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地图传递信息


  原始地图有点像山水画,绘制者看见什么就画什么。那时,由于人们生活在狭小的空间,所表达出来的信息相当于从地表平面到图形平面。由于地球知识的传播和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展,人们逐渐了解和接受了地球是一个圆形的概念,产生了对地面较大范围甚至全世界地图的需求,这样,地图就成为地球球面体在平面上的表象。可是,地球的椭球形状是一个不可展平的曲面,就如同剥一个橘子,当把橘子皮展开时,发现它不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再比如,如果把地球仪的图纸揭下来,是不可能把它铺成一张完整的图纸,而是出现了许多裂纹和褶皱。

  人类生产和生活离不开地图这个信息传递的载体,于是,无数个地理学、地图学家们很早就开始研究采用怎样的方法才能将曲面地球上的要素转到平面地图上这样的问题,终于制定出了将球面要素通过数学方法转到平面图纸上的绘制规则,这就是地图投影。

  其实投影这种现象是人们生活中随时随地都能看到的。举一个通俗的投影例子,孩子们在灯光下做游戏,把两只小手一合,大拇指一跷,便看到墙上出现人物、小狗的影像。又如过元宵节时做的走马灯,当夜晚灯里的蜡烛一亮,在灯笼的纱罩上,就会出现各式各样人物的影像。这些现象就是投影。

  再比如,假设地球按比例尺缩小成一个透明的地球仪球体,在其球心,或球面安放一个电灯泡,球体表面上的现象在灯泡的照射下就投影到平面图纸上了。

  多年来,科学家和地图制作者经过反复的尝试和研究,竭力用不同的投影描绘地图,以适应地图各方面的需要。比如圆锥投影、圆柱投影等等。各种投影都有各自的优势,也存在各自的局限,一般是根据不同的用途选择不同的投影方式。

  航海家们就常选用墨卡托投影的地图进行航海活动。16世纪的荷兰地图学家墨卡托,创立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墨卡托投影,其特点是保证了等角航线不会弯曲,但却扭曲了面积的比例。墨卡托1569年出版了应用他的投影绘制的世界地图,开创了地理学史上的新篇章。由于大多数的航海活动都是在南北回归线之间进行的,而这部分的变形又最小,因此墨卡托投影受到了航海家的青睐。

  我国现行的世界地图是采用“等差分纬线多圆锥投影”,这是根据我国形状和位置、并指定变形分布,于1963年设计的,一直沿用至今。该投影的特点有三:其一是经纬网的图形有球形感;其二是我国被配置在地图中接近中央的位置,面积变形小,图形形状比较正确;其三是显示了我国与邻近国家的水陆联系。

  解决了从球面到平面的投影问题,接踵而至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领域的拓宽,地图上要表达的客观事物增多,内容越来越丰富,信息量越来越大,于是地图学家就将复杂的物体归纳分类,逐渐形成了完整、独有、规范的地图符号系统,以特定的符号和颜色反映地面上有形的或无形的事物的质量和数量。因此,地图是地球表面的丰富多彩的各种自然、经济、人文等现象和物体在平面上的缩小表象,成为传播环境、经济、社会和空间信息的载体。

  同样是世界地图,有的小如手掌,有的大得占了一面墙。如何做到大小不一又形状不变呢?关键在于地图比例尺。地图比例尺就是地表缩小的尺度。地图比例尺的大小,直接反映了它所承载的地球信息量的大小。现代地图的绘制,都是经过实地测绘或是航空遥感等技术,按照一定的比例尺来表现各个细节,比例尺越小,地理内容的表现也就越受到限制,有些内容只能被省略,有的则更加简化、概括。这种地图要素的综合形象地说,就仿佛从很远的地方来观察某个部位,细节都消失了。

  正因为地图反映了地表的信息,因此被历代帝王将相所珍视。

  在我国的历史记载和传说里,有一个战国时代的“荆轲刺秦王”的故事:那个日夜梦想要结束秦王性命的燕国太子丹,郑重地托付给荆轲的不仅仅是一把尖刀,更有包裹着那把尖刀的燕国地图,荆轲以献地图为名,要求晋见秦王;如果没有这样关系重大、为秦王求之不得的礼品,荆轲是不可能见到秦王的。《三国演义》里有一个场景:当瘦骨嶙峋的张松携着绘有蜀郡的地图前来求见时,刘备真是惊喜交加。这足以证明,地图是何等重要,它象征着领土、权力和尊严。在古代,“图”与“版”连称,“版图”就代表疆土,没有它,你说江山在手也无人相信。

  发展到今天的信息时代,地图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更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作为不可或缺的媒体活跃在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人们生活、工作中必要的工具。

  在课堂上,人们借助地图来进行学习和了解世界;在大街上,通过地图灯箱指示牌,了解所处的位置;甚至每天看的天气预报,也是用地图来标注城市的位置。船在茫茫大海上航行,需要航海图导向;飞机在浩渺的云海中飞行,需要航空图导航;外出旅行游玩,需要旅游图导游……

  地图用它无声的语言,向人类传递着一个个信息。地图的语言有着和文字同样的功能,甚至可以传达文字不便传达和不易传达的信息,比文字叙述的更为鲜明生动,有着更为直观和直接的导向作用。

  宾馆大厅、会议室、会客室、办公室,甚至大街上的广告牌前,一旦出现一幅大型的地图,顿时给人一种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豪迈感觉。大战前夕指挥官们或站在作战图前指点江山,或俯身于地图前运筹帷幄。前苏联战争巨片《莫斯科保卫战》结尾处,有这样一个场面:苏联红军经过顽强奋战终于将德军击退,保住了莫斯科,斯大林缓缓地走到作战图前,拿起放大镜,当他的手移动到德国柏林时,他的目光久久地停留在那里,陷入沉思。这一无声的场景所带来的震撼力超过了任何长篇大论的演讲宣言,将斯大林这位苏联统帅所具有的气吞山河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