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远征印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8月26日 09:48  《为中华民族而战》 

  1941年12月8日深夜,重庆黄山,委员长官邸灯火通明,气氛高度紧张。

  蒋介石在客厅里来回踱步,神情焦躁不安。

  一个小时前,军统送来紧急情报,报告日军向美国海军太平洋基地——珍珠港发动突然袭击。

  几分钟以前,东京广播电台临时插播新闻:“帝国陆海军于今天凌晨在西太平洋上,与美国进入了战争状态。”

  蒋介石正焦灼地等待着美国政府的表态。

  他的夫人宋美龄将收音机的频道拧到美国华盛顿广播电台,突然,里面传来一个男播音员激昂的声音。

  蒋介石不懂英语,但能够听出这声音蕴藏的愤怒。他停止脚步,用目光询问夫人。

  宋美龄一边听,一边翻译:

  “新闻公告,美联社华盛顿12月7日电,罗斯福总统说,1941年12月7日,这是一个叫人永远不能忘怀的可耻的日子——美利坚合众国遭到日本帝国主义海军突如其来的但蓄谋已久的袭击……”

  没等宋美龄翻译完,蒋介石仰天大笑,兴奋地叫道:“我终于等到这一天了!我终于等到这一天!”

  蒋介石一直盼望得到美国政府的援助,甚至梦想与美国军队并肩作战。“七七”事变以来,他不断以中国政府和他个人的名义向美国政府、国会、军方求援,均遭拒绝。美国政府一方面表示要严守“中立”,一方面又为本国的经济利益公开向日本大量出口钢铁、橡胶、汽油等军需物资,这极大地助长了日军的侵略气焰。现在好了,日军偷袭珍珠港,意味着引爆了太平洋火药桶,美国终于被拖进了战争的旋涡。

  蒋介石一夜未眠,第二天紧急召见美国、苏联、英国大使,在提交的外交备忘录中建议:中、美、英、苏、澳、荷6国组成军事同盟,中国愿意出兵缅甸,进攻侵占东南亚的日军。

  这一建议立即得到了美、英两国的赞同。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邱吉尔举行代号为“阿卡迪”的会谈,决定设立中国战区,管辖中国、越南、泰国的对日作战,推荐蒋介石为中国战区最高司令。

  蒋介石宣布接受这一职务,但别出心裁地提出了两个要求:第一,中国战区作战范围必须涵括东南亚;第二,美国政府必须派一名高级将领就任中国战区参谋长。

  他的两个要求隐藏着深意。由于英国在印度、缅甸等东南亚国家驻有大量军队,如果不把东南亚明确划入中国战区,骄傲自大的英军就不会俯首听令;打仗需要武器装备,需要大批美援,如果没有美国军界有影响的人物当参谋长,就不好伸手要钱。

  罗斯福也在动脑筋。既然组成了同盟军,就不可避免地承担了援助中国战区的义务,但是,他不愿将美国纳税人的血汗钱和最先进的装备毫无意义地投入蒋介石的无底洞,也想派一位既懂军事又懂经济核算的高级将领去把关。

  美国军方物色的第一位人选是第一集团军总司令德鲁姆中将。美国陆军部长史汀生详细交待了此行的使命,德鲁姆气咻咻地嚷道:“我一个堂堂的集团军司令去中国,难道就是去管那些钱物吗?如果是这样,我的太太比我会管账,干脆派她去好了!”

  史汀生无奈,又提出第二位人选——史迪威旅长。推荐报告写道:史迪威上校曾经担任美国驻华大使馆武官19年,能讲一口流利的汉语,熟悉中国国情,与国民党、共产党领导人都有来往,欠缺之处是职务和军衔略低。罗斯福大笔一挥,将史迪威的军衔连提两级,擢升为陆军中将,派往中国。

  1942年3月,日军进攻缅甸首都,英军一枪不发,退出仰光,沿缅甸至云南的公路撤退。滇缅公路是国际援华物资运往中国战区的惟一通道,如果这条公路被日军占领,中国的抗战形势将更加艰难。

  根据《中英共同防御滇缅公路协定》,中国派出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国远征军下辖第五、第六、第六十六3个军,分别由杜聿明、甘丽初、张轸任军长,总兵力为10万人。

  远征军司令卫立煌因国内作战抽不开身,暂由副司令兼第五军军长杜聿明代理。

  滇缅公路全长963公里,日军沿公路向北追击英军,已占500多公里。远征军的当务之急是遏制日军锐利攻势,稳定糜烂的战局。

  蒋介石、史迪威和英军总司令亚历山大商量后,把阻击地点定在同古,任命第二○○师为先锋部队。

  二○○师师长戴安澜,是安徽无为人。他治军信奉三句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明之以刑。在他的训练下,第二○○师以纪律严明、作风顽强、战术灵活著称。

