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莫让家庭成学校派出所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0日 09:28  东方网-文汇报 

  在刚落幕的全国省区市妇联主席工作会议上,记者获悉,今年11月份,市妇联将在全市展开“家庭教育宣传周”并正式公布十条“家庭教育行为公约”。“教”与“养”,怎样才能找到这两者间的“平衡点”?新时期的家庭教育,也成了此次大会的关注点,有专家呼吁:勿让家庭变成学校的“派出所”。

  “应征公约”99%站在家长角度

  面对手中已征集到的2万余条“应征公约”,市妇联儿童和家庭工作部副部长陈建军仍难掩担忧:来自社会各界的“应征公约”中,99%都站在家长的立场与角度,忽略了孩子的主体作用。“教育公约”成了“大人管小孩”的“教条”。

  “之所以向社会公开征集,就是希望能多听听家长与孩子两方的声音”,陈建军介绍说,应征公约中很少符合“相互约定”的原则,也很少有考虑到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的角色地位。遴选工作只能在“稍显公平”的1%中展开。经过多次专家评审座谈,16条“硕果仅存”的应征公约最终列入初选范围。

  “吃好早饭睡好觉”、“倾听诉说巧沟通”、“说话算数守信用”、“安全防护记心上”等等,综观这16条入围“公约”,多数涉及生活习惯、沟通交流、生命意识等等,而且应该是每个家庭成员都得遵循的。陈建军强调说,“它们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从小处着手,言传身教、讲究科学,引领儿童健康成长。”

  父母亲自教育学龄前儿童比例减少

  全国妇联妇女儿童部部长蒋月娥告诉记者,随着社会阶层、家庭结构的改变,家庭教育正面临很大的挑战,因而建立有关家庭教育的指导、服务体系,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显得尤为迫切。

  据蒋月娥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共有32万所“家长学校”,1200多所儿童活动中心,基本构建起“五级家庭教育工作网络”。然而,目前青少年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养轻教”的偏差:重视提供物质满足,轻视沟通交流,忽略孩子的精神生活;抑或过度溺爱、保护,造成孩子过重压力。

  据悉,重视“学龄后”,忽视“学龄前”,已经成为新时期家庭教育中的新问题。据蒋月娥介绍,全国妇联近期的一项调查发现,父母亲自教育学龄前儿童(0至6岁)的比例正在减少,且这一特征在部分大城市中表现尤为明显。“快节奏、高压力,使一些年轻父母难有充足时间和精力亲自教育孩子。然而,这一时期恰恰是儿童生理、心理、智力发育定型的重要期。”蒋月娥强调,“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依据的。错过了“学龄前”这一家庭教育的“黄金期”恐怕难再“补回”。

  “爱心缺乏”在儿童中“蔓延”

  家庭不是学校的“派出所”,这一观点正是要求将家庭之“教”与学校之“教”区别开来。在上海市妇联征集“家庭教育公约”之前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一方面,教育投资在沪上家庭开支中的比例越来越高;另一方面,“爱心缺乏”也在儿童中“蔓延”。有46.1%的被访儿童认为“诚实意味着吃亏”,超过30%的儿童对“不让座、乱穿马路、大声喧哗、乘车不买票、乱扔杂物、随意刻画”等行为持无所谓态度。

  重智能轻德育、重分数轻素养、重沿袭轻创新,急功近利的家庭教育不仅剥夺了儿童娱乐休闲的权利,也破坏了他们内在的“驱动力”,影响了身心的健康发展。针对于此,此次征集“公约”时特别注重发掘家庭之“教”的愉悦与意义。而入围公约中的“认真学习尽情玩”、“不怕失败勇挑战”等也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观点。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