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将惩戒引入教育行不行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6月22日 09:37  中国质量报 

  上周,和某重点中学的徐老师一席谈。这位曾获得多项教学奖的老师心绪不佳,原因起自最近一次和学生的冲突。那天,课堂气氛原本很好,但一个“坏小子”蓦地冒出一句嘎话,引起全班同学的哄笑。眼看精心准备的教案报废了,她一时冲动,上前抓住这位学生的衣领一通嚷叫,秩序顿时大乱。平时,在这所学校里,由于徐老师教态严谨,表情冷峻,并常常出于“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对某个“闹将”施以轻度体罚。同学们敬畏之余,在背后送她一个绰号“杀手徐”。

  “杀手徐”对自己的绰号并不反感,她只是反复说自己痛心疾首,反复问现在的孩子为何没有畏惧之心?我们讨论了很久,结论是现代教育中存在一个空白———缺少惩戒。比较而言,在生活中,成年人对惩戒的理解非常清晰,就是任何人如若逾越“雷池”,都要遭受法律的制裁。但是,未成年人尤其是儿童对这些则一无所知。很多独生子女从小习惯于自我中心,很少关心他人和环境,身上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不懂得害怕。徐老师举例说,假如人类身体没有神经,失去痛感,那将是极其危险的,很容易受到伤害。同样道理,处于“无痛”环境里的孩子即便做了蠢事、错事、坏事,也不会受到公正的惩罚。长期下去,这些孩子就会变得无所畏惧,麻木不仁。比如:不交作业,该受什么等级的处罚?和同学打架,又该予以什么样的惩治?老师无章可循,父母无计可施,而最终不了了之的处置,很难使小孩子心服口服,甚至会使他们养成钻空子的习惯。

  娇惯的例子比比皆是,敢于惩戒的做法极其鲜见。许多教育人士也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像提倡“挫折教育”,举办“吃苦夏令营”等等,但更多的时候只是作为一个口号说说而已。在大多数学校里,惩戒话题属于禁区,老师们稍有不慎,便横遭指责。因而有人感慨:现在当“运动员”的风险很大,但高高在上的“裁判员”又太多了。那么,应该如何将惩戒引入教育呢?这位中学教师的主张非常明确,她的一家之言就是:惩戒手段应实施“标准化”。徐老师认为,现在最有效的工具就是使用戒尺。学生犯了何种错误,应该打几下,都要规定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以便教师掌握尺度,树立权威。当然,也可将戒尺“变通”为长跑、跳远等方式。重要的是,将惩戒及时引入教育制度,让学生们从小产生敬畏之心,并明白人要为自己的错误付出代价。徐老师的话使我联想起一件往事:我儿子刚学走路那会儿,对暖瓶口冒出的袅袅蒸气颇感兴趣,并经常趁大人不在时凑近暖瓶。这当然是个危险兆头,于是我狠狠心,按照朋友的指导对小家伙实施“惩戒教育”。拿起儿子的小手,在暖瓶口上狠狠“嘘”了一下,他“哇”地一下大哭,从此离暖瓶远远的。这个例子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当人很小的时候,恐惧不仅可以让孩子学会克制,有时更是一种动力。只有当他长大了,才能慢慢理解“恐惧”的力量何其强大。

  在此需要说明,徐老师并非“私塾”出身,也并非是在重复“不打不成材”的妈妈儿论,她这个石破天惊的观点,只不过说出了许多家长和教师的心里话。就我所知,目前,韩国老师有权对学生实施体罚———打屁股。而现实当中最著名的例子,就是新加坡一直保留着古老的鞭刑。前些年,有个美国小子在新加坡惹了祸,被判鞭笞。当时美国国内大哗,又是求情,又是抗议,没想到新加坡人根本不睬,照样在坏小子的屁股上狠揍了几鞭子。我估计,这小子今后就算能忘了他的亲娘,也绝不会忘记屁股上的耻辱和疼痛。正是凭着严刑峻法,新加坡才有了后来的“花园国家”的美誉。

  至于何时能将惩戒引入教育?本人一点儿都不乐观,因为很久以来我们太习惯于迁就别人,更习惯于糊弄自己。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