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教孩子练点"背功"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1日 10:00  东方网-劳动报 

  有位学者说几十年来流行着一种理论:“汉字不科学”,“老式的语文教学是死记硬背,损伤儿童的脑筋…这种理论流行的结果是教员讲课越来越细,学生识字越来越少。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一直到硕士生、博士生的语文程度越来越低。”

  此言不虚。看来提高基本教育,主要在语文教学。那位学者还断言,思维能力决定于少年时代的语文训练,基础差往往在于小学中学的语文没有过关。由此我想到自己少年时代在母亲的指点下背诵过古文古诗的受惠,一直铭记着老一辈的教诲:“人生最可贵的是记诵之年,多读多背,久后自然贯通。”可不?如今我还能流畅地背出十来篇《古文观止》里的文章,我的语文基础就是这样打下来的。

  “汉字不科学”?没错。方块字不表音,难认;但有其无比的长处,是拼音文字所望尘莫及的。说它是哑巴文字,可却随语成韵,随韵成趣;一字四声,形成一板一眼。背诵起来,抑扬顿挫,铿锵悦耳,富有音乐性。所以有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从前的莘莘学子、读书识字就从背诵开始,通过背诵而摸索到学习的途径:骈四俪六,不失为锦心绣口,乐再其中。

  从方块汉字的特点着眼,青少年读书识字学文化,适当地背诵一点东西,还是必要的。莫说中小学生吧,即使对初涉于笔耕的人,背诵一些值得记诵的名篇,肯定会有助于语文程度的提高。老前辈吴晗教授早在50年代就建议青年新闻记者至少能背下三十篇古文。不是说古文一定都好,只因现今为人们认可的优秀篇章,是经过前人不断筛选得以留存下来的精华,又是经得起推敲的鲜明简练之作。比如汉武大帝那篇《武帝求贤诏》,一共不到百字,却给人留下深刻的“求贤若渴”的印象,是古代简练的典范。“盖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更是脍炙人口的名句。再如陶渊明的《归去来辞》,以短短的篇幅畅诉情怀,语言流洒,音节和谐。背诵这种美文,既是一种享受,更是一堂很见功效的语文课。我自己正是在读大学时遵循了吴晗教授之嘱练过背功,对后来的写作实践留下烙印,功德无量。总之,不管干什么,熟能生巧,读书识字又何独不然?我们知道,从前很有些学者文人,无不经过勤奋苦背的。博闻常有赖于强记,连点“背功”,其功还不仅在背诵某些名篇,而且能训练一个人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因为语文训练既决定于识字量,也决定于语文所体现的知识和哲理。那么,年轻人在年富力强、记忆力也强的时期背一些能牢记的东西,又有什么不好呢?通过背诵而记牢,通过记牢而积累知识和学问,甚至熟练地加以运用,应该说是更好地迈开做学问的第一步。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小学生不背熟九九歌诀,靠临时掰指头,能很好地掌握乘除法吗?中学生学数理化,有些公式定理不背下来,能做好习题吗?…不经过这个过程,就学不到起码的知识。特别是对青少年学生,适当地背些好文章,对提高阅读和写作水平大有帮助。只要教师和家长给予正确的指导,练点“背功”肯定会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环节。

  有些人甚至成了名还不改背诵的习惯,被誉为“博物多识,问无不知”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三国志》里说他“与人同行,读道碑,人问曰:卿能记乎?对曰:能。因使背而诵之,不失一字。”可见,背上口,学到手;需要下点功夫。当然,我们要求从小养成习惯。还是“三国”的故事:曹植为乃兄所逼,走七步而吟成诗,传为佳话。可设想到他有此才情,并非天生。据有关材料记载:他从小就刻苦用功,又勤于练笔,十岁左右便“诵读诗论及辞赋十万言”,“能诵俳优小说数千言”,十八岁就写出有名的《铜雀台赋》--这就是七步诗的坚实基础,没有过硬的本领,走七百步也吟不出一句好诗来的。

  不消说,我并不是提倡唯有背书高。但是,能够背诵一些值得背诵的东西,我还以为“高”。吴晗教授的建议,作为练基本功的要求之一,我觉得是好主意。因此,我说,练就一点背功,终生受用无穷!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