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对子女的青春期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7日 10:28  《新风教育》 

  主持/一葶

  “主冶医生”——

  深圳刘辉

  河北邯郸粮食局王志振

  安徽南坪中学杨源

  安徽南坪中学朱凯

  山东临朐一中马玉顺

  山东潍坊寒亭区央子中学王维梓

  山东潍坊寒亭区央子中学于新平

  病因——

  在校园里、马路上及一些公共场合,一些“学生情侣”出双入对,动作亲昵,难舍难分。这种状况令众多家长、老师挠头,却不知如何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不知如何去掌握火候,把握这个“度”。通常,很多家长与老师遇到这种情况会心急如焚,对孩子大声喝斥,导致双方针锋相对,剑拔弩张,其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症状——

  平日里活蹦乱跳的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与你遮遮掩掩,不再敞开心扉,他(她)们是怎么了?难道是早恋了?抑或是其他?……

  诊治——

  这里,有老师的声音,也有家长的言论,将为您展示一个全新的视角,以求解开疑团,给予迷惘中的朋友们一丝光亮。

  首先,让我们了解“爱情是什么”?

  爱情是什么?

  文/贾克·沙罗梅

  世界上有些事情很容易说明白,但是爱情却不是,它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最神秘的是,它的开始和结束,永远让人预测不了!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女孩这样问她父亲。

  爸爸,你说,爱情是什么?

  嗯……,那是一种很美妙的东西,很单纯又很复杂!那是一种很棒的情感,既珍贵又脆弱。就像一座无穷的宝藏,太丰富了,让我会想用心、用眼睛或用指尖去触碰它,却不见得总能得其门而入。这份宝藏,我能预感它,往往近在咫尺,唾手可得,而有时候,又忽然失去踪影,销声匿迹。再不然就是它侵占我、进驻我的心灵,使我无一处不是它。这是一种真正恒久持续的感觉。

  我不懂,爸爸,究竟什么是爱情?

  这个嘛,它只是一种感觉。而且是一种真正恒久持续的感觉,而不只是一时的情绪,不会只单单地流过你、穿越你,然后,忽然就……啵!不见了。不是的,它是很强烈的。是你能够自内心感受到的,它会将你带往某人。对,你会不断想往这个人去,对这个你所爱的男人或女人去。你会渴望听到他呼吸、看到他对你微笑、想象他正望着你,而且望着你的同时他也感到无比幸福。啊!我差点忘了,你也会想触摸他、抚摸他,也希望他抚摸你。当你内心有这种感觉时,你就会想好好地活,你会感觉很好。对,当你爱某人时,最清楚的指针就是,你会想为了他,而变得更好、更特别。你会想分享你最美好的部分……,尤其是想一些办法来拓展你自己的人生。你会感到很快乐就是了!每一种爱,基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应该也曾有过这种感觉吧?

  有呀,但总是持续不久,而且从来就没有恰恰好过。好比我呢,我爱安东尼,但他呢,他却爱席琳,而我就很不快乐。那么,爱上别人是怎样的呢?

  爱上别人,就是爱情的开始,两个人碰在一起,起了反应、起了吸引力。爱上别人,就是你把你的心这边,从胸到肚子之间的这个部位打开,以便让另一个人进来。有时候,是十分温柔的,而有时候,则是海啸、是狂风暴雨、是巨浪漩涡,使你忘了开始时的种种呀。

  什么开始呀?

  就是开始呀,爱情的开始……

  咦,如果爱情有开始,那它也就应该有结束呀!难道这表示它不能长长久久吗?

  可以呀,可以呀,是可以长长久久……

  我的意思是,如果细心维系的话就可以。

  如果你的感情会随时间滋长的话就可以。

  如果对方也非常爱你的话就可以。

  如果你们一起分享很多事情的话就可以。

  如果……

  仅此是一种情感,却要这么多的如果!那么假如同时爱好几个人的话,又是怎样的呢?

  首先,不可能以相同的爱同时爱好几个人。每一种爱都是……

  可是你呀,爸爸,你爱妈妈,你爱你母亲,你也爱我,至少有一点啦,而且你也爱伍迪.艾伦的电影,你爱写作而且你爱……

  喔!不是的,注意!这不是同样的爱!这些都是不同的爱唷!

