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当代中国家长的现实批判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5日 13:51  《新风教育》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冲突造成了孩子道德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有时他们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当我们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迷茫,孩子的发展就会和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我曾感慨过现在的孩子聪明,视野开阔,有时孩子们知道的,我这位自以为喜欢博览群书的老师犹有所不及;但我也曾感慨过现在的孩子比照童年的我们少了一份天真和单纯,多了一份淡漠和自私。

  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责任应该由谁来负呢?我一直为这个问题所困扰,和我一样,还有许多的人被类似问题所困扰。

  我曾经在《读者文摘》上看到一篇名为《原来是她的孙子》的文章。文章内容如下:

  我站在无轨电车里,身旁有个老大娘,两只手扶着椅子背,也站着。旁边座位上却大模大样地坐着一个麻木不仁的十五岁上下的小伙子。他使劲盯着窗外,仿佛生平头一回见到这辆无轨电车沿途经过的街道似的。

  我开口对老大娘说话了,其实是说给那个麻木不仁的小伙子听的:

  “哎,现在的年轻人可真是缺乏教养啊!”

  “说的是啊,说的是啊,”老大娘点了点头,“就是没教养啊!”

  “学校是怎样教他们的!”老大娘点头同意我的说法。

  “大概他们的父母也是这种没教养的人。”我瞪着小伙子说。可是他却无动于衷。

  “有什么样的爸爸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老大娘叹口气说。

  “真不像话!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坐着,却让老太太站着!”我的声音已经很高了。

  老大娘一会看着我,一会看着那个小伙子。

  “喂,你这小青年,”我终于忍不住碰了碰他的肩膀,“说的就是你,你还不给老人让座!”

  “你拽这孩子干什么!”这个老大娘突然冲我嚷起来:“你回家去教育你自己的孩子好了,我的孙子你可别管!”

  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故事,但读下来却带给我相当大的震撼。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能在老人站立的时候却无动于衷,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大街、校园里看到垃圾却视而不见,为什么我们的孩子看到别人需要帮助却漠然处之……看到这些,也许有人感叹学校教师教育的失败,也许会认为这些孩子缺少教养而把责怪的矛头指向其家长。其实,孩子德育的缺失,不仅仅是因某个家长或某个老师。而是因为孩子生活的环境,因为环境中那些复杂的、来自方方面面的影响——

  ↑在教师、家长、孩子之间

  情景一:

  “你家孩子你好好管管,别总欺负我们孩子!缺少家教!”一家长质问着另一家长。

  “以后谁打你,你就打他,别总挨欺负!”这个质问别人的家长这样教育着孩子。

  “老师说,同学之间要团结,要谦让。有小朋友犯错误了就告诉老师。”孩子用充满疑惑的眼光看着自己的爸爸。

  “不用信你们老师那一套!”爸爸就用这样的结束语结束了和自己孩子的谈话。

  分析:“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毛泽东主席的战略方针被很多家长采用了,用来教育自己的孩子。就怕自己的孩子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吃亏。来自家长的教育就和学校里的教育发生了冲突。究竟该怎么做呢?使学生对学校的教育产生了怀疑,道德观念开始倾斜。如此状态下,学校德育工作又怎么可能顺利的开展?

  情景二:

  一孩子偷拿了别人的钱,老师知道这样的事情一定不能姑息,要正确引导,让孩子认识大错误。

  当孩子痛哭流涕地向老师承认错误的时候,当教师自己为了孩子的成长又放弃了一次休息而无怨无悔的时候,家长来了。

  “我家孩子不用你管!”家长无法忍受老师对孩子的批评。

  “那钱是我给孩子的。你凭什么审问我的孩子!”袒护孩子的妈妈几乎暴怒了。

  “我只是问问情况。不会对孩子有任何伤害。一切都是悄悄进行的。”教师心平气和地解释着。

  分析:袒护孩子是一些家长的通病。而这样的袒护对孩子的成长是最不利的。当孩子犯错误得到父母的袒护时,他们改正错误的意识就会非常淡薄,感觉自己有了“靠山”,从而对学校的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情景三:

  一些家长领着孩子拎着厚重的礼品来到老师家里。提出了种种要求:“让我家孩子当个小队长吧……”

