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方的富庶


  关于地图,有着太多的话题,由它演绎和产生的故事也是层出不穷。

  在我国民间一直流传着《河伯献图》的故事。传说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精神感动了河伯。河伯是黄河的水神,禹为治水踏遍山川、沼泽,忽一天看见河伯从黄河中走来,献出一块大青石,禹仔细一看,原来是治水用的地图。禹借助地图,因势利导,治水取得了成功。“传说”带着浓厚的神话色彩,但地图作为人类文明所崇尚的元素,早被带入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畅想中。

  位于我国甘肃省的敦煌壁画一直是吸引中外游客的热点,其中的《五台山图》既是佛殿史迹画和山水人物画,又是一幅唐代五台山地区的地图。在《五台山图》上,描绘了五台山佛教圣境全貌。大小寺庙、宝塔、小桥、村镇、山峰、树木等采用立体形象化绘法跃然图上,河流、道路穿行其间,朝圣香客和过往行人点缀其中,光表示的寺刹就有60余处。这些建筑及山、河、道路的方位与实际地理环境大致相符。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和林徽因等人曾依据这幅地图到大佛光寺实地考察,果然发现了位于五台山外围、地处偏僻、极少有人涉足的这座古刹——佛光真容禅寺。寺内建筑高低错落,主从有致,尤为重要的是,寺内主要建筑东大殿,是我国现存惟一的唐代木结构殿宇,其中唐代的书、画、塑、建四种艺术荟萃一殿,绝无仅有。

  2002年11月,在南非开普敦隆重开幕的“南非国民议会千年项目地图展”上,展出了一幅中国明代的世界地图——《大明浑一图》,引起极大轰动。这幅图的参展,得益于一次友好往来,当年,中国政府曾赠送给南非国民议会议长一本《中国古代地图集》,议长看到图集的明代卷首第一页就是《大明浑一图》,很是喜欢,联想到南非持续数月的地图展,将展出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有关非洲的地图,于是恳请中国政府提供该图的复制件参加地图展,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大明浑一图》是中国人绘制的一幅明代早期的彩色世界地图,成图于公元1389年,是目前我国已知的尺寸最大、年代最久远、保存最完好的古代世界地图,该图所绘地理范围东起日本,西达西欧,南括爪哇,北至蒙古,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界观”。

  中世纪欧洲流行的T-O地图,是一种“三分天下”的地图,这种格局的地图表现了《圣经》里的美丽传说:上帝创造人类后,看到人类日益堕落,非常后悔,于是决定用大洪水来毁灭世界,但他发现只有诺亚敬爱上帝,品行高尚,于是在发洪水之前让诺亚建造了一艘巨大的方舟来躲避劫难。洪水过后,诺亚带着家人从方舟中出来,在世界上重新开始生活,后来他把世界三大陆地分给他的三个儿子居住,长子闪得到最大的陆地亚洲,另一个儿子雅弗分得欧洲,还有个儿子含则获得非洲。

  在长期的战争年代,我军不少高级将领都与地图有着不解之缘,最富有戏剧性的故事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1934年10月,红六军团在肖克、王震的率领下,由湘赣根据地西征,取道贵州去湘西根据地与贺龙会合。在黄平县境内意外地俘虏了一名外国传教士薄复礼,红军以为这个瑞士籍的英国传教士是特务,于是就押着他行军。在旧州镇的一个教堂里,红军找到了一张近1平方米大的贵州省地图,但地名是用法文标注的,年轻的肖克团长听说薄复礼懂中文,于是请他来帮忙翻译。两人伏在油灯下,薄复礼把地图上的法文地名用中文读出来,肖克在地图上记录,连续工作了几夜,终于完成了这张中法文对照的贵州省地图,使其成为后来红六军团转战贵州行军作战的好向导。而正是这张地图,使两位文化背景完全不同的异国人结下了深厚友谊,当时的肖克将军才25岁。

  俗话说:兵不厌诈。隐真示假、欺骗敌人,一直是战争中的惯用手段,其战例很多,并时时牵扯到地图。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就是一例。1944年6月,盟军选择在诺曼底登陆,准备给德国法西斯最后一击。为了使德军误认为盟军登陆地点在加来,盟军精心策划,设置假目标,发送假电讯,部队假调动,英国方面为了进一步假戏真做,还故意大张旗鼓地派出人员到中立国去收购法国加来海岸的详细地图,让德国间谍机关将这一“重要情报”汇报给柏林,只因这极其重要的一“诈”,二战史上从此创下了一个神圣的丰碑。

  诺曼底登陆的故事是通过大量买图故意造势声东击西,而前苏联早在二战时期就开始对地图进行有组织、有计划地大批“假冒伪劣”,印刷了大量假地图欺骗德军。他们将高等级公路故意标错,将旷野荒郊标成重要军事目标,结果造成德军装甲部队行军时时受阻,轰炸机炸错了目标,作战行动遇到了许多麻烦。德军指挥官气急败坏地吼叫:“这些地图里有多少东西是真的!”前苏联假地图的炮制由此成了打击敌人、保卫家园的一段佳话。

  制造假地图使敌方陷入困境,而使用过时的旧地图则往往是自找麻烦。1943年11月21日,美军发起了进攻太平洋塔拉瓦岛的登陆作战。由于没有新地图,他们找到了一张一百多年前绘制的旧水域图,这张旧水域图与实际的地形地貌已经相差很大,结果登陆时,美军官兵被搁浅在海滩上,成了日军的活靶子,伤亡惨重。 地圆说的通行,带来了对地球认知探索的热潮,鼓动着无数的科学家、探险家、航海家、传教士和旅行家们,历经了几百年的不屈不挠的奋斗,新大陆不断地被发现、被开发。但你知道吗?最初的地理探险,与世界东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呢。

