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运筹帷幄的邓小平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4日 11:24  《小平您好》 
  邓小平的智慧和胆略,使他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作为总设计师,就像他喜欢打的桥牌一样,总是需要一种把握全局的宏观视野和战略胸怀。

  邓小平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不仅设计目标,更知道怎样去实现目标。

  邓小平的智慧和胆略,使他无可争议地成为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作为总设计师,就像他喜欢打的桥牌一样,总是需要一种把握全局的宏观视野和战略胸怀。

  有人说,桥牌之道,在于谋划运筹,在于战略判断。

  邓小平和桥牌的情缘由来已久。

  1952年,邓小平还在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作的时候,有一次路过四川内江,遇到一位朋友,教他学会了打桥牌,从此,打桥牌成了他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活动。尤其是在晚年,他把打桥牌当成向自己智力和体力挑战的手段。

  自1984年开始,“运筹与健康”老同志桥牌赛共办了10届,邓小平参加了9届,连续3届获得冠军。为此,组委会向他颁发了三连冠奖杯。

  他曾经说:桥牌如同音乐一样是一种世界语言,理应成为中国同世界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交流、理解与友谊的桥梁。1989年2月26日,世界桥牌联合会授予他“世界桥联荣誉金奖”,并作出决定:不能有两人同时拥有此项金奖。

  1993年6月,世界桥牌联合会向他颁发了“主席最高荣誉奖”,以“感谢他多年来为中国及世界桥牌运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这大概是他获得的最后一项社会荣誉。

  邓小平曾说:“打牌要和高手打嘛,输也有味道!”“在脑力方面,打桥牌最好;你的脑筋是否迟钝,一打桥牌,马上就明白。”

  遇到有争议,他总要弄出个究竟。有一次收牌时,女儿邓楠对他说:“你刚才那张牌不该那么出。”他当时没吭气。第二天,大家一坐到牌桌前,他就把头一天那副牌局在桌上重摆一遍,说:“你们说,谁错,谁对?”看来对女儿的批评,他还不大服气。

  邓小平打牌,计算准确。洗牌、发牌、叫牌、打牌、记分,每一步都特别认真。

  有一次,聂卫平陪邓小平、万里等人一起打牌。聂卫平和邓小平搭档。当他看到对方输得一败涂地时,顿生恻隐之心,便偷偷“放起水”来。结果一手好牌因为他的“放水”连宕六墩。邓小平看在眼里,心中很不高兴。事后,他还特地给聂卫平的妻子打电话说:聂卫平是围棋大师,可绝不是桥牌大师。

  聂卫平说:他打牌守得紧、攻得狠、叫得准、打得稳,无论领先还是落后,都很有风度,不愧为一位桥牌高手。

  打桥牌被称做“运筹”,邓小平是一位具有大将风度的桥牌高手,也是一位善于看大局,抓关键的战略运筹高手。

  毛泽东曾经对长期合作的刘伯承和邓小平的指挥风格作过一个有意思的比较。他说:刘伯承是举轻若重,邓小平是举重若轻。

  举重若轻的人,常常是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关键问题上面。邓小平的老部下曾记得这样一件事情。淮海战役结束时,邓小平如释重负地来到政治部,从口袋里拿出一张纸,上面是一连串的收电记录。他对副政委张际春说:“这张单子上中央来的二十几个电报,都是同作战没有直接关系的,还没答复,请你一个一个地起草答复吧!”

  在新时期,邓小平常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的办法,就是抓头头,抓方针。

  1986年,当美国记者华莱士问起邓小平每天工作多少时间的时候,邓小平回答说:两个钟头。华莱士以为自己听错了,竖起两个手指头又问了一遍。当他确信自己没有听错时,不禁大为惊讶。

  难怪记者惊讶。为这样一个大国领航,两个钟头够吗?

  工作的时间是两小时,思考的时间是多少呢?家人们回忆说,邓小平虽然说话不多,动笔不多,但在做出一些重大决策前,他的脑子里却总是在思考。只要一看见邓小平半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双腿搭在凳子上面不说话,就知道他在思考问题了,家人便不再打扰他。这就是邓小平这位战略家的办公习惯。

  1982年,在举世瞩目的中共十二大的开幕式上,邓小平说出了他反复思考得出的一个深刻的历史结论——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

  正是这个结论,在短短的时间里,使社会主义在中国重铸辉煌,使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展现出光明的前景。