  是的,不错,每一种爱都是不同的。

  每一种爱基本上都是独一无二的,这就是我想说的。

  爱情是一种光芒……

  ……

  小女孩打了个呵欠,揉了揉眼睛,说:你睡觉前会来亲我吗?

  于是这天这段迷宫似的关于爱情的讨论便这么结束。筋疲力尽的父亲,当天夜里有大半的时间都若有所思。

  许多年过去了。他和他女儿和其他孩子又有过多次其它的交谈,讨论的重心都有关爱情、人生、忠实、欲望、喜悦。

  他的小女儿长大了,恋爱了,有一天自己也为人母,她的女儿叫做欧荷儿。许多年后,轮到欧荷儿问她妈妈:妈妈,爱情是什么?

  这位母亲感到一阵意外。

  她忽然回想起自己很小的时候也曾问过父亲同样的问题,那已经是昨日的事啦!真快,她想。

  她笑了笑,然后勇敢地投入讨论。

  爱情对我来说,是一种内在的热情,是生命的力量,是一种光芒……

  (推荐:刘辉)

  好家长全攻略—

  性行为在当今中学里已不再是罕见的现象,婚前性行为正呈低龄化的趋势。在这种形势下,性教育,已经成为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

  数字:性问题触目惊心

  王志振:在我国,当我们大人坐在办公室感慨现在的孩子早熟时,孩子们也许正瞒着大人,无忧无虑地做着成年人的游戏。

  据报道,一个“青春健康”的调查在北京、天津、广州等12个城市展开。调查的结果显示,21岁的年轻人中79%有过婚前性行为。一组在城市600名高中生中做的调查显示,3成的人赞成婚前性行为,4成多的人认为无所谓,而近4成的调查者认为只要一见钟情就可以发生性行为。这些事件和一连串的数字让人震惊,处在青春期的孩子的性教育问题日益突出。

  问题:家长,你会和孩子谈性吗

  “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爸爸,避孕套有什么用?”“我班男生给我写了封情书,我该怎么办呢?”……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作为父母,面对孩子诸多涉及到性方面的问题,你是如何处理的呢?如何做才算对孩子正确的性教育呢?

  杨源:笔者认为,在父母与孩子谈性时,千万要注意三个基本原则:

  平时对性的有关知识要有一定的储备。许多家长不敢和孩子谈性,主要是因为自己对性知识也一无所知。所以为了能正确的回答孩子的有关问题,家长就要在平时阅读有关青春期性教育的书籍。另外可以针对一些青少年常问的问题做些准备,如“青春期男孩与女孩有哪些变化”“什么是性交”“性病是怎么回事”“自慰有害吗”等等。这样当孩子某天突然问起来时,自己才不会不知所措、不知所云。

  要坦诚的回答孩子的问题。当孩子提出一些关于性的问题时,家长先要耐心的倾听,然后平心静气而坦诚的给予回答,千万不要遮遮掩掩,把性搞得很神秘。同时,在回答时,要以正确的名称谈论性器官,而不要用代名词。有这样一个惨例,希望能引起一些父母的注意:一位七八岁的小女孩,问她妈妈,邻居家的小弟弟为什么有“小鸡”而自己没有。这位糊涂的妈妈竟这样回答:“小弟弟的小鸡是多余的,等有时间,我们就用剪子给他剪掉。”一天,这两个小孩在一块玩,小女孩突然趁小弟弟不注意,一剪子下去,把“小鸡”剪了下来。面对小弟弟凄惨的哭喊声,小女孩吓呆了站在一旁……

  永远不要郑重其事的与孩子谈性。郑重其事的与孩子谈性,注定要失败。我们可以从生活中发生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上来谈性,而一定不要刻意的去安排。有这样一位父亲,当他无意中发现上高一的儿子在看一些不健康的书时,觉得有必要和儿子交流一下。于是他便在周末从朋友那借来光盘《给我一个安全套》(讲青春期男孩性心理发展的),自己看了起来。儿子做好功课,发现父亲在看碟,就好奇的过来。父亲便诚心的邀请儿子一起看。两人边看边聊,很是自然。后来,父亲发现儿子不再躲在屋里看那些不健康的书了。

  误区:要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向”

  朱凯:从幼儿园接儿子回家时,看到一小女孩捡拾众家长丢在地上包裹食品的塑料袋,便不失时机的对儿子说:“你看这位小姐姐多懂事啊,你要向她学习才是呢!”

