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刻意地取悦于学生不足取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07日 09:29  红网 

  有些中小学近几年来借着“教学改革”名义,实施了一些极具争议的举措来“取悦学生”。例如从初始时有错误也不指出的“无批评教育”,发展到后来各出奇招地对学生大唱赞歌等等。这种争相向学生“献媚”和讨好的不正常氛围日甚一日,宠惯得学生“只听赞扬话、拒绝批评言”的情形日见凸显,心理承载力也越来越孱弱,非常不利于其心理意志磨砺和成长。据《楚天都市报》载,许多未成年罪犯在家里时都是“事事如意”,从未遇到过被“说不”的时候。“有求必允”,成为家长送给孩子的“最可怕礼物”。

  刻意地“取悦”和讨好学生的情形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也是主要的来自于学校和老师。例如明知学生做错了也不加批评,甚至还千方百计地给予表扬和鼓励,以迎合学生不喜欢批评的心理。比如作业错了不打界定明确的“×”,而是代之以小红点、?、下划线之类。对于学生的错误言行不仅平时不予点明,期末评语里仍然是“报喜不报忧”,专捡那赞美的词语进行“讴歌”,搞得学生飘飘然地找不到“北”。就是这类完全回避学生弱点和不足的评语,竟然还被戴上“激励”、“温情”等的桂冠。有这种用曲意逢迎和献媚对人进行“激励”的吗?那种仅仅为了让学生和家长高兴,即使看到缺点也不指出的“温情”,恰恰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和冷漠无情。

  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老师的原因外,还有家长的原因。而今能够明确指出子女缺点、敢对子女过分要求“说不”的家长日见减少,越来越普遍的是百般袒护溺爱,一味地予以“阿谀奉承”,有的甚至接近心理障碍了。什么“孩子你是最棒的”、“我的孩子是最好的”。在这种变态的“取悦”氛围中,孩子们抵御困难和挫折的承受能力急剧下降,经受不了一点点的“不如意”。哪怕是因为受到一句批评,都可能去寻死或出走。有鉴于此,作父母的不能无原则地讨好和“吹捧”子女。只有据实地肯定优点继续保持发扬,指出不足加以警惕和纠正,逐步提高孩子对于批评的耐受力,并进而增强经受挫折打击的能力。这才是真正地爱护子女。

  倘若我们的家庭及社会教育只能造就“表扬笑、批评跳”的心理和精神畸型人,如果后代都是如此一种羸弱不堪落叶难承的状态,真的要让人忧心如焚不寒而栗了:祖国前途民族命运将不堪设想。事实上,不仅学习知识过程中不会坦途相随一帆风顺,进入社会之后将更加纷纭复杂光怪陆离,要面对更大强度的失意或挫败。坎坷崎岖风霜雪雨本来就是人生之旅的一种常态,怎么可能永远是赞歌和掌声?满足并陶醉于学校老师家长“三位一体”共同构筑起来的、虚幻失实的取悦献媚环境里,必将难以应对日后的失意与挑战。自处自立都难以实现的他们,又何谈支撑共和国大厦和挺起民族脊梁?

  对于中小学生的优点和长处,当然需要鼓励和肯定。然而决非不分青红皂白无原则的胡乱赞扬,更不是做错了也会得到鼓励肯定的“误导”。那是在戕害学生。老师的评语理应一分为二肯定优点指明不足,如此方能使学生增强自觉性针对性、减少盲目性,扬长避短更好地进步提高。任何人都有着相对的弱点及短处,不可能尽善尽美。所以全部是赞美“阿谀”之词的评语不符合客观实际,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教师与家长不能轻易地乱夸奖孩子,要实事求是“说真话”。倘若出于“取悦”目的,连带着把他们的缺点也赋予“最棒”、“最好”的褒奖,是在助长学生们的虚荣感和“鸵鸟心态”,使之不敢正视自身的问题弱点,还会将之作为优点而保持下来。

  中小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期间。对是非黑白、正谬优劣、善恶良莠的分辨乃至弃取,以及对自身的辩证认识等等,于他们都是极其重要和关键的。此一阶段中,他们特别需要逆耳忠告的“雕琢”,诤言直陈的领航。刻意的取悦和献媚无疑是在误导和不负责任。学校、老师和家长务必认识到这一点,停止对于学生的百般讨好与“取悦”。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