良好的品行,我们的关系就不能建立在健康的基础之上。

  从品行的角度审视作家长的艺术,可以给为人父母的传统原则带来新意或是意料之外的认识。例如,如果错误理解表扬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即可能导致孩子无端的自负。再如对孩子进行惩戒时,你可以把简单行使家长的权威转变为以自己的权威和榜样帮助孩子珍视他们舍弃的优良品质。此外,你还可以认识到品行端正和我们的直觉之间颇为抽象的关系。最终你将体会到帮助孩子树立生活中的良好品行,可以减少将来你对他们的担心,增添你对他们的自豪感。重视品行可以减少管束和惩罚,增加家庭的欢乐和爱。

  本书涉及面广,既有放学后的打斗、足球场上的顶撞,也有爱犬的死亡、家庭成员的癌症诊断,还有发现孩子计算机上的色情网址和在商店偷窃等问题。本书让家长了解到孩子成长中的微妙细节和现实。我们知道如何在平常或特殊的时刻培养孩子的品行,比如如何回答孩子最典型的问题:真的有圣诞老人吗?每一天孩子都可能经历着一个塑造过程。品行隐藏在孩子游戏场上的举动中、穿衣上学的过程中或是对待小弟弟的态度中。但要塑造良好的品行,首先得靠你把孩子的经历和他们的品行联系起来。

  良好的品行可以滋生同样的品行,而且立竿见影。明智、充满爱心和富于创造力的家长都是严守正直的为人准则的人。作为家长,我们知道培养正直的品行,就必须做到:

  -立场坚定,但也为孩子情况的变化(开始上学、进入青春期、毕业、做各种尝试)做好了准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善于提问,也要善于听取回答和洞察沉默,意味着我们要敢于承认错误,并允许孩子犯错误(请见“圣诞老人的真相”、“居他人之物为己有”和“诚实”等章内容)。

  -我们要全身心地关注过程(纪律、教育,关系等),但同时又要绝对保证孩子的健康和安全。孩子需要限制,他们在合理的限制之内茁壮成长;他们需要保护,以免做出错误的选择。他们毕竟是孩子(见“性意识萌发的震惊”、“失落”和“家有病人”)。

  -我们坚强地面对缺陷,但不能允许自己或孩子气馁(见“体育精神”、“搬弄是非、讲实话、叫外号”)。

  -我们牢记在遇到失败或失望时对事不对人,但在孩子所想所为正确的时候却不忘记给予充分的肯定。(见“互联网的阴影”和“作弊”和“打架”)。

  连接家庭的是爱、是彼此的情感和责任心,但构成一家人共同生活的则是他们共同经历的故事。故事是所有家庭的灵魂,而本书讲述的正是这样的时刻。《明辨是非》采用了与《美国青少年实地指南》一书类似的结构。书中将孩子日常生活中的故事和深入细致的分析及切实可行的建议相结合。我们展示了孩子是如何演绎他们的生活的-在家中、学校、操场或商店。每一章都包含叙述、对话和点评等部分,都选择了孩子在真实生活中探索其生活的意义的典型事例。

  心理学家、小说家和回忆录的作者告诉我们,孩子是探索者和哲学家,从幼年就开始探索生命与死亡、爱与家庭、自我和他人等深奥的问题。《明辨是非》中的每一个故事都是孩子与家长探索、辨别、求知、相互支持、相互联系、追求良好品行过程中在某一点的定格。

  在莫里斯.升达克的经典作品《野兽国》中,麦克斯穿者狼皮搞恶作剧,因而得到惩罚:饿着肚子睡觉。睡梦中他感到自己威力无穷,于是闯入野兽生活的魔幻世界,并被加冕为王。“野兽闹剧现在开始!”他鼓动着自己想象中的野兽,而且的确闹剧开始了。最后,他回到家里。只有家-即使他努力也无法舍弃的家-长存在他的心中。只有在家才有亲人和晚餐等着他的归来。

  孩子和我们一样,是不完美的。世界充满了野兽,难怪我们作家长的担惊受怕、疑神疑鬼。归结起来只有一句,我们的最大愿望莫过于保证晚餐的饭菜不凉,在孩子们似乎脱离了我们的控制、被我们几乎忘却或无法理解的力量摆布时,和他们站在一起。但是,如果我们的孩子体验到自身的完整,体验到为人的真诚,我们就可以看到美好的希望,因为我们了解他们的梦想和奋斗。和麦克斯一样,在我们的大力帮助下,我们的孩子最终会找到自己的道路。有时他们会象麦克斯那样让我们、让自己失望。但是,他们同样会象麦克斯那样,总是会回到家中、回到我们身边、回归到自我。

  让野兽的闹剧开始吧!

(选自[美]麦克尔·李维拉博士 约瑟夫·迪·普里斯克博士著
江红译 《品行指南针》)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