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解读孩子的内心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2月24日 09:41  海峡都市报 

  本报讯昨日,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省委宣传部联合召开新闻通气会,通报了《福建省中小学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现状调研报告》有关情况。

  本报记者就此份有1.3万名中小学未成年人参加的调研报告,采访了福建省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研究员赖文和《明日教育论坛》主编张文质,解读孩子们的内心世界,点评道德教育方面暴露出的诸如道德功利性日趋明显等问题。

  实现愿望靠自己

  调查显示:在是否相信鬼神的问题上,“根本不相信”(27.50%)和“不大相信”(54.90%)世界上有鬼神两项相加达到82.40%,但也有人“非常相信鬼神”(1.59%)。

  还有92.68%的人认为“遇到困难”或学习要争取“好成绩”,只能“依靠自己努力”,不相信命运。但也有表示要去“寺庙烧香拜佛”(2.46%),找算命先生算命(0.92%)或“到教堂求上帝保佑”(3.02%),三项相加达6.4%。

  赖文:我认为,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仰教育的危机:首先,有些成年人的信仰很有问题,特别是有的教育工作者自身的信仰就有问题,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其次,学校灌输式的信仰教育,与现实落差过大,青少年很难在接受社会现实的过程中,巩固其信仰取向。再次,校园里不同程度存在的“读书工具论”,也对青少年正确信仰的确立带来不良影响。

  对待金钱心理矛盾

  调查显示:被调查的未成年人中,对“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观点认为“有一定道理”的占49.22%,甚至还有5.18%“完全同意”,并有13.27%认为“拥有金钱的多少,是一个人成功的唯一标志”,但是更有45.41%的人不同意“有钱就能办到一切”的观点,认为“拥有金钱的多少”,不一定能说明一个人成功的程度占68.48%。

  问卷中有“人的一生中什么最重要”调查显示:排在前三位的是友谊(61.95%)、知识(60.43%)、健康(59.80%),金钱排在第六位(19.39%)。

  赖文:我觉得这组数据很有意思,它反映了未成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存在的价值观矛盾的心理。在此项调查中,学生虽然普遍认同金钱的价值,但它的重要性却仅仅排在第六位,为什么呢?我想这可能是学生受学校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较深,出于一种理性认知的选择,他们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友谊、健康排列在金钱前面。但实际上,一些学生在私下会把金钱放在更前一点,表现出知行脱节、拜金主义。这表明今天的学校道德教育存在着回避现实与脱离现实的问题。

  渴求个性张扬

  调查显示:在选举班、团、队干部时,赞成“全班同学推荐和投票”占80.64%,“学生自荐竞选演讲加投票”占65.84%,“全班轮流当干部”的方式占31.76%,赞成“由老师指定”仅占21.48%。

  赖文:我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变化。造成这个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传媒时代,青少年获取的信息量大,一些传统的对学生价值评判的标准也显得有些苍白;另一方面,青少年自身渴求个性张扬,他们喜欢也愿意通过个性张扬的竞争挑选出自己的榜样。渴望平等教育,渴望在平等状态下建立伙伴关系。

  更关注个人利益

  调查显示:“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认为应如何处理?”认为“个人利益无条件服从集体利益”的占23.63%,“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的占47.18%,“个人利益为主,兼顾集体利益”的占20.06%,“集体利益无条件服从个人利益”的占9.12%。数据表明,多数未成年人认为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以集体利益为主,兼顾个人利益,但在现实中更关注的是个人利益。

  从问卷中有“当班级需要你参加去完成一项重要任务,而你又与同学约好去玩一项新出现的很喜欢的活动,这时你会———”一题的选择中有所反映,9.39%的人会“以自己有事推掉这项任务”,10.44%的人“不情愿也勉强参加,应付了事”,两项合计为19.83%。

  张文质:这是在社会整体价值取向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对学生价值观的引领有偏差。一个是道德教育的虚幻化,偏离学生实际,没有引导学生从责任做起。其实,人的价值观的形成,老师、父母都是一种范本,这种范本的缺失以及成年人的误导,对未成年人价值观的偏差是有很大责任的。

  竞争加剧 学生加班加点

  调查显示:未成年人在双休日、闲暇时间排在前4位的是:“完成作业,温习功课”(77.49%),“读书看报/到图书馆”(50.44%)、“补课”(22.69%),“参加各种特色班”(17.78%)。

  张文质:这背后反映的最核心问题是教育投入不足,导致优质教育的缺乏,无法满足不断增长、对良好教育的需求。教育投入的不足,必然导致竞争的加剧,学生必须通过不断加班加点、反复操练来提高学习成绩。而对老师、家长来说,他们并没有更多的选择,学生只能在应试教育的泥潭中挣扎。但是,学生的负担对身心健康是极大的损害,对创造力、想像力的维护和培植都是非常大的损害。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