  “我家孩子个性太强,老师担待着点。”

  “老师,孩子胆子有点小,上课多提问提问。”

  “老师,以后孩子你要多费心了。”

  ……

  分析:对于家长的这些要求,其实每一个负责任的老师不需要家长的善意提醒就完全能做到。而家长为什么还要带着“礼品”而诉说这些要求呢?这一切落入孩子的眼里,会给孩子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这个答案似乎无须我来说了!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冲突造成了孩子道德发展方向的不确定性。有时他们处于一种迷茫状态,当我们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迷茫,孩子的发展就会和我们的期望背道而驰。

  ↑在社会、家长、孩子之间

  孩子所处的是一个充满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的社会,而不是真空。孩子不是单单受着教师一个人的影响而存在,周围还有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熟悉的或者不熟悉的,他们的言行和思想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孩子们。

  孩子们是社会中的人,接受着来自社会的种种讯息——

  ↑来自网络的:

  科技发展了,时代进步了,电脑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学校里学电脑,回家玩电脑。来自网络游戏的不健康思想慢慢“腐蚀”着孩子的思想;网站中不经意的一点便飞出的“精彩画面”也时时闯入孩子的眼帘……

  “黄毒侵害、上网成瘾、陷入虚幻”,网络以它的另一副面孔摧残着我们的花季少年。当我们意识到了这些问题,思想上去重视它了,可再扪心自问:行动上、措施上我们重视了吗?

  游戏厅里依然经常看到孩子的身影;网络中还是经常飞出“精彩小广告”;孩子们还是“现实一个我,网络一个我”……

  真正的教育,需要你,需要我,需要我们大家立刻行动起来!

  ↑来自生活的:

  先让我们看看来自生活中的“污染”吧—

  在市场里经常听到刺耳的叫骂声;

  在大街上经常能看到被破坏的公物;

  在售票的窗口经常能看到人们的插队拥挤;

  在邻里之间经常看到自扫门前雪的现状;

  在公园里随时可以看到的纸屑;

  ……

  一切的一切,怎么可能逃出孩子的眼睛?孩子本来纯净的心就这样被一层一层地覆盖上了“灰尘”。

  ↑来自家庭的:

  “谁也不能打我孙子,谁打我就跟谁急!”爷爷奶奶总是这样对孩子的父母示威。

  “宝贝,只要你学习好,你要啥爸爸妈妈给买啥。”父母只重视孩子的成绩,其它似乎很少过问。

  “乖孩子,不用你干这些活,去玩吧。”孩子是父母眼中的珠宝,金贵着呢!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的劳作也不再放到心上,似乎是理所当然。孩子不再懂得关心。

  “驾,驾!”父亲给十岁的儿子当马骑,不时还要挨儿子几下手板。而父亲汗流满面,也坚持着。这是溺爱,造就了一批家庭的“小公主、小皇帝”。

  ……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为什么有时候我们感觉农村的孩子更淳朴一些,我想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农村孩子生活的环境相对单纯一些吧。我们不能再用单纯的眼光去看德育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依靠学校的说教上,而是需要家校的合力。家、校、社会,三位一体,这样我们的德育教育才可以顺利行进。

  其实,在我们的学校也的确存在着德育教育方面的误区。因为来自升学、就业等方面的压力,学校不得不把重心放到教学上。过去一直有这样的口号"只要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到今天的"出国热""电脑热",人们日益感觉到知识的重要。于是“分数”依然统治着人们的思想。这就导致学校德育工作只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不深入,缺乏实践。孩子们在学校、家长、社会的心理暗示下,他们拼命学习,学习,学习。

  一个小小的故事,让我的思绪神游于家庭、校园、社会之间,恍惚觉得对孩子们的这些来自方方面面、各种各样的影响好比块块岩石,而德育就生长在岩石的夹缝中,它永远不会线性前进,而是需要慢慢去摸索它前行的路。期待着有一天,全社会的人都能从思想到行动上去真正关心我们的孩子,让德育之花盛开在每个孩子的心灵深处!(文/河北省石家庄市河北教育出版社文科编辑室 郝建东 刊发于《新风教育》9月刊)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