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方的向往


  在远古时代,腓尼基是一群城邦,位于叙利亚沿海平原的一小块地区。到了公元前1000年左右,腓尼基人成为欧洲的一个强大的民族,他们活跃在地中海及其附近的一些地区。当时,腓尼基人的主要贸易路线是向西出地中海到西欧各国,向东经阿拉伯半岛到印度,经商的中心在现在的黑海和爱琴海附近,他们以为自己看到的是整个世界,于是以爱琴海为中心,将世界分为两部分:爱琴海以东的地方叫做“亚什”,意思是“日出之地”,爱琴海以西的地方叫做“欧列伯”,意思是“日落之地”。这就是亚细亚洲和欧罗巴洲名称的来由。

  欧洲位于东半球的西北部,北临北冰洋,西濒大西洋,南隔地中海与非洲相望。欧洲大陆北至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诺尔辰角,西至伊比利亚半岛的罗卡角,南至伊比利亚半岛的马罗基角,东至乌拉尔山脉北端。欧洲一般以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伊斯坦布尔海峡、马尔马拉海、恰纳卡莱海峡同亚洲分界。是世界第六大洲。

  从世界地图上看, 欧洲实际上是亚欧大陆西北部的欧罗巴半岛, 面积约1 000万平方千米,同中国差不多。至于西欧诸国的总面积,则不及中国的一半。在现代人的心目中,西欧既富且强,十分发达。然而,它在公元500—1500年的上千年的中世纪社会里,不过是亚欧大陆的穷乡僻壤而已。如果将西欧诸国与同一时代唐宋元明的中国和年轻的阿拉伯相比较,西欧诸国只能望尘莫及。

  正因为欧洲幅员狭小,物产不丰,气候简单,动植物群落少寡,矿产资源有限,所以,他们一向重视对外贸易,尤其是海上贸易。

  14—15世纪在欧洲广泛流传的《马可·波罗游记》所描写的东方景象,令欧洲人无限神往。实际上,欧洲人也触摸过东方的边缘,他们曾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品尝过东方蔗糖的甜蜜、香料的辛辣和美酒的芳香,亲身感受过东方的魅力。

  说到东方的香料,真是妙不可言!它香味浓郁,沁人心脾,曾使欧洲人神魂颠倒,嗜之如命。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中世纪的欧洲人仍是大半个游牧人,即生活中的肉食者。他们的饮食结构简单,食物单调而粗糙。每年秋冬,牧草枯萎,气候严寒,必须大量宰杀不能越冬的牲畜;对一时吃不了的牛羊肉,只好用盐腌制,以供来年食用。即便是国王,一年中也只有两三个月能吃到鲜肉;至于普通人,日常则多半食用腐臭腥膻的咸肉。然而,只要在这种粗糙单调的食品上撒上一丁点儿香料粉末,便可以烹调出美味可口的佳肴来,不仅刺激胃口,而且能使全身的毛孔畅快淋漓。香料在欧洲被广泛地用来制作教堂里的神香,作治疗鼠疫的药物;还可以像货币那样作为支付手段,用来购买田产,交纳地租,赎取自由,充当嫁妆。香料还像黄金一样成为富有的象征。文艺复兴时期,在佛罗伦萨等自由城市的节日庆典上,贵妇们不仅在自己的身上,而且还在乘骑的骡马身上遍洒香料水,招摇过市,香气袭人,借以显示自己的富有和尊贵。威尼斯水上的豪华官邸,奥格斯堡富商们壮丽的大厦,多半都是依靠经营来自东方的香料,获取暴利而建成的。

  然而,15世纪以来,土耳其势力牢固地控制了东西方贸易的全部通道,控制了东地中海地区及其国际贸易,税卡密如蛛网,从东方到西方,运送香料途中所遭遇的层层盘剥和种种风险,使香料在欧洲成了昂贵的奢侈品,欧洲商人无利可图,普通消费者亦不敢问津,直接威胁和影响着欧洲人的正常生活和经济贸易。

  严峻的形势迫使欧洲人从西部海域寻求到达东方之路,从而进入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可以说,西方发起并进行前半期地理大发现的一个直接的重要的经济动因是想获得香料,特别是作为调料的香料。

  15世纪初,随着地圆学说的普遍流行,造船术和航海术的进步,特别是罗盘针的应用,葡萄牙成为最早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地理大发现的欧洲国家。从1415年的约翰一世国王到他的儿子、号称“航海探险家”的亨利王子再到约翰二世国王,始终致力于沿着非洲西海岸向南寻找通往东方的海上航道。

