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百姓式的亲情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06日 11:03  《小平您好》 
  邓小平很少用语言表达感情,但家里的事情他都装在心里。在江西期间,他写的家信比前几十年加起来的还要多。女儿回忆说:从小到大几乎没有见到父亲写过信,可在那个特殊年代,为大女儿的婚姻,为大儿子的治病,为小女儿和小儿子上学,他多次写信,甚至给毛泽东写信。

  退休后的第一个除夕之夜,邓小平是这样度过的。

  他把孩子们从各地招到自己身边,和千千万万子孙满堂的老人一样,悠闲惬意地看着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

  这是一个温暖、幸福的大家庭。

  每当这个时候,一向不爱照相的邓小平都心甘情愿地听任儿孙们的摆布,其乐融融。

  邓小平和卓琳于1939年在延安结婚。

  1966年,邓小平重回延安,同行的蔡畅问他:你记不记得你们就是在上面那个窑洞结的婚?

  邓小平的回答我们不得而知。但对于27年前的婚礼,他一定是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简朴、热闹的婚礼,也是一个规格很高的婚礼。和他们一起结婚的还有另一对夫妇孔原和许明。当时在延安的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李富春等,能来的都来了。

  婚后不久,邓小平就要上前线了,年轻的妻子要丈夫保证每周给她写封信。邓小平说:好,我写一封,让秘书印几十份,一个月给你发一份。

  在妻子眼里,邓小平不是一个浪漫的丈夫,但夫妻间洋溢着的真诚和关爱,使她觉得邓小平是一位真诚实在的丈夫。

  在工作人员的眼里,他们夫妻之间很少有卿卿我我的举动。

  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几十年从来没见父母亲红过脸,或者争论过什么问题。

  20世纪50年代,邓小平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后,向妻子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妻子理解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尽职尽责地担起了全家人生活的担子,从不干预政治上的事情。

  “文化大革命”中,邓小平受到批判。卓琳说:我是了解他的。在谪居江西的日子里,夫妻俩一起到工厂劳动,一起在自家住的院子里挖地、种菜。妻子身体不好,65岁的邓小平成了家里的壮劳力,承担起了清扫拖地、劈柴砸煤之类的重活、累活。

  1976年“天安门事件”后,邓小平被软禁,卓琳陪着他。可没过多久,卓琳由于眼病住进了医院。他们两人只有通过互相递纸条来传递各自的信息。邓小平给卓琳一张纸条,什么都没写,卓琳也立即回了一张白纸。彼此心照不宣,以这种特殊的方式互报平安。这就是夫妻间的那份理解、那份真诚、那份关爱。

  在北京,邓小平一家住过三个地方。1969年以前住在中南海怀仁堂右侧一所叫“含秀轩”的院子。后来住到宽街的一所院子。第三次复出以后,邓小平的家搬到了北京景山后街米粮库胡同的一所院子。这是他最后的住所。

  在忙碌中,孩子们长大了,也有了自己的孩子。如果加上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这是一个四世同堂的大家庭。

  邓小平爱家,孩子们恋家。

  他的办公桌上至今还摆放着孙子们送给他的瓷玩具。四个小动物,四个不同的属相,分别代表四个孙子。还有一个小篮子,里面坐着七只白白胖胖的猪。五只小胖猪像是邓小平的五个儿女,两只大胖猪都戴着眼镜,是邓小平和卓琳,组成了一个温馨、可爱的大家庭。

  在孩子们眼里,邓小平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好老头。

  他在家里说话不多,不当裁判,不断是非。孩子们如果吵嘴,他会说:“到外边吵去。”他认为,“早晚都会过去。”

  他习惯让孩子们独立思考问题。“文化大革命”刚开始时,女儿邓林曾经问他:“我们该怎么办?”邓小平回答说:“你们自己考虑。”

  邓小平很少用语言表达感情,但家人的事情他都装在心里。在江西期间,他写的家信比前几十年加起来的还要多。女儿回忆说:从小到大几乎没见到父亲写过信,可在那个特殊年代,为大女儿的婚姻,为大儿子的治病,为小女儿和小儿子上学,他多次写信,甚至给毛泽东写信。

