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卜卫:儿童参与的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4月12日 17:39  动动 

  卜卫简介:女,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副研究员,媒介传播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媒介与性别、互联网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儿童参与的实践

  尽管受传统文化和教育的影响,中国儿童参与存在一定障碍,但自我国签署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以来,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全国妇联等单位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儿童救助会的支持下,利用大众媒体、儿童权利参与式培训等手段在全国积极进行《儿童权利公约》的宣传,使公众了解儿童权利,提高儿童权利意识,以督促各级政府、大众媒体、学校等在儿童参与方面做出努力。

  案例一:第一届国家级儿童论坛

  2001年4月7-9日,为筹备第五次东亚和太平洋地区儿童发展部长级磋商会以及儿童问题特别联大的召开,全国妇联组织召开了以“我们拥有自己的权利“为主题的第一届中国儿童论坛。这次儿童论坛旨在让儿童充分认识自己的权利;让全社会进一步尊重儿童权利,重视儿童参与。来自全国11个省市,包括汉、满、回、朝鲜、蒙古、彝等13个民族,年龄在10-18岁之间的60名儿童参加了论坛。他们中有残疾儿童、孤儿、单亲家庭子女、服刑人员子女、失足以及贫困儿童代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论坛以儿童为中心,就他们自己确定的议题--教育、卫生与健康、娱乐与媒介、困境儿童、环境及其它关注的专题进行了讨论。会上还选举了4名儿童代表参加4月23-26日在曼谷举行的亚太地区儿童论坛。

  案例一:“中国儿童表达”。

  长期以来,一些儿童媒体和拥有电视台和广播设施的学校发展了“小记者”制度,即在儿童中发展小记者、编辑,使之向儿童报道儿童新闻。中央电视台青少中心、中国少年报、北京青年报以及上海小主人报,其儿童的媒介参与已形成规模。为进一步探索“儿童的声音让成人听到”的经验,促进儿童参与权的实现,2000年6月,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团中央“中青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媒介与青少年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发起成立了“中国儿童表达”。

  “中国儿童表达”是以“中青网”为基地形成的一个全国性儿童表达组织。全国6岁至18岁的儿童可通过互联网、电子邮件、信函、传真等方式报道和评论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负责“表达”网站的建设、维护及相关活动策划和组织。“中国儿童表达”的任务是:

  (1)发现并发出儿童的声音--不同背景的儿童将走到一起来搜集他们自己的声音,发现他们自己和其他人的观点和感受,用儿童的声音向社会传达信息并影响社会。

  (2)让成人听到儿童的声音。通过“儿童的声音”报告会等形式,鼓励大众媒体去采访和报道儿童的声音,通过媒体放大儿童的声音,使儿童关心的问题以及他们的声音能够被听见、被尊重和付诸于行动。

  2000年6月以来,“中国儿童表达”进行了如下旨在提高儿童参与能力的活动:

  ●儿童权利参与式培训。

  ●儿童参与表达。目前,有约200多名儿童自愿报名参与了儿童表达项目。在外地,也发展了约40名特约记者。目前,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儿童向中国儿童表达发来的稿件。

  ●中国青少年计算机信息服务网儿童新闻论坛。组织儿童讨论对新闻的看法。

  ●农村儿童采访项目。由于媒介大都集中在城市,媒介较少关注农村地区儿童,特别是不发达地区的儿童,导致农村儿童,包括女童和残疾儿童在媒介上发言的机会较少,参与制作媒介产品的机会较少,影响了这部分儿童的媒介和社会参与权利。2000年6月至9月期间,中国儿童表达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组织学生赴中国西北部和其他地区采访贫困地区儿童,搜集他们的声音,并督促媒体报道他们的声音,以促进农村儿童的媒介参与。

  ●北京流动人口子女采访项目。

  ●2000年“世界儿童广播电视日”网络宣传。

  ●参加“世界新闻图片大赛”评奖。2001年,中国儿童表达为“世界新闻图片大赛”在中国区选拔了一名11岁儿童评委,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支持下赴荷兰参加世界新闻图片评奖。

  ●2001年5月20日举办“儿童参与论坛”。

  ●“聋健网络、无障碍交流”主题活动。我国有6千万名残疾人,其中有2千万名聋人,占残疾人的三分之一。为纪念9月23日国际聋人节,2001年9月21日举办“聋健网络、无障碍交流”主题活动,旨在通过网络让聋人参与社会。