  同古位于缅甸南部平原,处在庇古与曼特勒两大重镇之间,这里原有英国一个师驻守。第二○○师乘火车赶到同古时,发现英军已经不辞而别,战壕内空无一人。

  戴安澜孤军迎敌,毫无惧色。他观察地形,决定利用日军轻率狂进的心理,在皮尤河大桥设伏,命令师部骑兵团和第三八九团到皮尤河北岸埋伏,派工兵连在桥下安放了500公斤炸药,在桥面设置路障。

  3月19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一个快速大队分乘二十多辆汽车和摩托车来到皮尤河南岸。由于入缅以来对英作战摧枯拉朽,日军根本没把英军放在眼里,他们风闻同古驻军早已落荒而逃,因而毫无顾忌地驰上大桥。

  清理桥面上的障碍物很麻烦,车辆行进缓慢,快速大队车辆全部挤上两百余米长的皮尤河桥。马达的催促声、军官的叫嚷声、障碍物丢进河流的扑通声响成一片。

  “我的天哪,他们真是活得不耐烦了!”戴安澜从军十几年,还没有遇到像这样急着嚷着拼命往鬼门关挤的敌人。

  “起爆!”

  一声巨响,皮尤河大桥飞上了天,桥上的二十多辆军车和摩托车被气浪掀到半空,车上的一千余名鬼子像下饺子似地掉进河中,遭到早已埋伏在北岸的中国士兵猛烈扫射,不到一顿饭的功夫,全部报销。

  打扫战场时,士兵从一个日本军官身上搜到战斗密令,从中了解到侵缅日军的兵力部署和作战计划:

  侵入缅甸的日军为饭田员三郎统率的陆军第十五军团,下辖第三十三、五十五、五十六、十八师团和泰国两个伪军师。日军正兵分三路,包围曼特勒,其中,第五十六师团为东路,进攻景东;第五十五师团为中路,进攻同古,第三十三师团为西路,进攻普罗。他们计划用半个月消灭缅甸北部的英军,然后进攻云南。

  二○○师首战告捷,令史迪威刮目相看。他直率地说:“你们的前哨仗干得漂亮,打出了中国远征军的军威。相比之下,英国人是老爷兵,他们只知道跑,腿比手利索!”

  史迪威研究日军作战命令后,雄心陡起,提出同古大会战的设想,计划以第二○○师正面吸引日第五十五师团来攻,以随后跟进的第二十二师和九十六师从两翼包抄。

  “中国远征军用三个师包围日军一个师团,应该不成问题。如果击破中路日军,我们就可以直接反攻仰光,将日本猴子赶出森林。”史迪威激动地沉醉在美妙的前景中。

  “您的设想虽然美好,但不能成立!”杜聿明直言相告,“远征军三个师的兵力不及日军一个师团。根据我的经验,要消灭第五十五师团必须集结10个师的优势兵力。”

  “兵力嘛,不成问题,我可以马上与亚历山大勋爵协商,请英军抽调5个师参加同古作战。问题的关键在于你,”史迪威把目光转向戴安澜,“你的师必须坚守同古10天,等待英军投入战场。”

  戴安澜挺直身,回答:“请阁下相信中国军人的名誉,我保证坚守10天!”

  3月20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师团长竹内宽中将来到同古前线,听说快速大队覆灭,感到惊讶,于是派一个联队乘船向皮尤河南岸进攻,但遭到丛林间轻重火力的猛烈扫射,除少数日军泅渡回去外,其余士兵都葬身鱼腹。

  “英军怎么变得这样顽强?”竹内宽感到惊诧,21日又派出两个联队攻击,这次成功地渡过皮尤河,但在同古外围遭到阻击,进攻受阻。

  三场败仗下来,竹内宽冷静下来,判断当面之敌很可能不是英国军队,于是派出侦察部队擒获一名军官。他亲自审讯,才明白对阵的是中国远征军。

  日军第十五军团接到报告后,立即抽调兵力加强中路进攻,限令第五十五师团5天内拿下同古。从24日开始,日军全线出击,经过一天激战,于25日突入城内,占领飞机场,摧毁炮兵阵地。

  二○○师丧失了制空权,陷入日军包围之中。25日深夜,戴安澜把营以上军官集中到作战室,说:“弟兄们,我们答应上峰坚守10天,说出的话要用血来兑现。现在敌情严峻,苦战恶战还在后面,请你们听清楚,我如果战死,由副师长代替;副师长死了,由参谋长代理;参谋长死了,由团长代替,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枪声就不能停止!”