  我们曾经急于让一张白纸变成五彩缤纷的图画,结果欲速则不达。正是邓小平,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业,设计了一条既积极进取又踏实稳妥的道路。

  “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满意不满意”、“人民答应不答应”、“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支持不支持”,邓小平用这些简洁有力的提问,回答着时代的课题。

  1985年3月7日,邓小平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讲道:

  我们奋斗了几十年,就是为了消灭贫困。第一步,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穷不富,日子比较好过的水平。第二步,再用三五十年的时间,在经济上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这是大局。

  邓小平首创了“小康”这个带有中国传统印记而又饱含时代特征的目标,他说这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之路。到1987年,他第一次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现代化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是在1980年解决温饱,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小康。第三步是在21世纪中叶达到人均4000美元,让中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邓小平说: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我虽然活不到那个时候,但有责任提出那个时候的目标。

  这是一个宏伟的目标,也是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这是近代以来,中国人第一次对自己的未来有如此清晰、如此自信的设计。

  上个世纪80年代一个夏天的晚上,邓小平突然出现在北海公园灯会的现场。在拥挤的人群中,老人就这样兴致勃勃地边走边看。每当这个时候,他就更像一个普通的老人。正是在这种贴近群众的日常行为中,邓小平感受着人民的欢乐和需求,体会着中国社会变化的匆匆脚步。

  1983年,他在苏州之行中,了解到这里的群众收入接近了他所设想的小康水平,这使他兴奋不已。回到北京,他对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用了“喜气洋洋”四个字概括了自己的感受。

  中国人把发展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放在了第一位的位置。用邓小平的话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这个道理有多硬?

  在集中体现邓小平理论的三卷《邓小平文选》中,1148页的正文,“发展”一词出现了1066次。尤其是第三卷,383页的正文中,竟有558次提到了“发展”。

  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前两步都按着他的设想实现了。今天的中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阶段。

  对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邓小平一直念念不忘。走近小康社会的中国人,将怎样去生活,务实的邓小平也有他的思考。

  早在1980年,他就提出了一个在20年后普遍实现的设想,他说:城镇居民将来可以购买自己的房屋,新盖的房子应该出售,可以一次性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他还说:新建的住房,要有洗澡的设备,要让人们下班后在家里就可以洗上澡。平时一些建筑的房间用的还是老式挂锁,他会说:这不是告诉小偷,家里没有人吗?

  1992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那天,他出现在人流如织的上海中百一店。出门在外,他掏钱为孙子孙女每人买了一支铅笔和一块橡皮。铅笔是鼓励孩子们好好学习,橡皮是要求孩子们有错就改。

  一股祥和之气,一派平民之风。

  这天晚上,他还乘船游览了黄浦江,岸上是他六十多年前在上海做地下工作时经常出入的地方,如今变得有些认不出来了。

  1993年10月,邓小平乘坐面包车逛了一次京城。他先沿着长安街看市容,然后到了东南三环的快速路和四元立交桥,最后又看了机场高速公路。北京的变化让他有些认不出来了。进入机场高速公路时,汽车要交20块钱的通行费,女儿让他拿钱,他老老实实地说:我哪里有钱,从1929年起,我身上就分文全无。

  虽然是逛街,他的心里还是想着小康目标。他指着机场高速公路问:这样的路算不算小康水平?车上的人说:已经超过了。他又指了指自己的烟灰色夹克衫,问:我这件衫子算不算小康水平?车上的人回答说您这件夹克是名牌,也超过了。车上响起了愉快的笑声,邓小平也欣慰地笑了。

  在他六十多年的革命生涯中,绝大部分时间,他的衣服只有两种款式,军装和中山装。退休以后,他更喜欢穿的却是夹克衫。也许,这使他有一种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过日子的感觉吧。

  像普通老百姓那样过日子的邓小平,1992年来到深圳植物园参观。当他看到一棵不知名的树木时,便好奇地打听,旁边的人告诉他,这树在当地叫发财树。陪他参观的女儿开玩笑说:“以后咱们家也种一棵吧。”邓小平则认真地回答:“让全国人民都种,让全国人民都发财。”

  让全国人民都发财致富,是邓小平最大的心愿。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是什么?邓小平的回答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1985年9月23日在全国党代会上讲:

  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正是为了带动越来越多的人富裕起来,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

  1990年,他从政治高度提出了共同富裕的问题。他说:“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1992年,就在他祝愿全国人民都发财的同时,他还提出了解决共同富裕问题的时间安排。他说:“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

  邓小平领导探索和实践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是和平崛起的社会主义。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