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牌坊村的邓氏家族

  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就是川东乡间较早的觉醒者之一。在邓小平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是一位关键的人物,父亲的经历影响了他的一生。

  不过,说来话长。要介绍邓绍昌这个人,我们还得从一个遥远的时代——500多年前的明代说起了。

  公元1380年,也就是朱元璋建立明王朝后的洪武十三年,虽然天下初定,朱元璋登上皇帝宝座也已有13个年头了,但一些边疆和偏远的地方仍然战乱不断,尤其是在川陕和云贵一带,地方势力依仗着山高地远的地理屏障,割据一方,与朝廷作对。当时有来自四川的一本奏折上报告说:“……四川广安州刁民彭普贵,自称明王转世,煽动百姓,聚众数万人……”

  “这还了得!反了!反了!”朱元璋一看奏折,腾地一下从龙椅上站起来,大声吩咐道,“快给我把兵部员外郎邓鹤轩叫进来……”

  这年春天,朱元璋为了巩固他的江山,也为了扩大他的统治范围,便派出兵部员外郎邓鹤轩率兵入川,指望着在较短的时间内统一四川。

  邓鹤轩入川后,驻扎在位于重庆东北方向约200多里的偏僻古镇广安。

  由于连年来的兵荒马乱和天灾人祸,本来是丰腴之地的四川,却是一片土地荒芜、人烟稀少、万户萧疏的凄凉景象。邓鹤轩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待到四川战事稍稍安定之后,他便向皇帝建议:四川大量的土地荒废、人口流失,实在可惜,不如将人口众多的湖广百姓,迁移一部分到四川居住,相信四川的沃土比别的地方更能给百姓带来富庶的生活。不仅仅是老百姓,就是朝廷里的官员,也应鼓励他们到四川去落籍做官,带领百姓发展生产,这样岂不是既可以为圣上开拓了疆域,又让更多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朱元璋采纳了邓鹤轩的建议,并同意了邓鹤轩自愿举家入川的请求,据说还奖励给了邓鹤轩一百亩土地作为安家之资呢!

  就这样,本来是世代居住在江西庐陵的邓氏一族,从此迁入四川广安,定居在广安望溪乡姚坪里——也就是现在的协兴镇牌坊村这个地方。

  邓鹤轩算是牌坊邓氏的一世祖了。从一世祖邓鹤轩到邓小平这一代人,其间经历了明、清两个朝代,共六百多年的历史。从《邓氏家谱》的世系序列推算,邓小平是牌坊村邓氏家族的第十九代子孙。

  邓氏家族从他们的一世祖邓鹤轩开始,就注重树立书香耕读和报效国家的门风。担任过兵部员外郎的官职,为明太祖洪武皇帝立下过汗马功劳的第一代邓鹤轩自不必说,第二代邓显,第三代邓司训,第五代邓荣、邓杞,第七代邓自得、邓自高,第八代邓士廉、邓士昌……都曾在四川的历史上留下了或为朝廷命官、或为蜀中鸿儒的声名。在明代200多年间,邓氏家族里仅进士就出了五六位。其中八世祖邓士廉,崇祯年间中了进士,曾任广东海阳县令和吏部侍郎,明朝末年随桂王入滇缅,官为吏部尚书晋大学士,后来以身殉国,清朝乾隆四十七年赐谥节愍。

  到了清代,邓氏家族“书香门第”的传统继续得到了发扬。第十一世祖邓琰,辅助侄子邓时敏在乾隆元年(1736年)中了进士,并进入翰林院,做了编修和侍讲。

  说到这位邓翰林,现在的广安人也都引以为骄傲。翰林,是封建国家选拔出来的一些高级人才;翰林院,就是专门为这些高级人才设立的工作和编研机构。当时的读书人都认为:两榜进士难考,翰林院更是难入。十个进士难得有一个进入翰林院。邓时敏中了进士后,先在翰林院里做编修,后又升为侍讲。乾隆十年(1745年)又升任大理寺正卿。

  大理寺,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法院,执掌全国的诉讼案件;大理寺正卿,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能得到这个职位,对于邓氏家族来说,可是一件光宗耀祖的大事!所以,当时邓时敏人在京城,消息却早已伴着鞭炮锣鼓传到了广安牌坊村。人们奔走相告,纷纷前来牌坊村邓家院子里道喜,光贺喜的宴席,就足足摆了三天呢!

  公元1761年,邓时敏的父亲邓琳病故。按照当时清代的制度,凡是大臣遇到了父母丧亡之事,可以告假回家守孝三年。皇上批准了邓时敏的奏请。于是,邓时敏携带着家眷,一起回到了广安老家。

  邓时敏为官清正,刚正不阿,而且有真才实学,上获皇上的赏识,下得乡亲百姓的拥戴。在广安老家这段日子里,他主持整理了邓氏家族的祖谱,并且排下了我们前面曾提到的“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燕尔昌荣”的辈分顺序。

  ——正是按照这个顺序,邓绍昌为自己的儿子取名“邓先圣”——因为依照邓时敏所定的辈分顺序,邓小平应属“先”字辈。

  邓时敏在老家一边守孝奉母,一边还抽出时间来主持修订了广安州州志,使广安的历史从此有了比较完整和准确的文献记载。至今广安的人民仍然感念他的这一贡献。

  守孝三年期满后,邓时敏返回京城,继续任大理寺正卿之职。数年之后,他因积劳成疾,再加上年事渐高,便上奏皇上,请求告老还乡。乾隆皇帝批准了他的请求,又念及他为官多年,尽职尽忠,政绩可嘉,便封他为“通封大夫”,意思是只要他有什么事,便可以直接向皇上通报。邓时敏回广安后不久就病逝了。

  朝廷为了表彰邓时敏的政绩和德行,便下旨广安州,在邓时敏的老家姚坪里树立起了一尊“神道碑”和一座“德政坊”,作为纪念。

  后来姚坪里改名为“牌坊村”,就是因为有了这座铭刻着邓氏祖先德政的高高的牌坊。

  20世纪末,邓小平的女儿毛毛在《我的父亲邓小平(上卷)》里这样写道:“如果真如县志所言,那么这个邓翰林、邓大理寺正卿,还真是一位有识有品,有学问有政绩的人呢。他们这一辈人,也的确是邓氏家族明清两朝五百年中最辉煌的一页了。”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