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让孩子的社会实践更具体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6月23日 10:02   
  在教《特殊的葬礼》这篇课文时,一位南京的女教师发现,课文和环保联系紧密,于是决定让学生们调查学校周围污染严重的河流,以调查报告形式向市长反映问题。然而,与孩子们高涨的热情相比,家长们却显得十分淡漠,甚至有家长竭力反对,结果这次集体行动中途夭折,全班53学生中只有一人给市长寄去信件,所幸的是有关部门很快寄来了回信(6月7日《现代快报》)。

  也是在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小市长”评选决赛在南方某市举行。录像介绍、慷慨演讲、现场问答、才艺展示,10名候选“小市长”轮番上阵,发表“施政纲领”,场面极为热烈,包括市领导和数百名观众在台下洗耳恭听(6月7日《中国青年报》)。

  两相对比,一“冷”一“热”。孩子们是怀着同样的热情参与这两项社会活动的,但得到的是不一样的结果,这很令人深思。

  笔者很赞赏南京那位女教师的做法。教书育人,让课文所学与学生们参与社会管理活动相互渗透,同时又将调查意见直接致信市长,这不仅具有实际意义,更可以让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学会与社会沟通。而南方某市的“小市长”评选,作为迎接“六一”的一项活动,毋庸置疑,也是锻炼孩子们能力的有效形式之一。虽然“小市长”们的演说中童稚的成分更多一些,可在行动上,毕竟与现实社会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沟通。

  “致信市长”与“当小市长”之间最大的不同是,前者遭遇的问题,更多来自于现实生活;后者则先由有关部门搭好平台,再由孩子们口头“大展宏图”。一个是具体行动,一个更多的是逞口舌之功。笔者以为,小学生当“小市长”的“施政”演讲,充其量算一次政治抱负的远程“试射”,目标遥远、模糊不清。而看得见、摸得着的实践活动,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家长和社会都应该对如何培养孩子们的民主参与意识有所反思。如果我们的学生仅是越来越擅长于演讲台上的“运筹帷幄”,而对发生在身边的现实问题,却不能以有效的方式与社会进行沟通,那算不算一种悲哀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