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小学生做的不如唱的好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10日 09:31  沈阳晚报 

  “学习雷锋,好榜样……”近日,重庆上清寺街道组织辖区150多名小朋友参观少管所。在大客车上,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占座位,并兴奋地唱起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可车上5位年迈的老人则挤在过道中站着忍受颠簸。

  嘴里唱着“学习雷锋”,而在行动上却并不把雷锋当成“好榜样”,知与行的相互脱节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二者极不协调,甚至含有几分“黑色幽默”。不过,其中暴露出的问题在广大青少年中并非个别现象,他们一方面有比较完备的道德知识体系,考卷上能考高分,德育歌曲也唱得十分熟练,可另一方面在心理素养、行为修养上存在许多欠缺,表现为知行脱节、表里不一、双重人格。

  这一问题的产生,反映出当前学校和家庭对于学生的道德教育,存在严重的脱离实际、脱离生活的弊端。道德教育停留在抽象的空泛的理论上,孩子们不知道如何应用这些理论来指导生活、指导实践。有的家长甚至教给孩子的是一套,而要求孩子做到的又是另一套。比如,在这次活动中,有5位老人带着孙子、孙女到少管所接受法制教育,可她们并不要求孩子们在行动上表现出应有的道德水准。记者要求孩子们让座,老人们连忙说:“娃儿坐,我们是大人,不用坐。”

  美国耶鲁大学曾就一些道德问题作了100多项试验,研究成果整理成三卷本的巨著,其结论是:儿童的品德发展是由道德经验情景决定的,学校德育对品德发展影响并不大。也就是说,说教式的教育对学生的道德品格的影响,远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大。孩子们对《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词都能记得清楚,对雷锋让座的故事也应该知晓,可他们做的就是不如唱的好,因为空洞的道德说教没有变成他们的道德意识,并由此产生相应的道德行动。

  德育的空泛化和形式化,将影响国民的道德素质。生活是德育的基础,青少年的品德养成主要是靠道德经验决定的。因此,我们应当彻底摒弃空泛的、形式化的德育教育,而应该通过生活实践进行教育,让德育与受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用学生自己的生活、自主的活动本身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启迪和引导,构建道德经验,提升道德水平。只有这样,他们做的和唱的才会一样动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