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三战湘北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5日 10:36  《为中华民族而战》 

  薛岳原名薛仰岳,父亲取这个名字是希望儿子仰慕岳飞,做一个精忠报国、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

  不幸的是,薛岳虽然才华横溢,但从军后长期跟随蒋介石打内战。1927年到1937年,他指挥部队与红军缠斗了整整10年,从江西、福建、湖南一直打到四川,把父亲气得半死。

  1937年春节,他回家探亲。一见面,父亲就指着他的鼻子骂道:“薛岳,你向岳飞学了什么?岳飞从来不打自己人,而你却靠打红军发了迹,从士兵升到了上将。你难道不脸红吗?现在日本人打来了,你有种就应该上阵跟日本鬼子去拼,你有种就战死在疆场上,马革裹尸还!”

  薛岳有所悔悟,回到部队三次上书请缨抗日。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转战河南、上海、南京,尤其在武汉会战中,取得了万家岭大捷等骄人战绩,成为驰名的抗日将领。

  1938年秋,日军占领武汉、南昌后,把目光投向了湖南,企图占领这个中国著名的粮仓,打开通往战时首都——重庆的战略通道。

  蒋介石下达了死守湖南的命令。

  中外军坛的视线再次聚焦在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长官兼湖南省主席薛岳身上。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薛岳感到责任重大。他带着幕僚、参谋逐县勘查了湖南的地形,惊喜地发现湘北是个天然的口袋阵。日军无论以武汉或是南昌为基地南下,必经湘北。湘北形如畚箕,北面为平原和低矮的丘陵,东、西、南三面均为高山,而且越深入地形越高;畚箕之内,群山环绕,河流密布,洞庭湖居中,湘、资、沅、澧四条大河及中小河流纵横交错。这种地形不利于坦克、炮车行动,是日军的一大死穴。

  薛岳决定诱敌深入,在湘北纵深地区歼敌主力。

  蒋介石不放心,派军政部长陈诚和副总参谋长白崇禧前来指导。三人在决战地点上发生分歧。

  白崇禧把日军的战术特点总结为四个字:“快(速度迅捷)、硬(作风刚硬)、锐(突破犀利)、密(队形密集)”,主张将日军再拖深一些,使其战线拉长,兵力拉散,队形拉松,最好在湘南的衡阳一带决战。

  薛岳不同意将日军放出畚箕。他的理由有两条:一、湘北第九战区有15个军,可以形成对突进日军的兵力优势;二、湘北水多山多,日军机械化部队难以发挥优势,而湘南一马平川,同时驻广州的日第二十一军可以北上呼应,如果决战湘南很可能反制于敌。

  两人都是能战能辩之士,唇枪舌剑,互不相让。陈诚经过思考,表态:“伯岳方案的精髓是八个字:后退决战,争取外翼,我的意见是报送统帅部决定。”

  方案上报重庆,回电竟然要他放弃长沙。回电说:我们提保卫武汉,武汉没有保住;提保卫南昌,南昌没有保住;现在又提保卫长沙,长沙可能又保不住,与其提一个空口号骗人,不如放弃长沙,将主力放在铁路线两旁,逐次抵抗,撤到湘南。

  这个回电代表了白崇禧的战术思想。

  薛岳勃然大怒,打电话给陈诚:“你叫我当第九战区司令官,我就要凭自己的脑袋办事,如果你认为别人的脑袋更好使,那就让他来指挥。转告统帅部,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决心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历史对他青睐有加,让他连干了三场。

  1938年9月,中国派遣军司令官西尾寿造下达《江南作战指导大纲》,命令第十一军以3个师团牵制赣北国军,以两个师团及两个支队向湘北进攻,要求半个月内占领长沙,年底将中国军队压迫至川黔边境。

  9月15日,日本第十一军军长冈村宁次亲自指挥第一○一、一○六师团进击湘北,一路攻克靖安、安义、奉新。

  按照编制,日军一个师团相当于中国军队一个师的兵力,但是由于装备和训练的质量不同,战斗中中国军队用两个军6个师也抵挡不住日军一个师团的进攻。

  冈村宁次是日本军界著名的“中国通”,能够说一口流利的中国话、做一桌色香味俱全的中国菜。他在中国从事谍报、谈判和军旅生活长达十数年,对国民党军队的弱点了如指掌。这次湘北作战,他充分发挥日军快如风、硬如石、利如矢、密如林的战斗特点,以联队甚至师团为单位发起冲锋,将沿途中国军队冲散、冲垮。