  东方的富庶

  在人类进入地理大发现时代之前,也就是公元15世纪以前,人们认识的世界是很有限的,这从当时的世界地图可以看出。

  人们眼中的世界就是欧亚大陆。随着商业的发展,军事的扩张,旅行家的游历,人们的视野一天天开阔,对亚洲和欧洲的认识也一天天扩展了。他们发现欧亚大陆并非当初人们描述的那么小,并且与非洲大陆相毗连,形成了很大的陆地板块。而此时,有关这块陆地上东方的种种传闻也渐渐扩散开来。

  当时,东方在欧洲人的心目中还只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泛指,或笼统地称之为“印度”。而实际上的东方应该理解成亚洲。

  亚洲是亚细亚洲的简称。位于东半球的东北部。东濒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靠北冰洋,西临地中海和黑海。大陆东至楚科奇半岛的杰日尼奥夫角,南至马来半岛的皮艾角,西至小亚细亚半岛的巴巴角,北至泰梅尔半岛的切柳斯金角。东南有一系列的弧形群岛环绕大陆,并与大洋洲相邻,西北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伊斯坦布尔海峡(博斯普鲁斯海峡)、恰纳卡莱海峡(达达尼尔海峡)与欧洲分界,东北以隔86千米宽的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是世界第一大洲。

  亚洲幅员辽阔,地跨寒、温、热三带,是世界上自然条件最复杂、差别最大的一个洲,因而物产也最丰富。当时,从东方输入到欧洲的主要物品有:中国的丝绸、药材、香料、生姜、瓷器,印度的胡椒、蔗糖、棉布、染料、宝石,斯里兰卡的桂皮、象牙,阿拉伯和东南亚地区的芳香调料、樟脑等。

  位于亚洲东方的中国,以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为中心,面积广大、腹地纵深。东南部濒临全世界最大的太平洋,海岸线达1.8万千米。西部、北部被高原、大山、沙漠、沼泽阻隔,形成一个较为独立的原生型文明区域。这个地域比任何文明古国都辽阔得多,气候又属温带和亚热带,为人们提供了良好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为华夏民族创造了一个发展潜力极大的生存环境。

  中国在明代(1368—1644年)之前,科学和技术远甚于同时代的欧洲,经济作物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产量很大,中国作为一个香料产地,与盛产香料的东南亚和南亚一直有着广泛密切的贸易往来。

  中国的丝绸世界闻名。公元前2世纪,汉代的张骞受汉武帝之命,两次出使西域,历尽千辛万苦,克服了难以想像的困难,打通了汉朝和西域的道路。此后一千余年,中国的丝绸通过张骞开辟的这条道路,源源不断地运向西亚和欧洲,这就是有名的“丝绸之路”。

  在东西方贸易往来中,西方人充分领略到东方商品的精美和物质的丰富,西方商人也靠经营东西方商品大赚其钱,加之各路信息的汇集,东方对于西方而言,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和吸引力。其中,对欧洲人产生巨大影响和震撼的,当属《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的传播。

  1271年,17岁的意大利人马可·波罗跟随父亲和叔父前往中国经商和旅行。经过4年艰难的水陆长途跋涉,终于在1275年来到了北京。

  马可·波罗当时很受元朝皇帝忽必烈的器重,安排他到中国各地去经商旅行,足迹遍及西北、华北、西南和华东的许多地方。他还去了邻国缅甸、越南、菲律宾、爪哇等地区。1295年,在中国居住了17年的马可·波罗辗转3年回到了阔别26年的威尼斯。

  后来,有人将他讲述的东方见闻记录下来,编成一本《马可·波罗游记》,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在这本书里,马可·波罗热情洋溢地把亚洲许多国家介绍给西方人,尤其是对中国的描述最为丰富:繁华富丽的城市,宏伟壮观的宫殿,绚丽辉煌的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珍奇名贵的珠宝、香料……这些被当时的欧洲人纷纷当成奇闻传播,激起了他们对东方神秘国度的倾慕和向往,成为以后二百多年欧洲人了解中国、日本和印度等东方国家的知识源泉。

  马可·波罗作为欧洲人游历东方,用一本书宣扬了东方的富庶;而郑和代表中国人出使西洋,用一支船队展示了中国的强大。

  中国是世界海运发达最早的国家之一。从西周到秦汉,中国同亚洲各个国家就有频繁的海上往来,东到日本,南到南洋群岛,并且通往印度。

  到了明代,中国人在航海方面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就。郑和七次下西洋,就是世界历史上一次空前的远航。

  郑和是云南人,原姓马。在他10岁时,西南边疆战乱,祖父和父亲惨死,全家人失散,他做了俘虏,之后就被送到宫里当了太监,但他聪明好学,为人机敏,得到皇帝的宠信,赐他姓郑,从此改名郑和。

  1405年,明成祖朱棣第一次派遣宠信的太监郑和统率大规模的船队下西洋。准备出海远洋的船只,被命名为“宝船”。

  第一次远洋的船队有“宝船”62艘,27 800多人,满载着茶叶、丝绸、珠宝等物,规模宏大,浩浩荡荡,其中郑和乘坐的大船,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从1405年7月首次向西洋进发,一直到1433年的28年间,郑和奉命共七次进行远航,先后到达了越南、柬埔寨、泰国、马来西亚、苏门答腊、爪哇、孟加拉、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波斯湾口以及红海沿岸,访问了30多个亚非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的索马里、肯尼亚等地,并留下一批宝贵的航海资料。

  他是第一个发现赤道非洲的人,那时候,欧洲人和阿拉伯人对非洲南部地区还是一无所知。可以说,后来的世界大航海是以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为代表的一系列大规模的洲际性远洋航行为发端的。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