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谁让中国孩子失去自律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08月26日 10:20  新晚报 
  一位心理学家近期在上海、北京、南京完成的大规模心理症状自评测查结果显示,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而一系列恶性事件更使大中学生的心理问题成了热点。究其原因,每每都归结到独生子女一代的天然缺陷、社会竞争加剧带来的压力等,对这一群体提供更多心理卫生教育和保护的呼声也随之渐高。与之如出一辙的,还有“留学垃圾”现象,从生活习惯不良、学业欠佳,直至绑架、勒索,甚至贩毒、凶杀,涉及的留学生虽为少数却也绝非个别。

  其实,真正“低”的,也许并不是年龄。许多“出事”的留学生,都已是法律意义上的成年人。对一个被“管大”、“抱大”的孩子来说,单飞,永远都嫌太早。不幸的是,我们至今依然在延续着“管”与“抱”的基本理念,对放开后的混乱、堕落的害怕,远甚于对“管住”后的呆板与能力低下的担忧。

  不论是过去的棍棒底下出孝子,还是今天对独生子女的过度保护,其实,所强调和依靠的都是他人的多“管”。这一教养方式,与我们封建时代的金字塔型人才选拔任用体系和后来计划经济时代的分配制度,都是颇为吻合的。今天多元选择、越来越尊重人权的社会,需要的却是懂自律、能自制、不滥用自由、有独立精神和活力的个体。真要培养这样的人,就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多“放”,早“放”,少“管”,更不要简单地视“管住”为成绩。

  从“管”到“放”,在一群没有完全准备好的年轻人中,必定会出现一些迷失歧途者,令人可惜却也在情理之中———一个生命、一代人的成长必然有其代价。

  更可怕的,反倒是成人们顽固难改的“看管”惯性和保护冲动,只求一时太平不顾长远倒退的权宜应付之策。看似一时一策的小节,所牵涉的,其实是一个民族未来的社会发展模式。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