  9月16日,日军占领战略要点罗坊。

  9月17日,日军撕开第六十军防线。

  9月18日,日军突破第五十八军阵地。

  与此同时,第三十二军、第七十四军也被迫后退。

  薛岳原本想先硬顶一阵,然后再放进来打,但交战仅仅三天,全线就呈动摇之势,被迫提前下达撤退令,命令一线兵力交替掩护,放弃高安和锦江北岸,撤至宜丰待令。

  19日,日军夺取高安和锦江北岸,产生了盲目乐观的心理。冈村宁次认为,中国军队在日军轮番冲击下,军师两级建制被彻底打乱,已经溃散,短期内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反攻,于是下令各师团举行篝火晚会,庆祝胜利。

  就在日军大肆庆祝的晚上,薛岳利用自己兵力充裕的优势,新调一批生力军全线反攻。沉浸在狂欢之中的日军仓促应战,节节后移。趁其立足不稳,反攻部队又发起潮水般的攻势,到22日拂晓,顺利收复高安、锦江北岸。

  大退三天,接着又大进三天。

  在拉锯中,日军伤亡惨重,其中仅汨罗江一役就损失两千余人。随着战线拉长,伤员增多,日军兵力捉襟见肘的弱点暴露无遗,冈村宁次不敢再拖下去,下令撤回原来的出发位置。

  战后,日军大本营以作战不力为名撤销了冈村宁次的职务,派阿南接任第十一军军长,重新组织湘北会战。

  经过两年的精心准备,日军于1941年9月发动了第二次攻势,取名为“加号行动”。其要点是首先占领汨水右岸,然后推进至左岸,消灭第四军和第四十九军,最后向栗桥方向包围,争取围歼猬集在这里的九战区主力。

  阿南长期在大本营任职,对中国军队的实力和特点没有感性认识,为了摸底,他指挥第六师团对湘赣边境的大云山发出试探性攻击。

  双方都知道这是试阵,但是谁也不肯退让。

  大云山守军为第四军。这个军自北伐战争以来,一直享有“铁军”的称号。薛岳对军长欧震说:“第四军是九战区的钢刀,我把大云山交给你们。”

  欧震回答:“我不说什么漂亮话,你只管看我的行动!”

  9月7日上午9时,战斗打响。日军攻山沿用老套路。第一步,派飞机轰炸工事;第二步,出动坦克扫清障碍;第三步,步兵冲锋,占领阵地。

  欧震熟悉这攻坚三部曲,命令部队隐蔽在密林、山洞、坑道内,待日军步兵冲锋时再出击。激战一天,不分胜负,阿南命令荒木支队和第四十师团增援。

  欧震见日军兵力众多,主动从鸡婆岭、草鞋岭后撤,转移阵地。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日军第六师团与第四十师团会合,派出重松支队向沙港方向攻击前进。重松支队行至甘田北侧时迷失方向,转而向西,走出20里,迎面碰到一支军队。

  这时天已漆黑,重松支队以为遇见自己人,大声发问:“哪一部分的?”

  这支部队是奉命增援鸡婆岭的第五十八军。官兵一听前方用日语发问,即知遇到了敌人,军长一声令下:“揍他狗日的!”手榴弹冰雹一般地飞向敌群,轰得鬼子鬼哭狼嗥。重松支队急忙向师团求援,日军第四十师团派出两个联队参战,恰好又与第五十八军预备队相遇。

  人数越打越多,建制越打越乱,战线越打越长,从甘田延伸至白羊田河。战至天明,双方才休兵罢手。

  大云山试阵,阿南观察得出一个结论:中国军队短在装备,长在士气,特别是下级官兵奋不顾身的顽强精神不可小视。于是他从湖北、江西调来第三、第四师团,使进攻部队达到6个师团,外加1个旅团,共15万人。

  9月17日深夜,日军向新墙河正面阵地发动攻势,先锋部队为荒木支队。

  荒木支队被中国百姓称为“吃人部队”。这个支队的士兵曾经抓过二十多个小女孩,将她们轮奸后杀害,挖出心肝烤着吃。荒木知道后,竟称赞这是一种勇敢的行为,向全支队推广。

  这夜风雨交加,夜色如墨。荒木支队悄悄地靠近新墙河,前沿阵地一片寂静,荒木判断中国将士可能已经入睡,于是下令开始架设大炮。

  其实他们的一举一动,守军都看在眼里。

  一轮炮火急袭,结果是荒木支队倒下了一半,剩下的哇哇叫唤着朝前冲。守河部队迎上去,与日军拼起了刺刀。日本部队有规定,为避免在白刃战中伤及自己人,拼刺刀之前必须退出子弹。就在他们忙着退弹的时候,中国士兵集中火力,像割高粱秆子似的,将他们成排撂倒。