  战斗又持续了4天。到29日,廖耀湘率二十二师赶至同古外围,第九十六师也相距不远,但他们不敢贸然行动。

  史迪威愤怒地闯进杜聿明后方指挥所,责问道:“你的部队是来游行的吗?按照原定部署,第二十二师和第九十六师现在的位置应该在日军侧翼!”

  杜聿明被激怒了,反诘道:“你承诺抽调的英军5个师呢?按照原定部署,他们应该出现在日军后面。他们的人呢?”

  “英国是滑头、无赖,不能指望他们,对于这一点,你我都知道。仗打到这个时候,需要的是勇气,你必须把后面的部队全部拉上去,压垮敌人!”史迪威挥舞着拳头叫道。

  “对不起,参谋长阁下,你的看法我不敢苟同。我认为,当务之急不是把后面的部队拉上去,而是把里面的部队拉出来。”杜聿明一声令下,第二十二师向南阳车站发动佯攻,吸引日军注意力,戴安澜乘乱杀出同古,两个师交替掩护,撤出战场。同古会战流产。

  4月,曼特勒会战拉开序幕,中国和英缅联军集结主力在彬文那地区设置了三道防线。史迪威沿袭同古会战的思路,把打击的重点仍旧放在日军中路锐进的第五十五师团。

  从4月5日开始,廖耀湘指挥第二十二师撤至斯瓦后突然反击,吃掉第五十五师团一个联队,恼怒不已的竹内宽亲率主力,衔尾紧追,于16日到达列威。二○○师和第九十六师让开正面,斜插侧后,形成了半月形攻击态势。到这时,竹内宽才意识到落进了陷阱,一边苦苦挣扎,一边向第十五军团饭田员三郎司令官告急。

  精明的饭田采取了以迂为直的救援策略,派第五十六师团从彬文那东线突击甘丽初第六军把守的阵地,占领罗衣考,然后乘胜绕至英缅联军后方,将英军第一军团包围在仁安羌地区。英军缺水缺粮,岌岌可危,亚历山大一日数电,向中国远征军求援。

  这样,在战场上,形成了双方都包围对方一块,都亟待增援的胶着局面。战局的关键在于哪一方能迅速破围。

  生死时刻,孙立人立下奇功。

  孙立人,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时任第六十六军三十八师师长。这个师,全部美式机械化装备,营以上军官都有留美的经历,战术上崇尚美军的作战方式。17日早晨,孙立人接到增援命令,亲率一个团日夜兼程,于当晚9时赶到仁安羌拼墙河。他先是集中坦克、大炮、重机枪轰了一夜,到18日8时,已将日军外围阵地夷平。然后三十八师以坦克车为前驱,杀进仁安羌,辗碎日军一个大队一千二百余人,成功救出被围的七千余名英缅士兵和五百余名各国侨民、记者、传教士。

  孙立人一战成名,仁安羌大捷被英国人称为“第二个敦克尔刻大撤退”,英国女皇为他颁发帝国司令勋章。

  仁安羌大捷为曼特勒会战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中方、美方都催促脱险后的英缅军投入彬文那战场,形成优势兵力,聚歼已经遭受重创的第五十五师团。

  “不,不!”亚历山大把头摇得像拨浪鼓,“我的部队刚刚受了惊,军心不稳,无法投入作战。”

  史迪威顾不上绅士风度和外交辞令,质问道:“你们来缅甸是打仗的,还是来观光旅游的?”

  亚历山大不在乎他的态度:“请原谅,参谋长阁下,我现在的使命既不是打仗,也不是观光,而是带领受到惊吓的孩子们开往印度休整。”

  英军一撤,中国远征军无力单独发起彬文那战役,只得放弃含在嘴里的第五十五师团,全速向曼特勒撤退。

  饭田看得更远,算路更绝。他把目光跳过曼特勒,盯住了后方要点腊戍,这是由曼特勒通往云南的战略后方,如果夺取这一要点,将彻底切断中国远征军的退路。

  速度就是生命,双方司令员都下达了不惜一切代价、不与敌军纠缠的急行军命令。在通往曼特勒方向的各条大路上,中、日军队分成几路部队向北疾驰,虽然相隔很近,但都没有停下来作战的意思。

  在默契中赶路,在赶路中赌胜负。

  4月29日,中国远征军顺利抵达曼特勒。

  同一天,日军两个师团也如期赶到腊戍。

  只此一招,攻守易势,战役的天平倒向日军。10万中国远征军不仅未能保住曼特勒,而且笼罩着全军覆灭的阴影。

  围绕突围方向,远征军最高指挥层出现分歧。史迪威、罗卓英主张尾随英军路线,撤入印度;杜聿明力主朝云南方向攻击前进。正在争执不下时,有士兵惊呼:“鬼子的坦克来了,快跑啊!”

