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老外眼中的中西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4年12月30日 10:25   

  西方人巴望孩子成名成家的观念比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设计孩子的未来,比较注重的是孩子的自由发展。这可能与西方人不将子女看成父母的“私有财富”,而要求子女高中毕业后离家独立生活的传统有关。因此西方父母就不会干涉孩子上大学读什么专业,或在上不上大学的问题上违背孩子的意愿。

  逼子成龙与虐儿罪

  访问中国的外宾常会被领到幼儿园、小学校去参观。一踏进鸦雀无声的教室,孩子们即刻训练有素地齐声高喊:“客人好!”明显是下了大功夫排练出来的。这情景与西方学校在走廊里就能听见教室热烈的讨论声迥异。老师授课了,可怜的孩子们背挺得笔直端坐着,待老师提问时,教室里安静得出奇,举手回答者如背诵圣经般地将惟一的标准答案流利道出。与海外华裔家长督促子女一心成为专业白领心态不同的是,眼下中国大陆家长在培养孩子多才多艺方面又过分地热衷。一个20岁的中国青年,如今一瞧见钢琴就厌恶。他曾向我诉说其童年是多么地不快乐。每天他有做不完的家庭作业,还得学弹钢琴、绘画和补习英语,尽管他根本无音乐天赋,每天在妈妈的眼皮底下按那些枯燥的琴键,真如同受刑。妈妈将所有家务都承包下来,从不让他动手,动不动就念叨:“你只要抓紧时间学习,妈妈就高兴。”这简直是在折磨孩子的童年,而光会整天啃书本的书呆子,在西方是没人搭理的。在西方人眼里书呆子与傻瓜没什么两样。

  在中国刻板的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青年,即便是大学生,在西方人看来仍旧相当稚童化。比如在香港校园里,每天可以见识到一些大学生操练拉拉队舞蹈,这种蹦蹦跳跳的团体操在西方是初中、高中生热衷的,进了大学还玩这些孩子的游戏,令外人感觉太小儿科。华人女孩“守身如玉”是出了名的,由于异性交友方面起步比西方女孩晚许多,一些华裔女士谈起当初高中时代的舞会上无人问津的尴尬,个个都记忆犹新。一位中国女士询问一位九岁的美国女孩在学校里最要好的同学是谁时,那女孩掏出自己与一男孩的合影说,这是她最亲密的男朋友,惊得中国女士张口结舌。侧眼观察一旁的美国妈妈,却仍是一脸坦然的微笑。临别时小姑娘不忘提醒中国女士:“你穿的裙子已是去年过时的款式了。”

  中国家长在培养子女成材方面,尤其显现出肤浅及迫不及待的功利主义心态。有一位华裔男孩毕业于免费公立中学后考上了牛津大学法学院,为此其家长甚有面子,周围华人也啧啧地赞叹做父母的总算心血没白费,将来儿子成为开业律师年薪15万英镑,父母多享福,并以此作为督促自己及子女发奋的活样板。周围洋邻居里有一个同龄的男孩,自小学至高中皆每年花费数万英镑接受昂贵的私立教育。高中毕业后,小伙子居然决定不去上大学,头半年先是到西亚、东亚和喜马拉雅山旅行,爬雪山过草地吃了不少苦,总算捡了条性命回来已是万幸。接着小伙子又通知父母暂不回家了,他又奔去了非洲,留在乌干达当了义务乡村教师。其家信常常是他如何克服种种艰难与当地土著沟通,及如何与艰苦的物质条件搏斗的生存日记。青年的父母每每总欣喜地举着儿子来信向外人展示,他们认为孩子喜欢自己所从事的事情,成为一个快乐的人,这一点是金不换的。而华裔家长私下里评论说:真搞不懂这些洋人,明摆着太亏了嘛。

  我还想提醒旅居海外的华人,应多关注西方特色的儿童保护法。在西方,许多华人家长因按东方人“恨子不成材”的观念严格管教子女,常以为:“我关起门来管教自家孩子,犯了哪家王法?”结果却被西方法庭裁定犯有虐儿罪,从而痛失子女的抚养权,甚至为此吃上官司。另外还有一种值得注意的事实,即有些新来的移民小孩,为了在陌生的学校里招惹其他人的注意和重视,便将父母打手心和打屁股的行为夸大其词,致使学校和儿童保护组织产生孩子被虐的结论。

  事实上,除了华人望子成龙声名远扬外,犹太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同样遭西方人议论。西方社会中的犹太社区、印度社区,华人社区,邻里亲友与同事间就富裕、职业、学位及孩子的成就等互相攀比,是出了名的。纽约一间收费昂贵的私立幼儿音乐学校,被父母拖着手去上课的孩子,其中40%来自华人家庭,另40%来自犹太人家庭,剩下的20%才由其他族裔平分秋色。与之相对比的是,西方社群巴望孩子将来成名成家的观念相对较淡薄,他们并不煞费苦心地设计孩子的未来,比较注重的是孩子的自由发展。这可能与西方人不将子女看成父母的“私有财富”,要求子女高中毕业后离家开始其独立的人生,这种强调个体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因此西方父母就不会干涉孩子上大学读什么专业,或在上不上大学的问题上违背孩子的意愿。在西方,所谓虐待子女罪不是仅指身体上的虐待,还泛指一切有碍儿童身心正常成长的行为,逼孩子读书太狠、违背孩子的意愿等,都犯了伤害幼童精神健康罪。