  头一个回合,荒木支队基本报销。

  阿南恼怒地下令狂轰滥炸。轰炸持续了整整半天,数十架飞机和数百门大炮将新墙河对岸的房屋、工事全部夷平,步兵这才发起冲锋。冲锋部队以为,工事全部变成了废墟,守军即使没被炸弹炸死,也会遭砖石活埋。可是,当他们渡河冲向河滩时,河沿突然万弹齐发,日军被迫丢下数百具尸体,退回河对岸。

  阿南仔细观察,发现新墙河河岸下暗藏着掩体工事。这些工事深约3米,上层用木板盖着,木板上堆上厚厚的泥土,泥土上插满青草,与普通的土堤无异,肉眼很难发觉,而木板下方则用砖石砌成射击孔,日军飞机大炮只炸毁了地表工事,而地下工事基本保持完好。阿南命令所有火力急袭长达16里的河岸。

  这次打击非常沉重,许多来不及转移的官兵被掩埋在泥土中。薛岳下令部队弃守汨罗江,向纵深转移。日军留下一半的兵力固守汨罗江,阿南则亲率3个师团向长沙方向追击。

  看到这种情况,薛岳喜忧参半。喜的是阿南穷追不舍,孤军深入,正一步步走向预设的陷阱;忧的是追击的日军3个师团始终保持密集阵形,一口吃掉吞不进去,分割包围兵力又不足。他一方面且战且退,继续稳住敌人,另一方面,命令欧震率第四军、杨汉域率第五十八军、孙渡率第九十五师朝敌后迂回,切断退路,命令湘西第七十九军、粤北暂编第二军、赣北第七十二军进入捞刀河待命。

  碰巧的是,日军在战斗中缴获了薛岳发给七十二军的电报,阿南将计就计,率主力抢先赶到捞刀河,设下埋伏圈。

  22日,这是指定七十二军到达捞刀河的时间。中午过后,数以千计的中国军队毫无防备地来到捞刀河,一步步进入伏击圈。这支部队并不是七十二军,而是路经此地的第二十六军。

  军长萧之楚听到重武器炮声隆隆,看到黑压压四面迫近的鬼子,知道中了埋伏,急忙指挥部队突围。激战三日,没能杀出一条血路,包围圈越缩越小,眼看就要全军覆没。

  就在这时,从大云岭撤退下来的第三十七军一个团经过捞刀河,发现友军被围。该团团长很聪明,命令号兵从不同的方向吹响冲锋号,同时集中兵力从北面猛攻。

  嘹亮的军号响彻镇外每个山头,“冲啊”的呼喊声在群山间回荡,日军懵了,以为中国军队的救援部队赶来了,部分兵力开始后转,准备阻击。萧之楚利用这个机会,指挥全军向北突围,终于撕开一个口子,跳出包围圈。

  功亏一篑,就在阿南懊丧不已的时候,又接到紧急军情:中国军队第七十四军朝浏阳河移动。他再生一计,命令神田师团和青团师团奔袭捞刀河上游的浏阳河。

  25日,第七十四军先头部队第五十七师刚到浏阳河,就望见大路上尘土飞扬,坦克车轧轧的声音隐约可闻。

  军长王耀武下达命令:“抢占制高点!”第五十七师迅速抢占春华山,构筑工事。10分钟后,日军两万余人赶到春华山,发起仰攻。第五十七师寡不敌众,被赶下山来,朝东南方向转移。途中,遇到前来增援的第五十一师,军心大振,两军会合一起,从南面再攻春华山。从西边追下山的日军回过头来再攻春华山,遭到强大火力的压制,动弹不得。日军调来毒气部队,朝山头放毒,守军被迫撤离阵地。这一战,双方伤亡均在3000人以上。

  27日,日军主力越过捞刀河,占领永安镇,然后进攻近在咫尺的长沙。薛岳采取打日军屁股的战术,先是调动部队攻击永安镇,将驻守该镇的石井联军击溃,接着,发布总攻命令。28日,各部队纷纷出击,将日军分割开来,以联队、中队为单位聚歼敌人。

  10月6日,迫近长沙城垣的日军3个师团受到内外夹攻,无法占领全城。与此同时,后方处处告急,阿南只得突围,调转头来,撤回新墙河以北地区。

  第二次会战失败,令阿南的威信降到最低点。进入饭堂时,他听到两个炊事兵谈话。

  年轻的说:“我们十一军来了个打败仗的专家,听说这次出击死伤过万。”

  年纪大的火气更旺:“这个饭桶如果来就餐,我们不给他盛饭!”

