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天才少年逃离神童生产线

  他们承担着普通孩子两倍的学习重任

  他们在重压之下甚至为习题明争暗斗

  他们真正称得上“出类拔萃”的并不多

  在人们的期望中,“少年班”就是未来中国“诺贝尔奖”的熔炉,至少也应该出现几个能彻底冲破基础科学的“大腕”。然而,不要说获得“诺贝尔奖”了,就连真正称得上“出类拔萃”的人物也不多,比起人们当年的期待来还差得很远。

  一个人究竟是14岁还是18岁上大学,与其能否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对特殊人才需要特殊培养,但这个培养不应仅仅是“超早教育”。如果“少年班”学生的最终目标只是提前几年读完大学的话,那么这样的“少年班”充其量只能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

  神童——天才少年的逃离

  俞晔形容当年的那段经历时,轻轻吐出了两个字——可悲。

  1992年,10岁的俞晔经过层层选拔终于如愿走进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预备班的课堂。如果不出意外的话,4年以后14岁的他将会直接进入科技大学少年班继续学习。然而,在读了两年之后他转学到了上海一所普通中学,提前结束了他的“神童”之梦。回想起那种“填鸭式”的生活,俞晔至今还心有余悸。

  预备班使用的教材是普通的义务教育教材,可是教学进程却比普通中学快一倍之多,当时老师的教学思想是“知识只要理解了就不需要花费太多精力。”然而,这些刚满10岁的孩子们要用短短一年半时间学完初中三年的全部课程,再用两年时间学完高中课程,承担着普通孩子两倍的学习重任。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天资过人的孩子们最大的隐患——心理问题便逐渐显现出来。

  其实,真正的少年班在选拔学生时最注重的就是心理测验,并且把心理测验作为少年班正式录取之前的重要关口。然而,心理问题恰恰是少年班群体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些被宠坏了的孩子们本应和同龄人一样天真无邪,却在强压之下变得异常敏感且心胸狭隘,互相之间常常因为一套短缺的习题而明争暗斗,那个时候学习成绩便成了他们快乐的惟一源泉。由于年龄太小、自我约束能力非常差,青春期问题也过早地在这些十来岁孩子的身上显现,甚至有两个曾经非常优异的少年因此而被预备班勒令退学。

  现在的俞晔是上海交大管理学院的一名博士,让他形容当年的那段经历时,他轻轻吐出了两个字——可悲。

  教育——神童生产流水线

  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因为没有提前上大学而被埋没。

  “且莫说宁铂、谢彦波、干政这几位当年最耀眼神童的今昔落差,很多当初具有超智慧的孩子也在后来的教育中日趋平淡。”教育专家韩向阳直言。

  有资料表明,在我国确实存在着1‰的智力超常儿童。这些儿童一旦得到科学的后天教育,就极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显示出卓越才华。据了解,少年班采取的模式是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先强化基础课,三年级以后再自选专业。这样,学生才能选准他有天赋且喜欢干的专业。任何人学自己喜欢的专业,取得成绩的可能性都大得多,并且还可享受学校专门为他们请院士、博导级专家开课的待遇。

  业内人士表示,大学办“少年班”,在对超常少年的选拔、培养方面无疑做了有益探索。这种培养方式有效与否,目前虽还很难下定论,但诸多大学纷纷拆除神童“生产流水线”本身就是对这一问题做出的最好回答。大学停办少年班,是一种观念上的可喜进步。然而,真正的人才绝不会因为没有提前上大学而被埋没。

  专家——不等于提前成功

  提早把孩子放入单一的培养模式,会影响其他方面的潜质。

  中科大少年班曾经创造了中国教育界的一系列之最——年龄最小的11岁大学生、15岁的研究生、23岁的博士、26岁的副教授、30岁的教授。

  可以看出,少年班以这些有为青年绝对的年龄优势而自豪。科大校长朱清时也曾欣慰地表示,在已经取得了成绩的少年班毕业生中几乎没有超过40岁的,而许多国内外科技大奖的获得者平均年龄则在五六十岁以上。然而,这样的“超早教育”真的是教育的提前成功吗?

  教育专家认为,一个人究竟是14岁还是18岁上大学,与其能否成才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对特殊人才需要特殊培养,但这个培养不应仅仅是“超早教育”。如果“少年班”学生的最终目标只是提前几年读完大学的话,那么这样的“少年班”充其量只能满足一些人的虚荣心。孩子最终成才与否,非智力因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格力量、心理素质、意志品质以及待人处事能力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空间,提早把他们放入一个单一的培养模式中,就有可能影响他们在其他方面的潜质。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