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的孩子也可以这样出色(3)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0日 13:22  《一个故事一堂课》 

  “爸爸等你呢。”

  “等我?我也没吃?”

  我打趣道:“是的,‘牛顿’先生。”

  点评:

  人生来都是一个学习者,都有学习的动机或需要。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动机或需要都是有益的。譬如,带有功利性的发展需要,带有知恩图报的报答需要,都具有某种消极的作用;总想超过别人或总担心被别人超过的竞争需要,更是一种危险的需要。相比之下,最好的学习需要是认知需要,这种以获得知识与能力本身为目的的学习需要,是一个人最重要也最稳定的内在动力。只有认知需要强烈的人,才会真正从学习中体验到快乐,才能和谐发展、终身幸福。

  宇阳无论做什么都能集中精力,记忆力特强:他曾经一天记住30个成语;4岁时,他就能背平方表,而且是从1背到40;13岁读高三时,他能一次记住30道奥赛题,让同学们佩服不已。

  兴趣学习,开发智力潜能

  儿子4岁时,我给他出了一道趣味数学题:“一张四方纸剪去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说完给了他一把小剪刀和一张方纸,让他到一边去琢磨。没多久,宇阳来找我了:“爸爸,你看,这样剪去一个小角,还剩五个角;如果角对角地剪开,就只剩三个角了。”我翻书看答案,证实宇阳是对的。我夸了他。

  谁知到了晚上,宇阳又喜滋滋地对我说:“爸爸,其实那道趣味题还有一个答案。你看,如果这样剪,剪去一个角还剩四个角。”他从一个角的顶点向与它不相邻的一条边剪去,果然剪去一个角后仍旧是四个角。我又好好地表扬了他一通。我说:“你这样肯用脑子,爸爸十分欣慰。人的脑子是很奇怪的,不用它就会生锈,用则愈用愈灵巧。世间万事万物,大至制造核弹,小至微型雕刻,都是人脑创造的产物。”这一晚,宇阳睡得特别香。

  也是4岁时,我教儿子学习反义词:“‘上’对‘下’,‘左’对‘右’,‘正’对‘反’……”宇阳打断我的话:“爸爸,‘正’除了能跟‘反’对,还能跟‘歪’和‘斜’对。”我鼓励他:“嗬,爸爸还真没想到呢!你归纳得很好,可以做爸爸的老师了。”宇阳咧嘴大笑,很有自豪感。

  宇阳出生后,伴随着他成长的不是变形金刚,而是我们祖宗创造的灿烂文化。4岁时,他已经能够看懂少儿图书了。我带他去图书馆,指着一排排高大的书架对他说:“宇阳,认得字多好呀,这些书好多你都能看懂,里面有许多有趣的故事等着你啊。”宇阳手抚书本,两眼放光,一副求知若渴的模样。这让做父亲的心比跌到蜜罐里还甜呢。

  心存大志,学习有方向

  为了培养儿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我常常对宇阳循循善诱。

  有一天我把宇阳叫进厨房,用一块玻璃板罩住水壶冒出的蒸汽,玻璃板马上结满了水珠。宇阳看了很惊奇:“爸爸,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我就给他讲露珠和云雨的形成,还有地球上水的循环。我告诉他,水是生命的源泉,科学家到外星球上去寻找新的生命,首要的一点就是要看那里有没有水。他听得津津有味。借此契机,我又给他解释“海”字。我说:“地球上最初的生命来自大海,这是科学家的共识。这一点,我们的祖宗在造汉字‘海’的时候就似乎意识到了。你看,‘海’字由三个部件组成,拆开了,不就是“‘水’、‘人’、‘母’为‘海’么?”

  有一次观看关于居里夫人的电影,看到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奖,宇阳很羡慕。我就给他讲诺贝尔奖的来历。我告诉儿子,中国人还没有拿到过这一奖项,拿到奖的只是些美籍华人。宇阳意气风发地说:“将来我要拿一个。”我说:“你心存大志,好。不过要拿这个奖没那么简单,要从小学许多知识才行。”宇阳郑重地点点头说:“我一定好好学。”

  宇阳小学读了四年,初中读了一年。读完初一,我直接把他带到荆楚名校华中师大一附中,要求校方让他读高中理科实验班。那年宇阳未满11岁,还穿着一套小学校服,稚气未脱。

  我是教化学的。由于耳濡目染,宇阳对化学有着浓厚的兴趣,5岁时就能熟背化学元素周期表。那么枯燥的东西,他竟然背得进去,这连我也觉得不可思议。

  进入高中后,宇阳一直主攻化学。无奈十一二岁的孩子个儿矮,做化学实验得站到板凳上,实验课里,他跳上跳下很吃力。有时端着化学药液爬凳子,还真怕他出事故。高三时,尽管他已经两次获得全国化学竞赛二等奖,但人小个矮束缚了他在实验室的操作。老师建议宇阳转学数学,他接受了老师的建议。