  葡萄牙向南进行海上探险也有极为有利的地理位置。它在西欧的最西端,东部和北部与西班牙接壤,西部和南部濒临大西洋。

  郑和下西洋曾航达非洲南端,是刺激葡萄牙人迅速南进的重要因素之一。

  1487年8月,葡萄牙航海家迪亚士率探险船出航。当年圣诞节前后,迪亚士的船队已到达今奥兰治河口北部南纬26°38'处,却突遇暴风袭来,探险船被吹向大海,陆地的影子从他们的视线中消失了,随后探险船在茫茫无涯的南大西洋南纬40°的暴风圈里挣扎,但几天后仍没有见到消失了的非洲海岸,迪亚士估计他们可能已绕过了非洲最南端,便果断地决定掉头向北航行。果然不出所料,两三天后,他们又看到了海岸线,却惊奇地发现,非洲海岸不再向南,而是向东延伸。迪亚士继续向东航行,直到发现海岸折向东北。此时的迪亚士船队已绕过非洲的全部南海岸,航行在印度洋了。从大西洋到印度洋的航路终于找到了。迪亚士率领精疲力竭的水手们胜利返航。

  在接见大厅,葡萄牙国王听完迪亚士的汇报后欣喜若狂,他仔细审视了迪亚士的海图,他的水手终于航行到了非洲的最南端。这是一个好兆头,到达东方的印度胜利在望。于是,国王将暴风角改称“好望角”。

  当葡萄牙人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发现了绕过非洲大陆通往东方的航路后,非洲沿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各种航海图也应运而生,从而非洲大陆板块的真实形状得以在世界地图上准确表达。

  非洲是阿非利加洲的简称,在拉丁语中的意思是“阳光灼热的地方”。位于东半球的西南部,地跨赤道南北,西北部有部分地区伸入西半球。东濒印度洋,西临大西洋,北靠地中海。大陆东至索马里半岛的哈丰角,南至南非的厄加勒斯角,西至塞内加尔的佛得角,北至突尼斯的吉兰角(本赛卡角)。东北以苏伊士运河和红海与亚洲分界,北隔地中海与欧洲相望。是世界上仅次于亚洲的第二大洲。

  14世纪时,葡萄牙和西班牙是两个海上强国,这两个国家的海上争霸,促成了人类历史上一次次重大的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是意大利人,从年轻时就开始航海,并且通读了与航海有关的历史、地理等书籍。加之他丰富的航海经验、智慧和技能,使他集优秀水手、船长、探险家的素质于一身。他读过《马可·波罗游记》,其中的记载深深地吸引着他,使他有了冒险寻找东方的灵感、激情和动力。

  哥伦布相信地球是圆的,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的世界。1484年,33岁的哥伦布向葡萄牙国王毛遂自荐,提出了西航东方的“印度计划”,但葡萄牙国王当时专注于沿非洲西海岸向南探寻到达东方之路,又出于排斥异国人的思潮影响,否决了他的西航方案。哥伦布又辗转来到西班牙,于1485年秋冬时节,托人向西班牙国王送信,请求西班牙支持他去发现大洋彼岸的岛屿和陆地,引起了西班牙国王的注意,并多次召见他,倾听他的西航计划,还组织了一个专家委员会,审议他的西航计划。但由于当时西班牙国内战乱不断,局势不稳,国王疲于应付国内事物,虽答应了哥伦布的航海探险要求,却一直没有下令实施,致使哥伦布陷于无奈的等待达三年之久。其间各种冷嘲热讽、造谣中伤纷至沓来。的确,在当时要人们相信哥伦布能够从西边航行到印度,就像在19世纪要人们相信人类能够登上月球一样困难!但哥伦布毫不动摇自己的坚定信念。

  1490年秋冬之际,专家委员会向国王提出了一份报告:“断定哥伦布所许诺和提供的东西都是办不到的空谈,应予否决。”

  这真是一个晴天霹雳。屈指算来,哥伦布到达西班牙已经历时6年,辗转求告,岁月虚掷的焦虑,使他满头的金发,在不足40岁时已经变成灰白。他尝够了官场拖拉、文憨武嬉、效能低劣的滋味。他天天都在盼着专家委员会能够给他一个赞许的答复,然而,等来的却是一个可怕的“末日审判”。

