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年科学院引领少年儿童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7月29日 14:20  新浪少儿 

  2004年7月29日,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内掌声雷动,由中国少年科学院、中国青少年发展服务中心举办的以“数学之美”为主题的第二届“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全国总决赛暨颁奖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这是主办单位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发挥少年儿童兴趣社团在全国少年儿童中开展体验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举措。来自全国28个省市的近千名学生参加了在京举行的竞赛、论坛等系列活动。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晓兰、著名数学家林群出席了颁奖仪式。

  本次活动自2003年3月启动至今,历时一年多。培养青少年学习数学的兴趣、创造精神及合作意识的“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得到了科技辅导教师及学校的积极响应和大力支持,青少年的热情参与使数学界的专家断言,中国将成为未来的数学强国。

  据了解,长期以来,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从概念或定义出发,以简练的方式进行合理的逻辑推理,从而得到所要求的结论。这种教学模式使得理论与实际脱节,因而导致学生们在解决各种复杂的实际问题时往往感到束手无策。本次青少年数学论坛有别于以往的各种类型的数学竞赛,更注重数学在生产生活和实际问题的应用和解决。以往在大学阶段才有可能接触到的数学建模概念首次被引入到中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当中。活动安排的数学模型课程的教学活动和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正是适应当前培养创新精神,加强素质教育和推动教育改革的客观形势发展需要。活动采取了请学生上台,学生是演员,教师是裁判性的形式,既活跃了气氛又锻炼了学生,使青少年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有了较大的提高,并使学生易于发现自己的不足。学生还可以通过报告交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建模的全过程。总决赛期间活动内容除了数学家与青少年共论“数学之美”、趣味数学解题技能展示以及团体对抗赛之外还特别增设了“数学建模”论文答辩环节。

  “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活动始于2002年,由2002年国际数学家大会组委会、中国数学会、中国教育学会、中国少年科学院于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推出的一项青少年课外科技活动。首届青少年数学论坛开创世界数学家大会百年历史以来第一次有青少年爱好者参加国际数学论坛的先例,得到了科学家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关注。实践证明,“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中国青少年数学论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综合能力、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有助于新时代优秀人才的脱颖而出,赢得了广大同学的认可和学校的支持。

  在颁奖仪式上,著名数学家林群都对本届论坛的成功举办表示了祝贺,对该活动在数学教学改革、新型优秀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影响给予了肯定,并希望本活动越办越好。我国著名数学家陈省身继为第一届题词“数学好玩”后又给本届活动题词“走进美妙的数学花园”并向参赛选手和全国的青少年朋友表达了良好的祝愿。

  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张晓兰在讲话中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我们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组织和健康素质。近年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与社会各界一道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普宣传活动和以科技为主体的教育活动,在广大青少年中营造学科学、爱科学的良好氛围,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形成科学态度,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本次论坛以趣味性数学游戏为主要内容、以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论坛为主要形式,把数学知识引入到青少年课外兴趣活动中,对于培养青少年对数学以及其他科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具有积极的意义。

  赛后,专家、领队和获奖代表分别表达了他们的心声。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单墫教授说:本次活动的举办为数学的教学改革带来了活力,它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参与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脱颖而出;来自河北的数学教师龚国宏说:数学建模竞赛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拓进取与团结协作精神,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等方面显示了它独到的特色。获奖代表陈奕强激动地说:一次参赛,终生受益。

  另据活动主办方负责人介绍,在京期间参赛选手还将与著名科学家进行对话和交流,进一步激发青少年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热情,鼓舞广大优秀青少年为把我国建成数学大国而不懈奋斗。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