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育的“盆景制作”何时休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1月19日 12:01  《新风教育》 

  向学校、家长进一言:教育孩子必须要管教,但过分的管、脱离实际的教,往往容易导致与期望相反的效果,就如我们的盆景制作一样,使树木扭曲生长,最终走向身心受创—不但不成“龙”,反而变成“虫”。

  中国人喜欢观赏盆景,因为盆景长得好看。栽种盆景先要在头脑中设计好样式,然后通过不断的捆、绑、扎、裁、剪、削,最后长成我们所希望的那个样子—美观整洁,赏心悦目。中国人喜欢以栽种盆景的方式去培育孩子。

  任何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能有所成就、出人头地,但在培育孩子时却往往脱离实际,一厢情愿,不管孩子的情况怎么样,盲目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期望去设计和培养。

  有一则耐人寻味的故事:某父亲自儿子三岁起就逼他学艺,至十岁,儿子不仅弹一手好琴,书画亦略通一二,并有一幅画着许多自由飞翔的小鸟的图画在当地比赛中获头奖。一时令这位曾怀一腔抱负而终不得志的父亲很是自得,颇炫耀其教子经验:“我规定他每天必须干什么、不准干什么。不依我就狠揍!”忽一日,父亲偶见儿子所作一画:一乖巧的小羊在弹琴,一大灰狼呲牙咧嘴地站在琴旁说:“你得一直弹我爱听的曲子,不然,我就吃掉你!”聪明的父亲终于恍然大悟—乖巧小羊,还有自由飞翔的小鸟,儿子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啊……

  逼自己的孩子学这学那的情况在现今的家长当中是很普遍的。这种不考虑孩子的实际,单纯按照成人的期望和设计去培养孩子的做法,不就是在进行盆景制作的捆、绑、扎、裁、剪、削吗?

  某校一次语文考试,要求学生就一则寓言写一篇议论文。寓言的大意是:一只猴子摘了桃子后,看到地里有西瓜,就丢了桃子去抱西瓜。它往前走看到一只兔子,又扔了西瓜去追兔子。结果兔子没追上,回来又不见了桃子和西瓜,猴子一无所获。学生作文的立论大多批评猴子见异思迁以致劳而无功。但却有一篇赞扬猴子具有永不满足的精神,然而教师却按标准答案给其打了不及格。

  在我们的学校(课堂)中,还存在着许多这种以教师的意志来约束、控制学生思想、行为的情况,这跟制作盆景有何区别?

  盆景制作式的教育,是一种违背儿童本身意愿、脱离实际的教育,它与我们提倡的“挖掘潜能,张扬个性,培养创新”的素质教育思想背道而驰。我们常常讲,对学生要严格要求,这“严格要求”是什么?我们所见的严格就是当学生一旦出现不合成人理想的情况时就给予批评和指责,甚至是体罚。从某种角度说这就是一种“否定式”的教育。如果一个孩子经常处于被否定的状态,就会形成“否定的自我形象”,以致丧失自信,产生自卑。

  在美国,无论家庭或是学校,都很少给孩子过多的约束和控制。他们常常允许孩子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与表现力,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每个孩子都充满自信。相反,中国人却常常是缺乏自信的。别的不说,就说到美国NBA打球的中国人—姚明,他虽是一位身高2.26米、人称Big Man的高大中锋,但也常常给人自信不足的感觉。他的状态常表现得很不稳定,时而升上高峰,时而跌落低谷。打一场球高的时候可拿22分,低的时候只拿2分。在2003年全美明星赛上,进场时还要一个矮个子队员为他打气:“ Relax! Relax!”(放松)。作为一个具备如此优越条件的Big man,也显得如此自信不足,这不能说与我们盆景制作式的教育无关。

  教育孩子必须要管教,但过分的管、脱离实际的教,往往容易导致与期望相反的效果,就如我们的盆景制作一样,使树木扭曲生长,最终走向身心受创—不但不成“龙”,反而变成“虫”。素质教育已经提倡和实施多年,效果却不尽人意,就是因为还有许多旧有观念在阻碍着我们,盆景制作式的教育观念就是其中一种。当然,我们并不是主张完全没有约束和控制的教育,相反,在某种情况下甚至还要加强,特别是在德育方面。

  文/山东省荣成市成山镇教委 杨柳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