  “爸爸,你弄错了,他不是女孩。真的,他是大班的,和我一样,都是男孩。”儿子一脸的认真,想必他认识。

  怎么会这样呢?我疑惑的看着这个扎着花辫,穿着花衣的男孩子。儿子有没有搞错啊?恰巧我碰到了大班的老师,经过证实,儿子是对的。这时候,他的妈妈也来接他,我便和她聊了起来。

  “他爸爸兄弟几个有的都是男孩子,他奶奶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女孩子。不巧,我们也是男娃。他奶奶就把他当女孩养。他越长越像女孩了,你看还真漂亮。”那位妇女很健谈,从她的话中,听到的都是自豪感。但我心里却不以为然。

  记得在一本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消息,一位20多岁的男青年,因为小时候被父母打扮成女孩子。青春期后,他与比他大的男孩玩时,总希望他们搂着他,还扮成少女模样与男孩子合影。在后来的日子里,还偷偷服用雌激素想变成女性。悲剧终于发生了,他在一天晚上做下了蠢事:把自己的生殖器官割了下来。其实酿制这出悲剧的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父母。

  根据心理学中的“双性”理论,胎儿在完成母体孕育后,单性性别已定型了,但在以后的生活中,还要有巩固和发展的过程。如果缺乏这一过程,势必给孩子的“性向”起误导作用。而在生活中常见一些父母对子女有意无意塑造心中所谓的“假小子”“假小姐”,造成的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一个人完整的性别,应该是生理性别和心理性别的统一,二者缺一不可,否则就是残缺的。

  心理学还研究认为,3—5岁的儿童是性格、气质类型和心理状态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无论是父母,还是学校老师、社会都应有义务正确引导孩子的“性向”,让他们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属于两性中的哪一类。性别是和爸爸一样,还是和妈妈相同,而不能以“好玩”或满足老人的心愿有意让孩子偏离自己的“性向”,即使是无意的错误影响也要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并采取适当的办法及时纠正。否则影响的不仅是孩子的一生,家庭的幸福,还有对社会的不利。

  希望那些像这位漂亮“女孩”妈妈的人,能早日明白这些道理。

  王维梓:我们传统的性教育模式往往对性讳莫如深,认为那是个脏东西,唯恐避之而不及,强调的是自己领悟、无师自通。

  记得80年代末我们一群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上《生理卫生》课,里面第十一章是“生殖与发育”。我们男孩子不知偷偷地看了多少遍,甚至于有的同学连页码都能记得下来,课下不知“交流”了多少次。当我们满怀憧憬,上到这一章时,老师只拿出了一节课,自己慢慢看看算了,男孩子们可有了“发挥”的天地,可女孩子们没有一个看那一章的,个个都羞红了脸。

  当我第一次遗精的时候,面对那些粘糊糊的东西,我竟有点不知所措,想到偷偷看来的“一滴精,十滴血”的说法,以为自己正在耗尽生命的血液,一步步走进死亡的深渊。早上面对父母时,惊慌失措,想必父母肯定了解我当时的窘态,因为我当时的内裤都是由母亲洗的,可是父母什么也没有说,我只有在不安中度过了好几周。

  近来又看到了这样的报道:某校三个女生(12岁左右),第一次来了初潮,三个害怕的不行,怀疑自己得了什么严重的疾病:尿中带血,不敢去上学了,幸亏她们的朋友告诉了老师,送到了医院,一检查,原来是……

  教育:揭开性教育的神秘面纱

  于新平:因为我们对性的无知,年少时我们自己心理上遭受过多少的困惑和伤害,而又有多少人因此走上不归路。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数性早熟,电视、广播上性的内容见多不怪,我们身边,学校旁甚至还有性商品店多过书店的势头,而这样无时不在提醒我们:开展性教育,刻不容缓。我们身边也有许多成功的例子:一位单身父亲在女儿12岁来初潮时的第二天,偷偷的在她的书桌上放上《青春期教育》读本,帮助自己的孩子消除心理上的负担和困惑。当孩子询问父母自己是如何来的时,父母们应该用形象的比喻、通俗的道理向孩子们说清受精和怀孕,而不再是简单的哄骗孩子,“从野外捡的”“别人送来的”等等。

