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异地求学并非一换就灵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08:52  大众网-齐鲁晚报 

  本报济南9月6日讯(记者徐静)本报9月4日刊发《高中生纷纷异地求学》一稿后,引起众多读者的关注。连日来本报陆续接到已送孩子出去读书的家长的电话,提出异地求学并非一换就灵,而应该充分考虑孩子的学习意志、学习习惯。

  济南市民刘女士是较早送子异地求学的,四年前儿子考到上海读高中,去年考上了上海一所名校。但刘女士告诉记者,当年一起考到上海的11个人,考上大学的只有4个,其余的都没考上。刘女士说,上海的高中是寄宿制,下午四点半放了学就没人管,有的孩子失去家长的控制后,迷恋上网;有的追求时髦,把心思用在了穿衣烫发上,最终成绩一落千丈。刘女士特别强调说,异地择校要给孩子选择一个适合的学校,中国人很讲究群体,如果朋友、同学之间文化氛围不相称的话,就很难获得良性发展。

  而省城某高校的郭老师在把女儿送到临沂“苦读”半年之后,今年又把女儿接了回来。“城里的孩子太娇了,到乡下读书根本受不了苦。”郭老师的女儿在临沂嫌学校的饭菜不合口味,“宁可饿死也不吃1结果半年下来,学习成绩没上去,女儿却得了严重的胃炎。

  据记者调查,异地择校时关注“人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高中生毕竟年龄小,到外地借读,生病时得不到亲人的照顾,压力大也得不到亲人关怀,时间久了,有些学生就会造成心理障碍。在兖矿工作的王女士向本报反映,她单位送孩子去上海读高中的特别多,可有的孩子自理能力太差,家长就亲自到上海租了房子陪读。其中有个孩子今年暑期到北京新东方读书,因为想爸爸妈妈,上了12天的课竟哭了7天,这样的孩子敢送到外地读书吗?

  济南市教育局基教处黄处长在接受采访中表示,教育部门对高中生异地求学的态度是“不支持、不组织”。异地求学应该因人而异,家长给孩子择校时应衡量孩子自身的成绩,还得考虑孩子的学习意志、学习习惯等,不要过分迷信外地“名校”,而忽视了孩子本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