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升初政策应该反思了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01日 08:55  中国青年报 

  从今年1月迎春杯被叫停开始,记者便一直在关注北京的“小升初”。

  在整整半年的时间里,记者目睹了家长的疯狂、学生的繁忙、学校的无奈、教育管理部门的无助,似乎所有跟“小升初”有关的人都被卷进了一个怪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处,每个人又都在怪圈中不断地推动着它加速运转。

  眼见着一轮“小升初”已经进入高潮并接近尾声,而新一轮的“战斗”即将开始,记者感到:“小升初”政策已经到了该反思的时候。

  曾经有专家说过,素质教育的改革在小学阶段已经取得了非常不容易的成绩:不考试了,作业也不多了,很多小学生可以真正快乐地完成学业。

  对于这样的说法,家长并不认可。

  海淀区的高女士告诉记者,这个政策刚开始实施的时候,不少家长看着自己的孩子每天都快快乐乐的,确实拍手称赞。

  但是随着这个政策真正运行起来,她却发现孩子比以前更累了。

  过去孩子为了“定终身”的一次考试而累,要为每一分而奋斗;现在孩子却是要为不知道多少次的考试而奋斗,因为孩子无论想上哪所中学都逃不了考试这一关,而且这种考试很少是拿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测验,于是孩子们不得不用学校学习以外的时间补英语、学奥数,另外还要上音乐、体育、舞蹈等特长班。过去只是孩子累,现在连大人也跟着一起累。“学校的负担减轻了,孩子们要上的补习班基本都是校外的,而且都是课余时间。没办法,为了孩子上个好中学,3年来我的周末都是陪着儿子耗在了各种补习学校。”高女士说。

  许多家长呼吁:恢复毕业考试。

  但一些专家们指出,恢复考试就等于是改革走了回头路。

  也许专家和教育管理部门有他们的道理,但谁能为孩子越来越重的负担负责?

  朝阳区一所“好学校”的校长曾经坦承:每年这所学校都要招收一定数量的“共建生”,这些孩子基本都是附近大机关工作人员的子女,“共建费”则成了学校一笔数额不小的创收来源。

  行政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权力换取利益,这种“获利”模式必将向普通百姓中蔓延,普通百姓手中没有“权”,他们想到的是“钱”。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上一个更好的学校,不惜拿出几年的积蓄。有些家长戏称“小升初”已经成了家长经济实力的竞赛。

  虽然北京市教育管理部门曾多次下文禁止公立学校乱收择校费,但是,不从根本上消灭收费市场,收费的现象无法禁止,只可能会更加隐蔽。

  在半年左右的采访中,记者接触过不少家长,几乎每位家长在感到无助的时候都会说这样的话:“我已经想到了后路,最后实在不行就拿钱给孩子选一所学校”。

  “使钱”其实是家长们不得已的选择。6月28日那天,家长王春在玉泉路附近的一所学校门口气愤地对记者说:“没有哪个家长交钱的时候手不抖、心不颤,但是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会有这么多的学校是收钱的学校?”

  王春的困惑同样困扰着其他家长,一位家长对记者说:“今天我是在为学校扣除我们高额的违约金奋斗,其实,我心里还有一个奢望,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一律不收费,择校费应该如数退还给家长。”

  这位家长的愿望本不该是奢望。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