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慈母严父育诗心(图)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2日 10:28  当代家庭教育报 

  “窗前的水仙花 没有艳丽的姿色 带着芬芳的清馨飘向人间 窗前的水仙花 在和煦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净化空气,美化生活 把春的讯息带给人间”这是今年2月7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的《人生热线》节目中,现场嘉宾、《今日信息报》记者李云霞在朗诵自己创作的诗——《窗前的水仙花》。她的诗集《云霞诗语》已经在元旦前夕摆在了全国各地新华书店的书架上。

  李云霞在书中告诉读者,这本诗集与“记者”生涯无关,里面的每一首诗都是她当工人时写的。从工人到诗人,这个跨度可不小,其中“内幕”是什么?近日笔者采访了李云霞。

  妈妈的爱心  让“诗心”开启

  李云霞说,自己的“诗心”来源于“爱心”。妈妈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在她的心田里播种下了爱的种子。

  从李云霞记事起,每年春节妈妈都要领她回石家庄郊区的老家看望姥姥、姥爷。村里有位孤寡老人,很穷,还有些痴呆。每年的大年三十晚上,妈妈都要领着她到这位老人家忙活一阵子,先是帮老人换上从北京买的新衣服,然后就搞卫生,之后就和面、切菜、剁肉、包饺子。李云霞说,自己包得一手好饺子就是从那里学会的。有意思的是包饺子的时馅多了,这位老奶奶就坚持再和点面,面剩下了,她又非要再剁些馅。就这样反反复复,一顿除夕饺子往往要做三四个小时。后来妈妈告诉她,其实这位孤寡老人心里明白得很,她是为了多和北京的“闺女”北京的娃多说说话,才这样没完没了地包饺子的。

  李云霞清楚地记得,每年除夕离开这位孤寡老人的家时,妈妈都要硬塞给老人一点钱。而那老奶奶总是泪流满面地攥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开,于是妈妈也流起泪来。

  李云霞的妈妈一生多病,到了中年,由于积劳成疾,身体状况更糟,56岁时突发癌症。在母亲躺在病床上已经不能吃什么东西的情况下,李云霞还是独自为母亲包了最后一次饺子。那时,她的面前就浮现出那位孤寡老人攥着妈妈的手不肯放开的场面,于是《思念》这首诗便从心头涌出:“妈妈 您不再陪伴女儿 要走了 走向您梦中的故乡 走向遥远遥远的地方 女儿梳理着您的头发 抹去您脸上的泪花 把您亲了又亲 把您的手握紧 心中的波澜化作雷雨 您可听见可看见。”

  这首诗一发表,就在工友中迅速传开,“诗人”的桂冠也就从那时戴在了李云霞的头上。每每回忆起此事,李云霞总是感慨万千地说:“诗人必须拥有诗心。用爱心滋养诗心,那诗便充满着爱,像山泉,像春风,像炭火;透亮、自然、本色、纯净;润泽人、抚慰人、温暖人;提醒人们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干净地做人,存善存真存美。”

  爸爸的“狠心”为“诗心”助力

  说到爸爸对自己写诗的影响,李云霞出乎意料地说出“狠心”这两个字。她说小时候有一次跟爸爸去中山公园玩,游乐场高高的滑梯看着令她害怕,但爸爸却“狠心”地逼她自己走上去,再自己滑下来。她拧不过爸爸,只好硬着头皮,没想到怕到极点反而什么也不怕了,滑下之后眼泪虽然挂在脸庞,但内心却是无比欢喜。

  还有一次爸爸带她去郊区访问老乡,她快乐得像只鸟儿。老乡家的庭院中有菜窖,上面用草垫子盖着。她见草垫子好玩,就跳上去玩“蹦床”,结果掉进了漆黑的菜窖里。里面又湿又滑,还缺氧,她哭着喊爸爸救她,没想到爸爸“狠心”地说:“自己跳了下去,就应该自己爬上来!”她知道爸爸从不让步,就停住哭,寻找向上爬的办法,终于摸到一把方凳,踩上去,正好抓到窖口的木板,用力一攀,上来了,受到老乡家人的齐口称赞。