  口述:伊迪斯(英国)

  一个“香蕉人”的观感

  我们这些ABC(American-bron Chinese,在美国出生的华人)也被称为“香蕉人”,意喻外黄里白。1987年我刚来中国教英语时,既不会说也不会听汉语,斗大的汉字认不得几个。

  作为一个文盲,去饭馆吃饭是个严峻的考验,我最省事的法子就是冲着服务员背诵肚子里藏的几个菜名,若赶上人家没有这些食谱,那我便采取第二招,闷头瞪着菜谱猜起字谜。比如我认出来一个牛字,那么我就赶紧点牛字菜,至于是陈皮牛肉还是红烧牛肉,我一无所知。我还认识鸡、鸭、豆腐和菜这么几个字,端来什么就吃什么,没资格挑拣。

  我与美国朋友外出旅行也常逗事连篇。我不只一次听中国朋友发感慨:“啊呀,真奇怪,你说的外语我就听得懂,那些老外说的外语我就听不懂。你们说的外语还真是不一样。”我想,这大概是心理的作用吧。

  作为一介华裔,每当我自我介绍是美国人时,中国人的反应都是一致的:“你怎么是美国人,你明明是中国人嘛。”我只得告诉他们:其实没有一个标准的美国人概念,美国既然是个移民国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共同组成了美利坚民族,对脚下的国土有归属感,再不是什么侨民,而都成了这片新大陆的主人。当然,在这个种族大熔炉里,各个族裔仍固守着自己的文化和宗教传统。美国的人口分布状况很不平均,有些州98%都是白人,靠近墨西哥的加州南美裔则占了很大比例,而密西西比、佐治亚州有些地区又是黑人居民众多,纽约就更是闻名全球的人种博物馆大都会。然而我发现中国人观念里的所谓美国人,指的仅是白皮肤美国人。

  在不认同非白种美国人的观念上,一些发展中国家存在着惊人的相似。一次普林斯顿大学国际关系专业给非白人学生开了一个会议,会上有些在外交界任职很长时间的美国外交官告诉我们:“若你不是白人,那你在外交界的前途将会很黯淡很艰难。若派往亚非国家的美国外交官不是白人,会受到对方的抵制。”现实就是这般残酷。我也亲历过类似的尴尬,我担任口译时,中国人似乎不放心我的美国英语是否纯正,是否真能把他们的话翻译成标准英语。在学校附近的邮局,每回我取包裹时都颇费周折,而我的白人同事则从未被要求开什么票,职员小姐一见是白人,当即就笑脸相迎麻利地为外宾办妥了一切。在宾馆、商店等公共场合,华裔美国人很容易察觉出,服务员对华裔没有对白人“外宾”那么殷勤有礼,由于经常碰到这类低白人一等的待遇,华裔大都感受到了某种程度的心理伤害。

  再谈谈令我不知所措的中国人的人情概念。来到中国后我才更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美国人,因为我的思维及行为都是彻头彻尾美国化的。在我的观念里,我不能为任何一个亲友去做一件不正当的事。一天一位女士来访,拜托我一件很不可思议的事。她说:“你从普林斯顿来,你能不能帮我的孩子进普林斯顿疏通一下关系。”我跟她解释美国不讲关系学,找门道并不灵光,你的孩子只要按通常的程序申请就可以了。事后她抱怨平时对我那么好,又经常送礼物给我,到关键时刻用得着我了,我却袖手旁观,交我这个朋友太吃亏了。我在中国遭遇的人情债常常折磨我的心灵。

  我现在任职的电脑公司在北京有一办事处,我老想不明白为何中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工作方式、思维方式的差距那么大,两个办事处相互沟通竟会如此难。仅十来人的小公司,办公室政治却出奇地复杂,一切都拐弯抹角的,令人十分头痛。

  北京办公室里的工作气氛充满了家长制,员工与老板的上下级尊卑分得很清楚,职员对于顶头上司必须言听计从,即使头头的意见错了也要执行不误,这令我感觉不舒畅。这里体现了一个非常大的文化及工作方式的差异,美国的员工一般不忌讳向老板提建议。中国人还误以为美国人懒惰,一个员工问我:“美国人没有像我们这样玩命的吧。”起初我不明白他的话是何意,后来我发现他所谓的玩命之一,是晚上结束工作后大家还要一起外出喝酒。一般美国人的概念是:下班就是下班,加班另说,这类喝酒应酬的事比较少。在加班的概念上,中美也有差异:美国人认为,老板不能随便要求员工加班,这样一来,就要求老板事先制定好周密的工作计划以避免临时性突击;员工则有权拒绝加班,若是因老板计划失误导致员工加班,老板就罪责难逃。可是北京公司由于先天计划不周,老板时常会一个口令要求大家今晚都先别走,或是星期天突然打手机呼你回来干活,十分不尊重员工的业余时光。

  北京公司的另一特色是,工作缺少计划性。几位头头有时聚在一起午餐,大家头脑一热有个什么主意,口头议论几十分钟,也不起草可行性方案,就匆忙地毫无章法地各干一摊,桌对桌的同事都闹不清对方在干些什么,每个员工头脑里领会了多少领导的旨意全凭感觉。到现在已拖了两年,原先拍拍脑袋就上的软件设计仍旧一无进展。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