  指挥部顿时炸了营,部队分为两股,小股人马由史迪威、罗卓英带领越过明京山脉,顺利到达印度;主力部队则在杜聿明的指挥下且战且退,朝国内撤退。

  入缅时雄赳赳、气昂昂的3个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建制已被打散,只有第五军还保持战斗序列。

  第二○○师再次担当开路先锋。为迷惑敌人,他们选择了一条先向南再向北、再向南然后急速北撤的曲折路线,多走了一千余里的冤枉路。在路上,遇到原始森林、大片沼泽等魔鬼地域,遭到野兽、蛇虫、瘴气的侵扰和土著部落的袭击,一路上与日军缠绕作战,不断有人倒下。戴安澜嘱咐部下:“如果我牺牲了,希望最后活着的指挥官把弟兄们带回国去。”在一次战斗中,戴安澜负伤,伤口感染化脓,高烧不退,牺牲在撤退途中。二○○师历经艰难,辗转一个多月,终于在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回到云南。

  突围中,其他部队夺路而逃,走的是不同的路线,付出的是同样惨重的代价。

  据杜聿明回忆:

  “各部因落伍、染病死亡的,比在战场上与敌人战斗而死伤的还多数倍!第五军战斗直属队战斗死伤人数1300,撤退死伤人数3700;新二十二师战斗死伤人数2000,撤退死亡人数3800;第二○○师战斗死伤人数1800,撤退死伤人数3200。”

  据不完全统计,第五军在撤退中伤亡人数共计14700余人。第六军和第六十六军损失更为惨烈。

  没有比失败更刺激军人神经的了!耻辱令每个远征军将士刻骨铭心,走出缅北森林的战士最大的心愿就是重新杀回缅甸。

  不服输的史迪威决意重新再来。这次他下了血本,与蒋介石协商,以撤入印度的孙立人第三十八师和廖耀湘第二十二师为骨干,再装备训练两个机械化军——新一军和新六军。这两个军完全按照美国陆军编制和装备构建,每个军加配一个榴弹炮营,配备12门105公分榴弹炮;每个师加配一个山炮营,配备12门山炮;每个团加配一个战车防御炮连,配备4门防御坦克的重炮;每个营加配一个迫击炮排和重机枪连,配备两门“八一”迫击炮、6门“六○”迫击炮、两门“伯楚克”式火箭筒和6挺重机枪、18挺手提机关枪;每个士兵配备美式卡姆冲锋枪、钢盔、皮鞋、背包、水壶。另外所有排以上单位都配了无线电报话机。

  另外,美国陆军还派来四百余名教官,对两个师的官兵进行了为期两个月的训练,从单兵作战到协同作战,均采用西点军校的教材。

  1943年1月,装备一新的驻印部队和美国一个支队从印度兰姆伽训练基地出发,向缅甸北部进发。他们先用10个月的时间,修筑了一条保障后方军用物资运输的中印公路,然后展开反攻。

  重返缅北的第一仗是攻打孟缓。

  史迪威分析参战将领的禀性特长。孙立人、廖耀湘都有留美的经历,都富有作战经验,都是独当一面的将才,但两人个性上有很大的区别。孙立人生性好动,魄力大,冲劲强,刚猛骁勇,喜欢独来独往,一副美国西部牛仔的火暴脾气,适合担当奇兵,执行穿插迂回的任务;廖耀湘性情恬静,战术素养高,韧性十足,适合指挥常规作战。史迪威派孙立人率三十八师迂回至孟缓侧后80公里的瓦班,断敌退路;令廖耀湘率二十二师正面攻击孟缓。

  这一战术取得奇效。3月4日,三十八师顺利攻占瓦班。3月5日,廖耀湘用装甲部队开路,从三面攻入城内,迫使日军第18师团主力撤出孟缓。

  下一个目标是杰布坚山区。这里连绵二十多里的山脉,山峰均在海拔一千三百余米以上,山区内河流、山谷、断崖密如蛛网。日军第十八师团集结第五十五、五十六、五十七3个联队严阵以待。田中新一司令官发表战前动员:“这里是兵家绝地,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战关系到日本皇军的声誉,如果连这样的地形都守不住,我们不配活在世界上。”