  李云霞回忆,爸爸的“狠心”表现在方方面面,就是在她新买的日记本上,也要写上几句“狠心”的话,她1971年用过的日记本现在还保存着,扉页就留有爸爸“狠心”的证据——“鲜血染成光辉路,换得江山分外娇”。

  李云霞理解爸爸的良苦用心,是在1976年她中学毕业当上工人之后。那时没有考大学一说,能当上工人就是天大的幸运。然而工作不久,她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稚嫩的双手打上了血泡,明丽的双眼布满了血丝,然而她没有退却,工作之余拿起笔,一首首小诗诞生了——《播种绿色》、《女性礼赞》、《聆听》、《雪中行》、《路》……

  李云霞回忆那时的心境,说:“每一个人的夜晚都会得到月亮的安慰藉,它静静地、悄悄地走来,不觉间已把凡尘的世间洗礼了,把人们苦皱的心灵熨平了,我独自默默地望着月,久久地端详,直看得眼睛潮了,心儿怅怅的、灵灵的,湿润的灵魂里便有平素里可望不可及的感动漫延开来,这感动犹如撒播了一地的豆粒,争相发芽,以自己的头破土,一身用不完的力气——这都是因为爸爸的‘狠心’,从小就给我埋下了坚强的种子”。

  家庭美育  令“诗心”升华

  “美是道德的亲姐妹”。李云霞回忆说,她是在初中一年级时知道别林斯基的这一名言的,因为爸爸把这句话题写在她中学时代的第一个日记本上。她的爸爸虽然是一位普通技术工人,但同时也称得上是一位“美育老师”。小时候写作文不会描述的她总是请教爸爸。一片片很矮的树林怎么表达?爸爸说三个字:“灌木丛。”天安门广场夜晚开放彩灯怎么形容?爸爸说:“像桃花,像玉兰花。”正是由于爸爸的引导,她的作文写得一直不错,小学时就经常被老师作为范文在课堂上朗读,在校广播站广播。当然,爸爸对她的“美育”不仅仅停留在作文上,从“风声、雨声、读书声”的课堂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野外,从“丝竹管弦之盛”的音乐会到“风飘飘而吹衣”的日常穿着打扮,在爸爸那里都可谓“春城无处不飞花”。

  李云霞她的妈妈虽然是一位普通的女工,但口琴吹得很好。她回忆,当时她家有两把口琴,一把重音,一把单音。单音口琴是妈妈专为她买的,在妈妈的指导下,她八九岁时就学会了吹奏,但没学会用舌头打拍子,所以吹出来的声音怎么也赶不上妈妈的好听。那时正处在“文革”时期,学校停课,她在家学习,她常常伴着母亲悦耳的口琴声唱歌,读唐诗宋词,其乐融融。母亲特殊的“美育”保护了她幼小心灵的纯洁,不仅没有使她受到“疯狂年代”的污染,而且还将她对美的追求诱发出来,使之化为一种向真向美的力量,激励她朝着诗歌的王国前行。

  李云霞认为,人对美的感受有三个层次:日月星辰、山河湖海、飞禽走兽、奇花异草这些千姿百态的自然构成,形成了美感的第一个层次——自然美;人们为了追求美,在声、色、形、态上互相模仿,在衣、食、住、行上互为借鉴,形成了美感的第二个层次——模仿美;人们为了发展和造福人类,努力在创造性劳动中,开掘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更辉煌的宝藏,从而形成了美感的第三个层次——创造美。诗人要善于引导人们的美感“纵向发展”,早日进入“创造美感”的高层境界。一个人,尤其是一个女人,容颜美、体态美、服饰美等都是优点,但一生中若只有这些,而体验不到更高层次的“创造之美”,那是对生命的一种莫大的浪费。

  听着诗人对美的洞彻体悟,笔者想到了顾明远老师为其诗集的题词:“诗是心灵的声音,让它去扣响青少年心灵的更强音。”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