  案例三:“棒小子网”奥运征文

  “棒小子”是北京上地小学一年级四班王东来。6岁时开始学习设计制作和运行“棒小子“网站,被媒体称为最小的CEO。“棒小子”网本身体现了儿童参与精神。北京申奥成功,“棒小子”在首页上打出“我们的愿望实现了!!!!现在就看我们的了!!!”,发起“2008我‘’岁”征文。“棒小子”率先写了一篇“2008年我15岁”,这是一篇“致北京申奥委主席先生的公开信”,信中表达了申奥成功的欣喜心情,同时提出:“奥申委为什么没有一个小委员??是因为我们太小了吗?”“我知道奥运会的精神是‘重在参与’,我代表像我一样的儿童表达参与的愿望,她能实现吗?”

  在这三个案例中,案例一表现的是政府行为,案例二是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下的民间组织行为,案例三是儿童的个人行为,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继续在各个层面上推动儿童的社会文化参与。 7.《中国儿童参与面临的挑战 》

  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现行教育体制较少鼓励儿童参与。在诸多有关儿童发展的研讨会上,儿童参与权也成为一个盲点。与会者经常提到儿童“生存权”、“发展权”和“受保护权”,但很少提到“参与权”。因此,儿童参与面临如下挑战:

  ●社会、学校、家庭和文化建设中,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儿童有效地参与,保障儿童的意见能够被决策者听到。儿童在社会中参与机会较少。在多数情况下,由成人单方面决定有关儿童的事项,很少征求儿童的意见。比如媒体报道教育改革,记者很少去采访并刊登儿童的意见;又如:儿童文学评奖、儿童电视节目评奖,从来就没有一个独立的儿童评审团来决定评奖事宜;在学校里,重要的学习、娱乐活动主要是由校方决定,学生将服从学校的安排。即使是六·一国际儿童节的活动,也大都由成人来决定。在家庭里,多数父母也习惯单独为孩子的升学、购买物品、交朋友、娱乐等活动作出决定。在文化活动中,一般由成人决定活动的内容和方式,然后要求儿童参加,以烘托气氛。儿童在此类活动中其实被看作是“装饰品”。

  ●儿童不能有平等的参与机会。首先是农村儿童与城市儿童的平等机会。当我们从电视或其他媒体上看到儿童形象时,当我们听到儿童在重要会议上发言时,这些儿童大都是城市儿童,似乎中国儿童都是城市儿童。在大多数情况下,城市儿童成为中国儿童的代表。但统计表明,中国儿童大部分农村儿童。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资料说明,在3亿1300万14岁以下儿童中,14.7%是城市儿童,6.4%是镇儿童,78.9%是县儿童(农村儿童)。人口统计资料还表明,儿童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的地方,大多数是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地方。

  其次是残疾儿童的参与问题。残疾儿童经常被社会文化活动忽略。在大多数有关儿童的海报、宣传画、招贴画中,儿童的形象从来都是健康的、快乐的、漂亮的等,几乎很难看到正面的残疾儿童形象。1987年中国残疾人口调查表明,儿童人口中有2.7%是残疾人,约850万残疾儿童。但我们在社会上、在媒介中却很少看到残疾儿童形象,我们用“隐匿”方法遮掩了社会对残疾儿童的歧视。他们或许不能上学,那么,他们如何参与社会文化活动也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同样,流动人口的子女、少数民族儿童以及其他困境儿童参与社会公共事物也会遇到诸多问题。即使是在同样的条件下,仍然存在平等的参与机会问题。比如,同在大城市,同在重点学校,教师对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听话的学生、容貌漂亮的学生的偏爱,仍然可造成机会不均等。即使都是在孩子中间,也存在着“霸王”或弱者,他们如何平等地发表意见?

  ●长期以来,由于儿童不被鼓励参与学校、家庭或公共事物,儿童参与能力较弱。参与能力至少包括:儿童自我概念的觉醒、理解他人观点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在大多数情况下,儿童是沉默的,即使有机会说话,也难以形成独立的声音。在儿童的话语中,通常可以看出成人对他们的控制和影响。这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有关。我们不习惯听儿童独立的声音,我们只习惯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儿童的对错。我国教育专家孙云晓曾将这种现象概括为“集体失语症”。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