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常识少不应是孩子的宿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6日 09:14  深圳新闻网 

  深圳宝安区一名12岁的小学生遭遇4名歹徒绑架,侥幸逃出后已近午夜,他凭着记忆沿107国道步行7个小时,终于成功脱险回到了家中。这是三天前发生的事。

  那漫长的7小时显然是对勇气、毅力等等素质的考验,笔者首先要对孩子身上这种难能可贵的素质表示敬意。但是,笔者更多想到的是,他为什么不选择报警、给家人电话或向途中遇到的联防队员求助呢?无疑这体现了一种选择倒置,步行毕竟只能作为最后的选择来对待,因为在那样的情况下,孤身步行可能意味着更多的危险。

  这样一种应急常识的缺失引人深思。笔者此前也关注过一则类似的新闻,深圳某小学一名小女孩在搭乘公交车时不小心坐过了站,恰逢大雨突降,被淋得透湿的她整整徒步3个小时才赶回家。家人问她为何不打电话求助,她愣了一下说:“公用电话怎么用?”

  灾难与危险总是会令人猝不及防地降临,这个时候当然需要公共安全层面上更有力的保障,但一个人的自救能力也无疑是一道至关重要的防线。因为公共安全再严密也不可能覆盖我们每一个人的每一个时空节点,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自救能力可能是惟一能够使我们免于沉没的那根稻草。笔者对这样一则报道记忆殊深:一位年轻女子被绑匪劫持上了一辆出租车,准备带往某酒店转卖。在无法呼救的状态下,她悄悄用手指在司机背部一遍又一遍比画着“110”的字样,终于使司机有所察觉而径直将车开到了派出所。正是这样的机智在关键时刻阻挡了灾难的进一步逼近,就像见义智为有时候比见义勇为更重要一样,临危应变也往往比临危不惧更能体现对生命的庇护——前者恰恰是自救能力的一种有力写照。

  所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才提出,儿童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自护教育;所以前不久出台的深圳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才将市民的自救、互救之类能力也列为重要内容。如果前文中那种分别步行7小时与步行3小时回家的现象还可以勉强视为个案,前几天报上披露的一则调查却让我们无法继续对此坦然面对:有关机构对深圳1000多名12岁至24岁在校学生的自救能力进行了测试,结果堪忧,像“家里起火了怎么办”、“煤气泄漏了怎么办”之类的题目,许多孩子给不出正确答案。甚至100%学生不知人工呼吸为何物!

  生命是宝贵的,生存是首位的。知识越来越多而常识越来越少,智商越来越高而智慧越来越低不应该成为今天孩子的一种集体宿命。我们对孩子的智力开发往往投入了巨大的热情,但也应该看到,在孩子的生命旅程中,自救能力像空气与水一样不可或缺,它虽然不可为分数、名次所体现,但可以为灾难与危机所显现;它虽然可能一辈子也派不上用场,但在任何一起具体事件中,这种微小的概率对我们就有着百分之百的意义。我们永远也不可对像如何报警这样的简单常识心存轻慢。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