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重视孩子的兴趣爱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3月23日 10:20  当代家庭教育报 

  我们看到,李理从小喜欢小动物,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狗、猫、鸟、鱼都是他的玩伴,他的真正的朋友。他熟悉它们的习性,了解它们的需要,爱护它们,尊重它们。小动物是他生活的一部分。李理与小动物有至深的感情,有共同的语言。他能跟狗、猫、鸟一起“叫”,互相“叫”,能够互相沟通。李理画小动物,有发自内心的情感激励他,难怪能在动物园里“一呆就是一整天”。对于动物,对于画,他都是不折不扣的“好之者”。这使我们想起了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值得思考的是,李理从小希望自己是一只麻雀,因为麻雀可以在天空自由地飞翔。而与小动物相伴,是李理“自由”的重要内容,如果没有这样的自由,李理的发展将是难以想象的。作为教育者的家长,能否让李理获得这样的自由,决不是简单的事情。文章里,李理的母亲也曾经产生过怕他“玩物丧志”的心理。事实上,李理的家长在李理的成长过程中,有过太多的思想矛盾和斗争。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志,我们思考一下,“志”从何来?

  笔者曾经参与过青少年科技活动的研究,收集过不少在科技方面走向成功的青少年的案例。发现了一条具有共性的轨迹:兴趣——志趣——志向——理想——成功。李理的成功之路,何尝不是如此呢!

  现在,有太多的家长,完全按照“应试教育”的一套去要求孩子,一点不顾孩子的天性与心理需要,每天,家长把“自己”的需要强加给孩子,与孩子之间不断产生“摩擦和战争”,这样的教育,恐怕更多的面临的是失败。对于家长,对于教师,都是如此。有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一段话:研究学生的需要,满足学生的正当需要,是我做好工作的源泉。李理的家长,是非常了解孩子的需要的,也及时、适度地满足了孩子的正当需要。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并诉诸实践,是很不容易的。

  国家教育部组织编写了一本《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其中转引了一位母亲写的文章,有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这一代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把生命的全部赌注押在高考、留学等狭窄的路上了。有时看这些孩子真是可怜,每天把十几个小时花在各种辅导书和题海中,童年已没有任何快乐可言……难道中国几亿青少年只有这一条路可走?……难道只有这个模式才能让孩子成才?我常想,当我们为保护藏羚羊、保护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而呼吁时,我们是否想过,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我们人类自身的多样性?当我们过度地致力于塑造孩子时,我们是否想到过,最该塑造,或者说最该小心呵护的恰恰是他们自然天成的个性多样性、能力的多样性,甚至习惯的多样性。”

   (作者:北京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 王宝祥)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