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家庭教育是充满个性化的教育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13日 09:51  当代家庭教育报 

  当我看到李理的母亲写的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的眼前就立即闪现出了秋子的身影。

  秋子本是多才多艺的,她唱歌好,会编舞,弹钢琴,喜绘画,只是文化课中的理科课程学不好。初中毕业,秋子本想考幼儿师范,那是她擅长的,也是她喜欢的。但是她的父母为她划定了考大学这条路,秋子无奈遵从。高二时的会考两门不及格,最终让秋子心理上绷紧的弦再也承受不住,她选择了逃离这个世界,放弃了自己如花的生命。

  我相信,像秋子这样的孩子不止一个,一定还有冬子、春子等。李理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只是因为父母的宽容与睿智,李理走了一条不同于他们的路。自从恢复高考制度以来,让孩子上重点小学——重点中学——考大学就成了很多父母给孩子设计的惟一的路。我并不认为孩子考高分不好。如果孩子能适应学校的教育,在不损害健康的前提下考上大学,那是父母最可喜的收获,也是孩子走的最少荆棘的一条路。李理的父母也曾为让孩子走这条路付出了很多努力,绞尽了脑汁。但是正如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正如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孩子因其先天遗传、后天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性格、能力各异,即使在课堂上,对于知识的接受不同的孩子所擅长的形式也是不同的,有的孩子适应以听的形式,有的孩子更适应用观察的形式,有的孩子更适应动手操作。在接受知识的智力潜能上也会有不同,有的孩子可能学语文很省劲,但学数学就很吃力,也有的孩子一如李理,在某方面有兴趣、有天赋,对于课堂知识则难接受。如果孩子不适应按部就班的教育,那不是孩子的错,错在我们没有为孩子提供适宜于他们的受教育的方式。如果您硬逼着孩子走同一条路,就不会有现在的李理,秋子式的结局也许会出现得更多。

  孔子在他的那个时代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思想。但在目前中国的正规教育体制内的学校中,要求老师做到这一点仍是一种奢求。面对班里五六十个甚至上百个的孩子,老师要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对每个学生“因材施教”只能是一种理想。因此,当自己的孩子不能“随大流”的时候,唯一的办法就是父母调整心态和思路,挑起这个重任。

  这需要勇气、正确的判断。因为如果您选择了这条路,一切都要靠自己的观察、思考、选择。父母的这种付出远远比给孩子提供优越的物质条件要伟大得多,也远比照顾好孩子的一日三餐要艰难得多。

  李理的父母在这一点上是成功的,但是您也一定会注意到他们所付出的努力。在其中,最艰难的是选择。李理的父母以尊重孩子的选择为最后的决断,为最后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今天的家长可以说是承受着最大压力的家长,面对独生子女的一代,面对市场经济下成长的一代,家长们需要新鲜经验。从自己父母身上传承下来的教子之方未必有效,学习如何做个好家长就成了必需。我从事家庭教育媒体工作多年,从经验的角度出发,我认为,对于父母们来说,看看那些过来人写自己教育孩子的故事,是最容易从中受益的。理论往往是从具体的事例中抽象出来的规律,有时候自己看了会不知如何去做,家长的教子故事却是有血有肉的,是我们学习做家长的入门教本。如果您的家里也有一个不太适应学校正规教育的孩子,李理母亲写下的这个故事对您一定会有启发。

  作者:《少年儿童研究》杂志社社长 刘秀英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