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网络游戏真是毒蛇猛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1月12日 08:55  南方日报 

  在近日的媒体宣传中,网络游戏往往跟“精神鸦片”、“毒害青少年”等词汇联系在一起,很多人称网络游戏为“电子鸦片”,一时间网络游戏几乎被视为毒蛇猛兽,一片喊打之声。  

  那么网络游戏真的是毒蛇猛兽吗?我们从下面几个例子进行阐述

  杜冷丁,是根据吗啡的化学结构衍生出来的一种合成麻醉药品,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无臭或几乎无臭。它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对心血管、平滑肌亦有一定影响。其作用与吗啡基本相同,为目前常用的镇痛药之一,但过量使用则会成瘾。每年因杜冷丁染上毒瘾的人不在少数,本来是镇痛药,却被滥用了,成为毒品。

  人,自然界的主宰,高等动物,有男女之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多数人用于正途,但同样有人使用身体大搞性交易,也有人痴迷于一夜性游戏,那么是人生来就是“毒品”、“鸦片”吗?

  网络,上世纪最伟大的人类发明。网络聊天,网络的一个简单应用,却有人进行网络骗局,热衷于网恋者众,因见网友失踪、上当受骗甚至被拐卖者屡见不鲜。这难道都是网络的罪恶吗?

  以前街机流行的时候,就有学生痴迷逃课去玩;后来电脑单机游戏出来了,又有人废寝忘食夜不归宿打游戏,现在又是网络游戏扮演了这个角色,也不能例外地被加工成了电子鸦片的代名词。由此可见,并非网络游戏天生就是“精神鸦片”,只是在一个时期必须有东西扮演一个反面角色罢了。

  古人云:匹夫无罪,怀璧其罪。比较以上所举的例子,又有哪个是天生就带有原罪呢?无非是人在使用中滥用了,过度迷恋或者放纵,这就成了千夫所指的罪过,更成为很多人推卸责任的替罪羊。

  到底是什么让网络游戏具有如此出众的吸引力呢?专家认为有三方面的原因:满足人们的好奇心,提供虚假的成就感,使人产生兴奋感。实际对于热衷于网络游戏的青少年来说,打网络游戏就是在一个小社会里表现自己,所以快感主要来自于出人头地。  

  在我们了解到这些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学校的教育不能给青少年这些本该有的感觉呢?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本该在校园中汲取知识的青少年纷纷逃离,成为痴迷于网络游戏的一员?  

  实际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 

  中国的家庭教育崇尚家长权威,在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很少能够平等对话。家长并不真正了解日益早熟的孩子们喜欢什么,想做什么,一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到孩子身上,并且把自己没有实现的理想也强加到孩子身上。由此加剧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增加了孩子的逆反心理,孩子从意识对抗逐渐升级到行为对抗,这是家庭教育的失误。  

  而当前的中国学校教育,也存在诸多应该改进的方面。从入学第一天起就是乖孩子教育,严格遵守纪律、无穷无尽的家庭作业,扼杀了孩子好动的天性,扼杀了孩子的创造力和想像力,将童年谱写得无比沉重。中国儿童的童年恐怕是世界上诸多国家中最为沉重的童年之一。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违反纪律就要挨批评,只有成绩好听话才会拿到奖状,而日常稍稍犯错就会遭到罚站、批评,以至于小小年纪都学会虚伪造作,而孩子们渴望的荣誉感和赞美认同却往往少得可怜之至。小孩子们沉重的学业在极短时间内就能抹煞了充满好奇心的幼小心灵,在这样沉重的教育环境下,学校根本产生不了足够的吸引力。所以,当外界的诱惑出现时,一些厌倦了校园的青少年们可能会溜出学校尝试新鲜刺激,于是网络游戏就成了教育问题的替罪羊。

  青少年喜欢网络游戏是因为它提供一个自我实现的空间,青少年置身于虚拟的游戏世界可以感受到在现实生活中无法体验到的成就感,而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游戏则是因为我们的家庭和学校教育剥夺了他们的成功体验,所以问题的根源并不在网络游戏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教育。  

  所以说网络游戏并非毒蛇猛兽,正常看待它,不过是一种娱乐罢了。如果一个人有上进心和自制力,又怎么会一直痴迷于网络游戏?如果教育能够给青少年足够的成功体验和无穷乐趣,即使有鸦片放在他们身边,又有几个人会去吸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