  阿南憋着一口气要以胜利来雪耻。这年12月,他提出第三次攻打长沙。参谋长木下勇和多数师团长表示反对,认为湘北地形复杂,河湖水网地带不利于机械化部队展开。

  “在南京,我说话,派遣军司令部当作放屁,没人理睬。但这是在武汉,是在我主持的作战会议上,谁反对我的计划,请他先辞职再发言!”阿南拍着桌子,怒不可遏。

  木下勇解释说:“我们的兵力不够,总是刚挨近长沙,就已师劳兵疲……”

  “与支那军作战,还要考虑兵力的多寡,这是对大日本皇军的侮辱!”阿南粗暴地打断他的话,“兵法上说,胜之在勇。过去两次会战失败,原因在于畏首畏尾,这次作战必须吸取教训,要敢于舍弃后方,直取长沙。”

  薛岳也在总结经验。他认为两次会战均未能达成聚歼的目标,原因在于没有用足湘北地形优势,诱敌过浅,决战过早,迂回和断后的兵力太小。这次他把所有参战部队根据任务的不同,分为挺进、消耗、尾击、诱击、侧击、守备、预备等7个兵团。

  “这套方案取名为天炉战法。”薛岳踌躇满志地说:“我就是用湘北这个天然炉灶,焖熟阿南这只肥羊!”

  12月下旬,天气出奇地晴好。24日,阿南下令展开攻击。说也奇怪,炮火一开,天气立刻转阴,晚上突降暴雨,接着下起大雪。湘北沿途道路泥泞难行,坦克、大炮陷在泥浆里,必须步兵推着走。

  日军在新墙河遭到中国军队的顽强抵抗,激战4天,才突破第二十七军的防线,推进至汨罗江。

  越过汨罗江后,沿途净是湖泊、河流和稻田,蜿蜒在河网之中的公路被雨水浸泡,路基瘫软,大型装备寸步难行。阿南无奈,下令留下部分兵力看守陷入泥淖的坦克、炮车,主力轻装锐进,终于在1942年1月1日抵达了长沙城下。

  这时,攻守完全易势。日军舍弃了坦克、大炮等攻城武器,屯兵于坚城之下,无法进入市区;而守军却可以利用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猛烈的炮火,打击裸露在开阔地带的日军有生力量。

  长沙守军把这次作战形象地称为“割麦子”。一排炮火、一轮射击、一阵手榴弹,鬼子数十人、数百人地报销。

  天从人愿,寒冷的气候也成为无情的杀伤力。日军南下时,平均气温为12度,官佐士兵大多着夹衣,进抵汨罗江后,气温陡降到零下5度。风雨交加,天寒地冻,日军非战斗减员剧增。

  激战三天后,主攻长沙的第三、第六和第四十师团每个师团都有800名以上的伤员,每个伤员至少必须由两个士兵抬着,这样用于看护的兵力就达2000人以上,根本无力继续作战。

  阿南只得下令撤兵。

  薛岳趁势发起全线反击,各路部队按照任务,分别参与堵击、阻击、侧击、追击。撤退的日军四面受击,沿途抛弃伤员。如果不是日军飞机提供空中掩护,主攻长沙的3个师团根本渡不过汨罗江。

  这次会战战果最为辉煌,重伤日军23003人,击毙日军33941人。

  三战湘北,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经典战役。薛岳因此驰誉中外,获得国民政府最高勋章——青天白日勋章。

  薛岳(1896-1998) 原名薛仰岳,后因崇敬岳飞改名薛岳,广东乐昌人。10岁进入黄埔陆军小学,13岁加入同盟会,曾担任孙中山警卫团的营长,1922年陈炯明叛乱,就是薛岳冒着枪林弹雨救护宋庆龄逃离虎口。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33年参加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他是抗日战争时期歼灭日军最多的战将,仅1941年的长沙会战就歼灭日军五万多人,是二战时期自珍珠港事件以来,同盟国军的第一个伟大胜利。1946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授予薛岳一枚自由勋章,以表彰他在抗日战争中的功绩。撤到台湾后,蒋介石任命他为总统府一级上将战略顾问。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