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高级编辑遭遇语文难题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5月12日 09:30  人民网-人民日报 
  前不久,高级编辑王汝柏“阴沟里翻船”。上小学二年级的孙子遇到的一道语文课外作业题,愣让他几天没做出来。

  题目是4道谜语,谜面为“一”、“2.5”、“泵”、“愚公的家”,谜底是4个成语:接二连三、低三下四、水落石出、开门见山。他把这个题出给周围一些颇有文字功底的同事,他们也纷纷败下阵来,大呼“怪异”。

  其实,这样的怪事并不少见。前两年,就曾有一位著名作家,慨叹不会做高考语文试题。像笔者这样理科出身的成年人,在一些小学数学课本中诸如管子流水、汽车追尾之类的“高深”题目面前,也每每束手无“解”。

  不管怎么说,一道小学低年级的作业题,不但学生自己不会做,连成年人乃至专家学者都苦思不得其解,不能算是正常的事,它说明学校教育存在某些问题和隐忧。

  知识传授超越学生接受能力。没学的字词要去“破解”,没掌握的成语要去应用,到中学用方程式才能计算的题,却要求小学生不列方程艰难地求解,知识的联系要靠超强的“想象”……所有这些,都与学生的实际水平存在差距。尽管教师的本意是好的,想让学生一口吃成个胖子,但违背了教学规律,超出了学生的智力水平,有拔苗助长之嫌。

  试题设计远离社会实际。有些作业题、试题之所以让成年人也颇感费解,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智力不行,而是因为它们远离人们在实际生活中积累的知识。一些为出题而出题、故弄玄虚的东西,只是出题者知道答案,这样的东西即使学生“掌握”了,实践中也毫无用处。

  教学仍囿于“应试教育”怪圈。上面考什么类型的题,下面就仿制什么样的作业题和考试题,进行强化训练,为应试而出题,为升学而教学。令学生身陷题海,研究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受到扼杀。

  众所周知,我国中小学生应试的本事较强,但研究创新能力则较弱,这里面固然有多方面的原因,但长期以来形成的死记硬背的知识传授、试题设计的一味深奥却与实践脱节、为升学而设置的教育教学模式等,无疑是重要的因素。要解决作业题、考试题偏而怪、难而深的问题,必须从转变教育教学思想入手,打破传统的应试教学模式,使教学逐步向学生实际靠近,向生产实践靠近,向培养研究创新能力靠近。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