  据报道:黑龙江教委已把性教育引入到小学,加强学生的早期引导,这对于很多开设了这门课程而形同虚设的学校,无疑是一记警钟。

  性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本能,我们家长、学校、社会有义务,也有责任对青少年加强引导,而不应是“欲说还休”。揭开性教育的神秘面纱,在适当的时机,当家长的应该坐下来,和孩子们慢慢地交流,委婉的告诉他们身体的变化,以及保护自己身心健康的方法和措施;学校里的老师更应关注学生们的身心变化,加强引导,宜疏不宜堵,上好每一节性教育课,课下勿忘交流;电视、广播等媒体也应宣传正确的性教育观,使人们不再谈性色变,使性不再那么扑朔迷离,我们就多了一份坦然面对的勇气和情怀,对我们青少年更加健康的成长非常有利。

  忠告:孩子的成长是需要秘密的

  马玉顺:不久前的一天晚上,妻子神秘地给了我两张纸条,面色紧张地对我说:“你看看吧,都是从你的宝贝女儿口袋里搜出来的,该好好教育教育她了。”我拿过纸条,只见一张纸条是这样写的:“你说的张某某和小刘子love的事情,我怎么不知道,是不是小刘子疯了,张那么难看。下周要月考,我的地理还一点也没有背,我惨了。”一看笔迹,就知道是女儿写的。另一张纸条写的是:“谢真是不懂事,总在背后说我们的坏话,我们不理他了。王昆被老板揍了一巴掌,没有脾气了。”这张不是女儿的笔迹,显然是哪个要好的同学给她的。我问妻子:“你对女儿说什么了?”妻子理直气壮地说:“我把她训斥了一通,她还不承认,直到我把纸条拿出来了,她才不那么强硬了。你该好好管教管教她了,才上初中就不把学习当回事,整天想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这还了得。”

  我知道妻子的火爆脾气,也深知她对女儿的殷切期望。可女儿已经是个12岁的初中生了,有自己的生活空间,有自己的朋友、自己的秘密,单凭这么两张纸条就对她加以训斥,很容易使敏感的女儿产生逆反心理,如果女儿以后有什么事情再也不向我们诉说,那不是更坏事吗?我把这番道理和妻子讲了,妻子很后悔自己的莽撞。

  第二天早上,我检查完女儿的作业后,就拿出那两张纸条交给女儿,直言不讳地对她说:“你妈妈不是故意翻看你的东西的,这两张纸条放在你的裤子口袋里,你妈妈要给你洗衣服,就拿了出来。你妈妈教育你,是为了你健康地成长。我们相信你是个好孩子,自己能分清是非,能和同学和睦相处,把学习搞好。”妻子也承认不该随便翻看女儿的东西。女儿高兴地搂着妻子“亲”了几口,向我们保证以后不再传递和书写这样的纸条了,要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我们三个都笑了。

  每个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健康活泼地成长,都或多或少地担心青春期的孩子会走上“邪路”。因此,有些家长就采取了时时处处防着孩子的办法,诸如偷看孩子的日记,偷听孩子的电话,盘问孩子的朋友等种种事情时有发生。要知道孩子和家长一样都是独立的人,都有着强烈的自尊心,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秘密,有自己的隐私,保护好孩子的秘密才能有效地和孩子沟通,有效地教育好孩子。

  总结:但愿苹果不再青涩

  余守武:孩子到了青春期,由于心理、生理上的变化,自我意识的增强,逐步对异性产生了特殊的情绪体验。在那躁动着青春活力的躯体中,对异性的爱慕及渴求由初步萌动而逐渐增强。

  青春期是一个从少年向成人的发育时期。由于人的本性,对异性产生朦胧的向往是一种必然的倾向,况且在当今高度开放、高信息密集的社会中,孩子不可能生活于真空状态。进入青春期的少男少女们常会因一句关怀的话、一封友好的信、一次真诚的相助而动情,这种情绪是正常而美丽的。

  家长应密切关心自己孩子处于青春期的心理、生理上的变化,不要一发现一些蛛丝马迹就草率地下结论。要理解并尊重他们的情感,与孩子交流时把孩子看成是与自己平等的朋友,使孩子走进真正的生活。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