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少年绑架父亲谁该反思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09月29日 08:19  红网 

  一名家境富裕的16岁少年,因不堪父亲多年来的打骂,对身为老板的父亲积怨成仇,竟伙同同伴将父亲绑架,并向家中索要了42万元。济南市公安局市中分局日前破获了这起离奇的绑架案,涉案的6名犯罪嫌疑人已被刑事拘留。(9月27日新华网)

  俗话说:“虎毒不食子”。同样,作为对自己有养育之恩的父母,谁能忍心伸出罪恶的魔爪?而尤其骇人听闻的是,这名16岁的少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竟还恨意未消地说,

  我想把他“办”了。小小年纪,竟与父亲有不共戴天之仇,要置其于死地。若不是报道有板有眼,谁能相信这是活生生的事实?

  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16岁少年绑架父亲,绝不是一时的冲动,更不可用荒唐之词可以概括。逼迫孩子采取非理智的方式来处理与家人的关系,这本身就是一件可悲的事,其背后更凸显了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弊端。可以说,家庭的畸形关系,社会不良环境的教化等因素,是导致此类“问题少年”屡屡出现的最主要原因。

  家庭关系僵化,孩子感受不到亲情的温馨和幸福,有的只是冷漠和陋阂。父母长期不和,孩子生活在一种永无休止的争吵暴力中,或溺爱有加,听之任之,或亲情冷淡、形同陌人。尽管物质生活十分富有,但孩子的成长始终没有温暖,没有关爱,稚嫩的个性便在这种家庭“暴力”的喧嚣中受到了“致命”的创伤,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严重扭曲,日积月累,必然导致孩子产生不满和逆反性格,最终产生报复家庭的心理和行为。曾有一份调查材料显示,超过80%的“问题少年”都与“问题家庭”有关。

  而社会教育失范,环境污浊之气日浓,导致没有辨别是非能力的青少年身处“染缸”频遭侵袭。在传统教育模式下,评价孩子优劣的唯一标准便是“考试分数”。高分者,家人、学校、社会都关爱备至、呵护有加。而“调皮捣蛋”者,往往遭冷眼和嘲讽,他们成了关爱的边缘群体、弱势群体,混迹社会,沾染不良习气。而强烈的叛逆性格,又往往使他们滋生了某种对家人、对他人、对社会的麻木和“仇恨”,从而干出令人惊悸的事来。

  “当一个人心里充满黑暗的时候,犯罪的不是犯罪人,而是制造黑暗的人。”16岁少年绑架父亲,过多的指责孩子毫无意义,应该反思的是家庭、学校和社会。

  陶行知老先生曾说“在教师的手里操作着幼年人的命远”。其实,家庭、社会何尝不是如此?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