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九件富裕时代的不可为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7月22日 14:47  《富裕时代的家庭教育》 

  孩子的物质要求,

  凡是过分的,一概不满足

  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的要求,

  都属于过分的要求

  对于孩子来说,“钱”这种东西的危险性确实很大,尤其是在我们的社会迅速走向小康的时候,连成年人面对金钱都可能头晕目眩,要求尚未成熟的孩子把握自己,未免有些不现实。

  但是,完完全全不谈钱、不动钱,也不行。钱多了,用得对、用得好,于教育自有它的好处。

  怎么掌握好这个度?无非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

  我认为,当务之急还是避免或减少金钱对孩子的消极影响,所以家长首先要明白,在这个开始富裕的时代,作为养育者,面对孩子,有一些事情是我们绝不可为、绝不能试的。

  而其中首要一条就是:

  孩子过分的物质要求绝对不可满足。

  家长可能要问:什么是过分的要求?

  严格地说,除了最基本的生活需要之外的要求,都属于过分的要求。比如说鞋子。孩子总是要穿鞋的,不能光脚上学,鞋属于基本的生活需要。但是有十几块钱一双的鞋,也有几百块上千块一双的鞋。孩子要买名牌鞋,他也会说这是需要。这就不能答应,要告诉他,这不叫需要,叫奢侈,家长有责任满足你的需要,没有义务满足你的奢侈。

  孩子还有一个借口是常用的,那就是:“我们班同学都买了,为什么不给我买?您就是不爱我!”遇到这种情况,有些家长就没词了,好像理亏了一样,又生怕失去孩子的感情,于是赶紧满足孩子的要求。这很不妥。家长应该对孩子说:

  “爱如果都要兑换成钱,那就不是爱了,那是做买卖。爱如果都要兑换成钱,那就等于说只有有钱人才有资格爱孩子,穷人根本没条件爱孩子,这不是很荒谬吗?尽量满足孩子一切要求的家长不是在爱孩子,而是在害他。我不能跟他们学。”这样说完之后,如果孩子还要罗嗦,不理他就是了。一定要坚定,家里的大人们一定要统一意见,统一行动,都不给买,顶住就行了。

  可能这样家长会担心:我要是不给他买,

  他偷钱去买怎么办

  不能这样害怕。你这样一怕,孩子就把你拿住了。有些孩子就看穿了这一点,对家长阴阳怪气地说:“你要是不给我,那我可就要想别的办法弄钱了。”家长一听吓坏了,赶紧投降。孩子有了这个武器,以后就无往而不胜了。经验告诉我们,家长从孩子很小的时候起,就不能做无原则的让步,一次也不行,这样孩子就不可能说出这种阴阳怪气的话来;孩子能说出这种话,说明消费欲已经膨胀了。这时候你满足他的要求,只能使他更加贪婪,其实是离“想别的办法弄钱”、离盗窃甚至更严重的犯罪更近了。你不理他,他倒未必敢去拿人家的钱,因为犯罪的后果他是知道的。

  这种事情,要是我,我就这样回答:“你要是真想当小偷,想进监狱,我给你钱越多,你进去得越快;你要想当好人,穷死也不会拿别人钱的。是当好人还是当小偷,你决定,这是你自己的事。”

  这件事还需要家长和学校

  互相配合

  宁波有一所民办学校,学生的来源相对集中在较为富裕的家庭,针对这一情况,学校提出了“平民化教育”的思路,向全体学生提出“六不”要求:不攀比名牌,不吃零食,不带零花钱,不用贵重娱乐物品,不留长发,不配戴首饰。这“六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

  学校这样做是明智的,但是家长也要配合学校,要互相配合。有些学校要求很严,学生在学校不得不“艰苦朴素”,可双休日一回家,本相就露出来了,胡吃海塞,花天酒地,疯狂购物。有的家长没法子,只好睁只眼闭只眼;有的则不但支持,还主动提出带孩子去享受,好像孩子在学校吃了多大亏、受了多少苦似的。不少贵族学校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的学生每到星期一返校,多数人都昏昏沉沉,准有几个拉肚子的。可想而知他们的家长在双休日怎样供奉孩子来着。这不就把学校的正确教育抵消得一干二净了吗?

  孩子双休日或寒暑假回家,放松放松,改善改善生活,这都可以理解,但是千万不要过分。家长过了分,孩子就会更加留恋家庭,更加讨厌学校,这就离“学校恐惧症”不远了。

  就算要求合理,

  只要不是急需,也别即刻满足

  心理学上,

  称为“延迟满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