  在孟缓战斗中尝到甜头的史迪威决定故伎重施。孙立人第三十八师和美国支队沿杰布坚山区左侧迂回,攻下日军后方交通线上的要点班拉,造成日军前方战线动摇。廖耀湘挥军发动正面攻势,一口吞进日军3个联队。

  4月上旬,中美部队又在孟拱河谷与日军第十五师团交战,再次歼敌3个联队。

  缅北作战的高潮是色当之战。

  色当为日军辎重中心,缅甸北部日军的粮草、弹药、药品都靠这里供给。据报,守卫色当的日军只有一个辎重联队、一个炮兵大队和两个监护兵中队,总兵力一千五百余人。

  史迪威率领两个师长驱两百多公里,于5月26日清晨潜至色当基地外围,等候发起攻击。

  廖耀湘满脸疑惑:“为什么不马上进攻?可以打个措手不及!”

  史迪威摇摇头,说:“我得到的情报说,这里的日军完全没有防备意识,他们集中就餐,连武器都不带!还是就餐时攻击为好。”

  太阳露出一缕晨曦,基地吹起集合号,日军士兵整队进入饭堂。果真如情报所说的,日军官兵全部徒手,没有一个人带武器。

  3发信号弹升空,数十发炮弹准确地落在饭堂上,传来鬼哭狼嚎的声音。三十八师和二十二师只用5分钟就冲过开阔地,占据各个制高点,不到30分钟全歼一千余名日军。

  色当一失,缅北十几万日军立即陷入粮弹不继的境地。第十五军团军团长饭田驾车亲自到第二师团部署反攻计划,一再强调局势的严重性。

  第二师团师团长拔出一把短刀,猛地插进自己的大腿,然后用手抹一把鲜血,拍在一张白纸上,印出5个腥红的指印。他红着眼睛发誓:“这是我的保证书!夺不回仓库,我就剖腹谢罪!”

  师团长带领两个联队沿孟拱公路北上。5月27日,他们与正在追击残敌的中国军队遭遇,发生激战。双方都轮番使用部队,一连三日,炮声、枪声日夜不停。中国军队不仅在人数上占据优势,而且弹药充足。打到6月1日,第二师团两个联队全部拼光。驻印军乘胜占领加迈、孟拱、密支那。至此,缅甸北部全部被中美部队收复,战斗中歼灭日军3个师团。

  6月,蒋介石从印度空运第十四、第三十、第五十师到缅北,正式成立新一军和新六军,任命孙立人、廖耀湘为军长。这两个军日后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中的两支。

  1944年夏,为策应在缅北的新一军、新六军作战,卫立煌指挥第二十集团军从昆明出发,强渡怒江,一路打至松山重镇。

  松山位于横断山脉南麓,海拔2690米,紧扼滇缅公路。日军用两万名民工一年多的时间修筑工事坑道,构建了严密的立体防御体系。松山守军宣称:“松山水泥工事的牢固性,经得起中国军队任何武器的敲打,他们不伤亡20万人休想踏上松山顶峰!”

  松山攻坚战从6月4日发起,打得非常艰难,主攻部队换了两批,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付出了伤亡七千余人的代价,才攻到山腰。美国顾问团见强攻伤亡太大,建议采取坑道爆破的战术。卫立煌采纳了这一意见。中国士兵用8天时间,挖了两条地道,直通松山主堡底层,然后运来两卡车T.N.T.(梯恩梯),即黄色炸药或烈性炸药,填满地道。

  8月12日,攻打松山的中国士兵撤退下山,日军兴高采烈,高呼“天皇万岁”、“日本皇军武运久长”的口号。就在这时,大地震颤,山谷雷鸣,松山主堡被炸药颠覆,整个山峰笼罩在巨大的蘑菇云团之中,三千余名日本士兵埋葬在山体里。

  缅北和松山大捷,宣告中国远征军走过了凄风苦雨的泥泞小道,步入了一望无垠的平川旷野。这时,任何敌军都已挡不住滚滚向前的中国战车,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霞光已经从东方地平线上冉冉升起……

  戴安澜(1904-1942) 安徽无为人。1925年入黄浦军校学习,次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晋升为副师长,1939年授予陆军少将军衔。1942年3月,他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甸作战,东瓜保卫战,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5月奉命撤退的途中,遭日军重兵伏击,他胸腹两处中弹,伤口感染恶化,以身殉国,终年38岁。下篇中流砥柱 看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在中华民族最危急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承担起抗战中流砥柱的历史责任。他们以惊人的胆略和豪迈的气魄,运用高超的战略战术,指挥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演绎出万涓成流、蚂蚁食象的军事奇迹,点亮了民族复兴的火炬。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