  好在当时不乏有识之士,能够认识到哥伦布“印度计划”的价值,为哥伦布西航之事上书国王,西班牙国王再次召见了哥伦布,他的“印度计划”又被重新审议。一个新的特设委员会由天文学家、神学家、海员和舵手组成。但当谈到他的事业成功之后,他应得到必要的荣誉和权利时,却发生了重大分歧。哥伦布认定他将做的是一项伟大的事业,因此对此事毫不让步,国王一怒之下,挥手说道:“哥伦布,你被辞退了。”

  真是七年梦,一场空!哥伦布迅速回到下榻处,带上他的海图和资料,不理睬任何前来劝阻的人,跨上那匹雇来的骡子,朝新的目标——法国,飞奔而去。

  哥伦布的出走,惊动了他的一位有远见卓识的朋友,他立刻进宫,急切而又坦诚地向国王进言,哥伦布的计划业已认定通过,只要冒一点儿小风险就会大功告成,他将给上帝的事业和西班牙王国带来巨大的荣耀,如果他投奔了法国,就很可能将这荣誉拱手让给了我们的对手。于是,国王立即降旨恩准,提起羽毛笔,签一道敕令,交于快马信使,务必追回哥伦布。这一幕有点类似中国人熟悉的“萧何月下追韩信”了,不过“萧何”并未去追,也不在月下。

  被追回的哥伦布在庄严的王宫,与西班牙国王郑重地签下了著名的《圣塔菲协议》。

  1492年8月,41岁的哥伦布带领首航船员一行88人,乘坐三艘帆船,从西班牙的加的斯港口进入大西洋,然后一直往西航行,去探索未知的世界。

  开始,船队没有得到风神的青睐,航行缓慢。进入了北赤道洋流地带,才开始顺风顺水。转眼到了10月,周围还是一望无际的大海,没有看到一丝陆地的影子,人心开始浮动、并滋生出绝望情绪,有人要求立即返航,以免遭遇意外。哥伦布鼓励大家,吩咐水手仔细地观察海面,希望发现哪怕是一丝陆地的踪迹。突然,瞭望塔上的一名水手叫了起来:“看,鸟群!”航海的人们都知道,有鸟群飞掠,就意味着陆地不远了。绝望的人们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晚上,哥伦布看到了远方摇曳的火光。“陆地,陆地!”大家欢呼着,奋力向前驶去。

  10月12日凌晨,在微白的晨曦中,陆地已经清晰可见。这是一个小岛,但对于水手们来说这就像天堂。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了两个多月,经历了种种磨难,他们的双足终于又踏在了坚实的陆地上。哥伦布情不自禁地跪在地上,感谢上帝在近乎绝望的时候又赐给他希望。他将这个岛命名为“圣萨尔瓦多”,取意“救世主”,来纪念这次发现。

  哥伦布认为他们已经到了东方的一个海岛,于是率领船队继续航行,先后到达了古巴岛和海地岛。由于船只故障,哥伦布一行只好驾着剩下的两条破船,于1493年3月回到西班牙。

  当哥伦布发现东方的消息传到之日,欧洲每个城市乡村都感到震惊,所有教堂钟声齐鸣,欢庆这个破天荒的大喜事。因为它给欧洲基督徒带来了好运,使欧洲人终于冲破了穆斯林的包围圈,摆脱了地中海的樊笼,脱离了中世纪的狭小领地,走向了大洋,走向了世界,走向了一个新的历史时代。

  此后,哥伦布又三次横贯大西洋,到达了美洲,发现了现今的多米尼加、波多黎各、牙买加和特立尼达,并且到达了中美洲的洪都拉斯、巴拿马,看到了南美洲东北角的大陆。

  哥伦布在四次西航大西洋中,不仅倍受长期海上颠簸和风险留下的病痛的折磨,更大的打击来自精神方面的摧残。他的成功,引来了许多存有阴暗心理的小人的攻击和诽谤,致使这样一位流传至今的发现新世界的勇士,却有着被戴着镣铐从新大陆押解回西班牙本土的经历。

  哥伦布直到死去,还一直以为他到过的地方是亚洲地区,是印度和中国,所以他把美洲叫做西印度,把美洲居民叫做印第安人。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发现的是一块新大陆——美洲,这使他失去了以他的名字为美洲命名的机会。尽管如此,他伟大的地理发现的故事,至今仍在全世界广为流传。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