  大儿子邓朴方到江西后,年近七旬的邓小平担负起了照顾儿子的责任,他每天都给儿子洗澡、翻身、换衣服,每件事都做得认真、细致。

  越到晚年,他越加珍视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饭桌是全家聚会的地方和信息交流中心,一家大小十几口人,分两桌吃饭。在饭桌上,大家七嘴八舌,从国家大事到马路新闻,海阔天空,热闹非凡。邓小平喜欢饭桌上这种轻松、活泼、融洽的气氛。他总是边听边吃,很少插话,也绝不会表态,只是在孩子们说得过于随便的时候来一句:“胡说八道。”

  到了晚年,医护人员一致反对他喝白酒。邓小平欣然接受,改喝加饭酒,午餐时一小杯,从不过量。

  1989年退休以后,医护人员劝他戒烟,他说:那我试试吧, 抽到85岁也抽够了。从此再没有抽过一支。烟瘾上来时,他就吃鱼皮花生。

  8月22日,是邓小平的生日,也是全家最盛大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家里的亲戚都来聚会,不请外人。大家一起唱生日歌,孙子辈和爷爷、奶奶一起吹蜡烛,爷爷、奶奶切蛋糕,爷爷给大家发寿桃,儿女们、孙子辈去给爷爷敬酒,和寻常百姓家庭没有什么两样。

  孙子孙女是他心中的宝贝。少了谁,就要问,就要找。他们从很小的时候就每天到爷爷的办公室,亲亲爷爷,让爷爷抱抱,有时还会在爷爷身上爬来爬去。每当这时,他就显得非常满足,一种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的满足。

  和孩子们在一起,他总是那样地舒心。

  孙子编了柳条帽,给爷爷、奶奶戴在头上,两位七八十岁的老人,好像都回到了年轻时代。

  孙女要和爷爷照相,她把玩具也当作一个成员,让爷爷牵着小猴子的一只爪子,她自己牵着另一只。

  他给孙子讲故事。

  看孙子从海边抓回来的小螃蟹。

  为了让孙子开心,爷爷吹起了蒲公英。

  他特意在自己的办公室准备了一个粉红色的糖盒,里面装上巧克力,小孙子来了就给他一块,逗孩子说:爷爷就这么点权力。

  晚年的邓小平,爱看金庸的武侠小说。他说,看武侠小说不用动脑子,轻松,消遣,得到休息。

  在中国大陆,他可能属于第一批金庸小说的读者。1983年,他专门会见了金庸。

  听京戏,邓小平也很内行。他最喜欢的是言派须生和程派青衣。

  1988年春节,他在上海特意点了“言派”传人言兴朋演唱的《让徐州》。

  每天散步之前,他都要做操。这是他退休后为自己编的一套体操,抬腿,弯腰,伸胳膊,都是些最简单的动作。但他做起来却十分认真。这样坚持下来,到89岁那年,他还能双手叉腰单腿轮流跳,并在医护人员协助下,做下蹲运动。

  该说说邓小平对体育的迷恋了。

  电视上的体育节目,他百看不厌。特别是足球、排球的赛事转播。看的时候,他像亲临现场一样紧张。中国队赢了,他就高兴地拍手,还对身边的人说:“快鼓掌啊!鼓励鼓励。”

  如果是体操、跳水这样的项目,他会一边看,一边和场上的裁判一起打分。不过,他给中国选手打的分,总是偏高。

  邓小平说他生平最喜欢看足球。早年在法国勤工俭学,为了看一场精彩的国际足球赛,他把一件外衣当了五个法郎,买了一张最便宜的门票。晚年还回忆说,五个法郎,是一天的饭钱,他还记得那场球赛的获胜者是乌拉圭队。

  到了晚年,电视台转播足球赛,他是每场必看。1990年第13届世界杯足球赛,中央电视台转播了52场,他一场没漏。如果时间太晚,他就让工作人员录下来,第二天再看,还一再叮嘱,不要告诉他比赛结果,否则看起来就没有意思了。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