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妈妈的微笑

  翰林院子里的私塾教育,和当时全国各地的私塾没什么两样,施行的都是老式的蒙学教育,小学童们天天诵读的课文,也都是《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还有《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一类。

  周老先生教给蒙童们的功课有三项:诵书、描红习字和造句。

  周老先生每次上新课,都是用他那拖得长长的声调,逐字逐句地教着学童们念诵几遍,然后再简单地讲解一下。所谓讲解,一般都是断章取义和牵强附会的“训诫”之语。时间一长,这种方法往往让孩子们觉得乏味,因而对学习产生厌倦。有时周先生讲着讲着,不仅自己呵欠连连,有的小学童也趴在课桌上呼呼大睡起来。每当这时候,课堂里就会传来孩子吃吃的嬉笑声。周先生发觉了,便提高声调,把手中的戒尺用力一拍,厉声叫道:

  “休得胡闹!现在继续背书——就从这里背起: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于是,厢房里又响起了抑扬顿挫、高低不一的诵书声:“长幼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

  说起诵书,那可是贤娃儿的“拿手好戏”。周先生要求学生每一段书都要背得如“行云流水”一般,不掉句,不结巴。贤娃儿上课专心,坐在前排总是把眼睛睁得大大的,每次单独诵书,都会得到周先生的夸奖。

  这一天,周先生又让学生们齐声诵读了这一段: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为,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能当执。融四岁,能让梨,弟子长,宜先知。……”

  诵读完毕,周先生捋着胡子点名道:“邓希贤,我听你诵读得倒还流畅清爽,那么这一段的意思你能讲讲吗?”

  邓希贤笔直地站起来,大声说道:“一个人小时候不好好念书,这是极不应该的。小时候不念书学习,到老的时候还能有啥子作为呢……”

  “讲得很好。”周先生满意地叫小希贤坐下,然后指着另一个平时最喜欢顽皮的小学童说:“你看人家邓希贤,上课何其专心致志。而你呢?东张西望,如坐针毡;交头接耳,屡教不改!人,不正是像块玉石一样吗,如果不经过好好打磨雕刻,怎么能变成精美的玉器?‘人不学,不知义’,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嘛!”

  一直说得那个学童低下了头,老先生才罢休,然后开始布置下面的作业:“下面开始影写新字。我看看今天谁会得到‘柴筷子’。谁得的‘柴筷子’多,我就罚谁留下来,多影写十遍!”

  影写新字,就是周先生把写大字的格子打好,然后发给学生,学生们用纸蒙在格子上照着写字。写完字交到周先生那里,周先生一一批改,在写得好的字旁画上一个大红圈儿,学生们称为“红鸡蛋”;在写得歪歪斜斜甚至“缺胳膊掉腿儿”的字旁打上一个大红叉叉,学生们称为“柴筷子”。当然,谁都愿意得到“红鸡蛋”啦,谁都不想得到“柴筷子”。

  贤娃儿不仅诵书诵得好,影写生字也认真得不得了,很少得到过“柴筷子”,更没有挨过周先生的责罚。

  ——若干年后,一位外国作家曾这样写道:“(邓希贤)在这位(周)先生的教导下学会了写毛笔字……他在写毛笔字上一定受到了良好的指导,因为他的书法在他高龄时仍然苍劲有力。”

  散学回家,贤娃儿会高举着画满“红鸡蛋”的习字本给妈妈看:“妈,今天我又没有得到‘柴筷子’,都是‘红鸡蛋’。先生还说我习字认真,表扬我啦!”

  每当这时,妈妈即使手上正干着活儿,也会停下来,认真地看一遍儿子的习字本,然后满意地夸奖说:“贤娃儿真是妈的好儿子,给妈争气啦!”

  “妈,我以后还会给你争气哩。你不是说过,小甘罗12岁为丞相吗?今天先生也给我们讲了,‘莹八岁,能咏诗。泌七岁,能赋棋……’”

  “这是啥子意思嘛?”妈妈好奇地说,“贤娃儿,快讲给妈听听嘛!”

  “就是说,齐国的祖莹,八岁的时候就能咏诗作词;唐代的李泌,7岁的时候就能按皇帝的要求,当场吟出下棋的歌子嘛!”

  “噢,这些娃儿可真有出息哩!”妈妈为贤娃儿擦了擦脸上的灰土,似乎是明知故问地说道,“这些娃儿啷个会这样子有出息嘛?”

  小希贤这时候俨然一位小先生了,他给妈妈讲解道:“听先生的话呗!勤奋念书呗!”说到这儿,小希贤顿时明白妈的意思了,恍然大悟似的说:“妈,我懂得你的意思了,你放心,我一定好好听先生的话,好好念书!”

  说着,他就摘下书包,坐到檐廊下的小书桌前,又翻开了习字本,练字去了……

  妈妈见儿子这么乖巧懂事,心里又是高兴又是心疼,忙叮嘱说:“贤娃儿,念书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写累了就到外面玩一会儿吧。只是,万万不要到河边边去哦!”

  “知道了,妈,你是不是怕我变成小青龙顺着河边边漂走了?”

  “又耍贫嘴!”妈妈慈爱地嗔了儿子一句。

  在翰林院子读了一年多私塾,小希贤懂得了许多道理。除了自己诵书、习字样样认真,深得周老先生的称道外,他还从“黄香温席”、“孔融让梨”这样一些小故事里,懂得了孝敬父母和长辈的礼仪;从“孙敬悬梁刺股”、“车胤囊萤苦读”、“李密挂角读书”等故事里,懂得了什么是发奋、刻苦和勤勉。

  爸爸妈妈从小希贤习字本的那一个个“红鸡蛋”里,看到了儿子的用功和进步。

  可以想像,在爸爸妈妈喜悦的目光里,一定正浮现着小希贤灿烂的前程。妈妈常常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古训讲给儿子听。她梦想着儿子有一天真的能成为“人上人”,真的能为他们邓家光宗耀祖,那时候,她将从人们的赞许声中,获得一个母亲、一个勤劳普通的中国农村劳动女性的全部安慰、满足和骄傲。

  而这一天离她还多么遥远啊!

  看着儿子安静地坐在廊檐下习字、诵书的样子,做母亲的心里说不出有多么甜蜜和愉悦。

  她在心里说:“快点长大吧,好娃儿!只要你能平平安安地长大成人,妈就是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啊!”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