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卜卫:为什么媒介上一定要有儿童的声音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17:29  动动 

  卜卫简介: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媒介与性别、互联网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为什么媒介上一定要有儿童的声音?”

  作为儿童参与论坛的发起人之一,我经常被问道:“为什么媒介上一定要有儿童的声音?”“为什么儿童报道一定要包括儿童的声音?”“它真有那么重要吗?”

  它真的特别重要。

  首先,这是儿童的基本权利之一。1990年,我国签署了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1992年,我国人大批准了《儿童权利公约》,我们有责任促进儿童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在中国的实现。

  在《儿童权利公约》中,儿童参与权的主要条款是第12条和第13条,即儿童有权利对影响儿童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儿童有参与的权利,是因为:儿童不应该被简单地视为一个弱小的群体而仅仅需要特殊的照顾,他们应当作为一个拥有权利的群体而被所有人尊重;虽然儿童正处在发展中,但他们仍然是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感情和对事物的意见,他们的感情与意见应该得到尊重;如果我们给予儿童适当的支持和尊重,儿童将可能做出合理的、负责任的决定。

  其次,儿童的声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没有人能比儿童自己更了解自己的经历、处境、感受和情感,从儿童的视角来看这些经历、处境、感受和情感,才能让世界了解儿童的真正的情况,才是真实、公平的报道。

  那么,如何能让世界听到、重视儿童的声音呢?在今年亚太地区儿童与电视论坛上,两名儿童代表说明,方法其实非常简单,第一,请记者在报道儿童问题时一定要采访儿童并报道儿童的声音。第二,帮助儿童获得接近媒体的资源,使儿童能直接报道儿童问题。

  这两位代表均来自CE,一个由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的世界性的8岁至18岁儿童新闻报道组织。日本代表Mika Maeda,16岁女孩,是东京CE的编辑。美国代表Alex Berke,也是16岁,已经做了8年的记者和编辑,现在是纽约CE的资深编辑。她们介绍说,CE的使命就是要让世界能听到、重视儿童的声音。

  Mika告诉与会者说,在21世纪,人们确实越来越重视儿童问题,电视、报纸等大众媒体都在报道儿童问题,像我这样的孩子,几乎每一天都可以从媒介上看到有关儿童的新闻报道。有一天,我用“儿童”这一主题词做了检索,发现在一周内日本大报的主要版面上,出现了1715个“儿童”,但是,只有3篇报道包括儿童的声音,即采访了儿童并引用了儿童的话。我想说明的是,虽然世界上有很多儿童报道,但这些报道缺少儿童视角。

  美国代表Alex接着强调说:“如果成人能帮助我们获得媒介资源,我们就有能力担当起媒介报道责任。我们不仅能采访儿童,也能成功地采访成人,不管接受采访的成人如何低估我们。CE20多年的历史已经证明了我们有这种能力。

  “当我们采访儿童时,我们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年龄相近,更容易相互理解和信任。我10岁时曾采访过童妓。对这些女孩来说,采访是个痛苦的经历。但由于我们同龄,她们对我们不设防,告诉我们很多她们经历的事情。在此之前,很多成人记者采访过她们,但她们不愿意与成人交谈。事后,她们的老师和父母告诉我们,我们的采访对她们认识自己的经历以及今后重返社会有非常大的帮助。而当我们采访成人时,我们会从儿童的角度来提问题,我们相信我们的问题与成人记者的问题是不一样的。成人记者对同类的事件总提同样的问题,也难发现新的可以报道的儿童事件。我们的角度以及我们的问题将改变这一点,世界上将有更多元的声音。”

  儿童表达中心

  “儿童表达中心”是在中国寻找儿童的声音的一种尝试。

  2000年6月,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团中央“中青网”和中国社科院新闻所传媒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儿童表达中心。它以“中青网”、“儿童表达中心”网站为基地形成了一个儿童表达组织,鼓励儿童通过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方式报道和评论新闻,讲述自己的故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儿童表达中心的主要任务有两条。第一个是发现并发出儿童的声音。第二,创造机会,鼓励大众媒体采访和报道儿童声音。通过媒体放大儿童声音,用儿童的声音向社会传达信息,并影响社会。

  已有400多名儿童参加了儿童表达中心的活动。他们不是被学校或社会认为是非常“优秀”的孩子,他们称自己是“平头百姓”。他们通过互联网、报纸或亲戚朋友找到这里,在这里寻找自信和自尊,学习参与和表达。

  在儿童参与论坛上,北京铁二中高二学生邓苏鹏介绍了他采访北京市黄庄小学的体会。他说:一提私立学校,我们会想到奢侈和豪华。黄庄小学虽然是一所私立小学,但它是一所地地道道的贫困小学。它的招生对象是外地来京人员子女,因为没有北京户口,他们不能上公立学校,只能上这样的“地下小学”。学校没有办学资金,而儿童的父母收入又非常少,一个三口之家的平均收入在1000元到1200元左右,学校只能因陋就简办学。“黄庄小学周围是一些非常破旧的平房,远远地看去好像是张艺谋电影中的北方农村。”进入学校后,看到了低矮的平房,破旧的桌椅,阴冷的宿舍,孩子们还都非常小。

  “我们没想到的是只隔了一条马路,就看到了不同的时代,路的这边是90年代,路的那边是60年代”。“我们知道还有比黄庄小学更困难的学校,但我们非常惊讶的是它离北京这样近。”邓苏鹏说:学生们坦率地承认学校老师有体罚的现象,但同时也非常感谢他们的老师。如果没有这些老师,他们就没有学上。而这样的学校还没有初中和高中,学生们小学毕业后怎么办呢?邓苏鹏和他的伙伴们写下了他们所看到的一切,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帮助这些儿童。

  高二学生袁畅对4月在北京举办的首次国家级儿童论坛作了一个评述。

  袁畅首先介绍了儿童代表总结出的中国儿童发展的重要议题:教育;困境中的儿童;娱乐和传媒;环境;卫生与健康等。袁畅解释说,教育问题包括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校内教育应注重提高教师的素质,校外教育要培养家长,诸如性教育问题,家长应该直接面对;传媒,如书籍太脸谱化,不能满足儿童的需要;由于社会治安不好,儿童的生存环境并不十分安全,希望大人给予关注;此外针对儿童的公共设施,少得可怜,儿童不知道到哪里去开展“有意义的活动”;“国家应该加大对儿童的心理教育,与会代表有一些人提出来这个问题,现在的心理咨询所都设在政教处,本来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有胆怯心理,他怎么敢去政教处咨询自己的心理问题呢”;“对于农村孩子,现在的卫生条件连基本的标准都没有达到,更别提心理教育了,请成人多多关心这些问题。”

  袁畅对国家级儿童论坛作了评论,她说:总体上说,是比较成功的论坛,因为它有来自各地的代表,包括农村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代表,也有残疾儿童的代表等,通过随机分组讨论,将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家庭背景、不同地区学生的问题充分提出来,然后进行深入讨论。关于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权利的讨论,是从儿童视角来谈的,儿童发挥了自主权,自己决定议题,自己选举了四名参加亚太地区的儿童代表。

  袁畅提出的不足集中在弱势儿童的发展问题上,认为在论坛内容方面“有失平衡”。比如,由于城市儿童积极参与,对3+X、网络安全、娱乐与传媒问题提了很多,但都是城市儿童的问题。我们在谈对书籍出版的不满和互联网的问题,但农村儿童连订报纸的钱都没有。困境儿童的生存和发展环境的安全性没有得到充分讨论;此外,困境儿童、农村儿童也需要心理健康教育和性教育,这个问题论坛也重视不够。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