  宇阳勤奋和聪慧,很快在数学领域大展拳脚:获得过全国数学“希望杯”竞赛银奖,全国数学“通讯杯”竞赛二等奖,前年获得中国数学会举办的全国高中数学联赛湖北赛区三等奖,去年又得了这个赛事的一等奖。他还赢得了保送北大读书的资格。

  点评:

  孩子是千差万别的:每个人都是一个世界,每个人都有各自不同的潜能特质,每个人的发展方向和途径自然也各不相同。因此,成功在于选择,天才就是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蠢才则是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道路。同时应当切记,不论做出什么样的选择,有一个选择是共同的,也是最基础的,那就是从小培养良好习惯与健康人格——这不仅影响人的一生,甚至还可能影响其后代。

  孪生兄弟的共同履历:14岁考入大学,19岁攻读博士,22岁参与国家“863”、“963”课题研究。如此精英,他们的成功有什么秘密?

  家教奇迹:19岁双胞胎成航天博士

  ●郭晓晔

  太空,已成为最权威的“广告栏”——世界各国都竞相把自己的尖端科技和综合国力“刊登”上去。2003年的“头版头条”无疑属于中国。

  神舟五号圆了中国人的航天梦。同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孪生兄弟大双、小双更是兴奋不已,他们在校园里全程跟踪神舟五号发回的信息和关于它的报道,不时用电子邮件给父母发送自己的感受。他们异常感激地写道:“当初,你们鼓励我俩留在国内读研,说无论是报效国家还是从事学术研究都能置身最前沿。现在看来,神舟五号的顺利回归,进一步证明了你们当初意见的正确……”

  收到儿子的邮件,空军军官金慰康大校和妻子张英霞上校无比欣慰:两个儿子,14岁考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19岁双双在本校攻读博士,如今仅22岁的他们都作为骨干参与国家“863”、“963”课题的研究,他们的能力和潜质受到了导师及专家的激赏。

  小时管得严,大了才能管自己

  金慰康是在儿子出生10天后才从几百公里外赶回来的。望着虚弱的妻子和因早产被送入保温箱的一对儿子,他鼻子发酸,心里揪痛。

  夫妻分居两地,双方亲属都不在身边,两个孩子全由张英霞独自照料。休完产假后,张英霞更感到难上加难:中午,她回家喂完孩子,上班时间就到了,常常抓个面包凑数;晚上,她也睡不成囫囵觉,这个孩子尿醒了,还没收拾完,那个孩子又闹了,经常要到第二天凌晨才能迷糊一会儿;早晨起来,地上堆了一地尿布……

  金慰康虽不在孩子身边,但他用父爱紧紧拥抱他们。他悉心收集研究营养学方面的有关知识,三天两头写信或打电话与妻子商量育子良方。一天夜里,他脑子里突然有了一个“新想法”——叮嘱妻子母乳喂养的重要性。第二天一大早,他把昨晚封了口的信小心翼翼地拆开,补上几句,然后再将信发出。其实不用丈夫说,张英霞也知道这个。起初,孩子连吸奶的力气都没有,她就用吸奶器把乳汁吸到一个大瓶子里,然后用滴管一滴一滴地喂孩子。

  一年后,为了改善孩子的成长条件,两个刚断奶的孩子被分别送到上海的爷爷家和南京的姥爷家,一家四口人分居四地。直到六年后金慰康夫妇先后调到北京,大双和小双才与父母团聚。有趣的是,大双操一口上海话,小双的普通话夹着浓重的南京口音。

  从此,金慰康夫妇精心设计和实施他们的育子“双星计划”。

  像无数的家长那样,他们全神贯注、含辛茹苦,但“劳心”远大于“劳力”。有些家长是孩子学什么跟着学什么,甚至辞掉工作去陪读;而他们正相反,他们把培养孩子视为科学、视为艺术,把大量精力花在研究学习的方法上,很少具体辅导。不少家长在孩子小时抓得漫不经心,以后越管越严,临到高考更是施高压、搞突击;他们却在孩子小时管得严,一点一滴培养孩子的学习能力和自信心,孩子大了反而管得宽松,尽量让孩子自己管自己。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