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安徒生能否感动今天的童年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4日 09:33   

  4月2日,是安徒生诞辰200周年纪念日,世界各国的读者将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怀念这位给若干代儿童带来感动和快乐的童话巨人。安徒生给人类留下了哪些永恒的精神遗产?我们应该汲取安徒生童话的哪些精髓?对今天的中国儿童来说,安徒生过时了吗?如何以新的视角解读安徒生?

  阅读安徒生童话就像接受心灵的洗礼

  说起童话就联想到安徒生,在中国是一个基本的判断;孩子会阅读就拥有安徒生,是中国最动人的阅读景观。

  从学龄前至小学四、五年级,孩子们喜欢安徒生童话,“因为它太好看了”,“描写得太神奇了”,“给人一种在仙境里的感觉,神乎其神”,“每个故事几乎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我被大人骂过后,我非常伤心,偶尔看了一下安徒生的童话,它让我忘记了悲伤,醉在童话中”……安徒生童话自身的文学美感与孩子们天然的感应能力相交织,使安徒生拥有“别的任何作家都没有”的“这样虔诚相信,这样倾心注意,这样不知疲倦的读者大众”。

  同情、欢乐和成长,是安徒生童话永不过时的特质

  中国人对安徒生童话的认同根基在于其“温和的人道主义精神”。孩子本是弱者,当安徒生笔下那些富有美感气质的“形象”面临“受难”时,孩子们本就柔软的心立时充溢着难以抑制的悲悯与同情。他们为卖火柴的小女孩流泪,被丑小鸭的可怜无助打动,为艾丽莎和小人鱼的善良与坚忍感动……因为“善良、弱小”,所以“同情”,所以“爱”。安徒生童话满蕴的“爱”的精神、“受难”主题和悲悯情怀,与孩子们天真的、细腻的、敏感的同情,达成了和谐的共鸣。

  而对年幼的孩子们来说,惊奇和欢乐,是安徒生吸引他们的重要原因。安徒生童话中的惊奇意象、幽默、愿望的满足、事物的变幻、成就感等等,均引发孩子们轻轻荡漾的欢乐情绪。孩子们接受安徒生童话的这种情感反应,让我们看到安徒生童话的艺术因素与孩子的心灵世界原是多么契合的同构关系。

  安徒生童话阅读具有“拯救”的意义

  中国人对“童话”有极矛盾的态度。景仰“超凡”境界的本能使我们对童话“非凡的美丽”发出由衷的赞叹,而求生的“现实原则”又使我们将眼光收回到生存的现实环境之中,时时警惕落入童话“虚幻”之中,全然无视飞扬的想象里所含有的创造力和自由的精神。因此,中国的家长大半会在学龄前和学龄初期这个无关紧要的年龄段里为孩子选择安徒生童话,而一旦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阶段,家长大半将心思用在了知识类读物上。孩子们对童话阅读所存在的思想误区(“有些假”,“成不了才”,“破坏学习的机会”),难道不与大人们的思想导向有密切的联系吗?

  以为安徒生童话纯是“幼稚”、“单调”的读物,还与阅读者过早结束童话阅读这一行为有关。我们的孩子却通常在进入少儿阶段时已经结束童话阅读,这便使得这些日益具备思考能力的孩子想当然地“指斥”并“鄙弃”那些“幼稚”的童话故事来,并将一个“揭示了人生秘密”的安徒生童话抛到了脑后。于是,他们对于童话的记忆将仅仅停留在“单纯”、“温馨”及“王子与公主结婚”的印象里。

  然而,凡是真正阅读过安徒生童话的孩子尤其是稍知世事后仍在阅读安徒生童话的人,极少对安徒生童话做负面的价值判断。多数积极的信息让我们相信,安徒生童话具有永久的艺术魅力,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维持我们内心的纯洁都是至关重要的。

  当今的孩子拥有越来越宽松的阅读条件,但同时却失去了沉静阅读的氛围。从这次调查中我明显感觉到,一个不曾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孩子,一个极少接触优秀文学作品的孩子,他的情感世界将是枯涩无味的,他的精神世界也将是极其荒芜和可怕的。现在认为小人鱼“自讨苦吃”、“不切实际”的孩子尚年少无知,但如果自小就丢失了对崇高事物的敬仰和追求,这些孩子长大了,又有谁能真正懂得爱的含义?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