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孩子是否需要天价家教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0月08日 10:35   
  “望子成龙”是天下父母的心愿,为了孩子的前途一掷千金,大多数父母都不会是为了产生轰动效应而做此举动的,他们何尝不是爱子心切!可怜天下父母心,从这一点上说,我们的确应该向这些家长们致敬。但在感叹之余,人们对于“天价家教”这一新鲜事物倒是颇有微辞。在采访中,多数人不赞同家长花大钱为孩子家教这一做法。

  “这简直是被钱烧昏了头脑”,南昌市一位姓蒋的市民对这一做法极不赞同。他说,他自己有三个小孩,都是他含辛茹苦拉扯大的,大人吃什么,小孩就吃什么,从小到大他们别的孩子一样读书、玩耍。现在,孩子们都考上了大学,都有了一份象样的工作,也都成了家。虽然孩子们没有轰轰烈烈的业绩,可是他们都很懂事,继承了蒋先生大多数优点:吃苦、正直、为人真诚等等。蒋先生深有感触地说:“教育孩子不是光用钱就能解决问题的,又不是买卖货物,这些花天价请家教的人看来是经商太久,把教育孩子和做生意混为一谈了!”

  一位高薪兼职和一份报酬并不丰厚的本职工作放在一起,对于那些处心积虑求得这份兼职的教师来说,注意力更侧重于哪一方毋庸置疑。富商可以掏钱去购买优质的教育资源,但是不能以破坏他人享有的教育资源为前提;教师可以去为富商提供私人服务,但是不能以削弱为其他学生提供服务的职责来作为代价。目前,许多学校形成了一种家教怪圈,老师不好好备课、讲课,却千方百计鼓励学生参加课外辅导和家教,校内教育大打折扣,校外教育如火如荼,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忧虑。

  “这是一种人为制造的新的不公平,对别的孩子和对自己的孩子是不公平的。”南昌市一位姓余的先生向记者表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过度的优越感是孩子成长的大敌,很容易让没有太多判断能力的儿童形成骄纵、自我、攀比的心理,总是自以为高人一等,不能和别的孩子很好的融合在一起。这不是孩子的责任,而是家长的责任,人为地为孩子制造一种不公平,从小纵容其过度优越感的形成,一份高薪家教可能带来的是更加消极的后果。他比较赞同现在一些学校实行的校内统一制服、上下课不让父母开车接送之类的做法,让孩子尽量在一个平等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余先生的观点可以从南昌富商的例子中得到很好的印证。这位富商的爱人反映,他们的孩子特别任性,买双名牌新鞋就一直穿,有再多鞋也不换,穿脏了也不洗,不想穿了就直接扔掉。孩子们不记得自己比别人多穿了多少名牌,多上了多少肯德基、麦当劳餐厅,而一看到别人有的东西自己没有,就非吵着要到手不可,南昌的私立学校她都读遍了。除了任性外,他们还争强好胜,大女儿读小学时,在南昌市某私立学校读寄宿,有一次没带水果,她看到同寝室的女伴吃苹果,就问对方要,对方只剩一个舍不得,她就提出花钱买,5元,不卖;10元,还是不卖,后来一直加价,终于以500元的代价买下了这个苹果。金钱容易埋没理性,物欲容易丧失良知。从小生活优越、物质充裕,会让孩子们失去对艰苦的感知能力,过分依赖别人,不知自我争取,在困难面前毫无准备、束手无策。从儿童教育这一层面来讲,用天价家教无法替代日常教育,在家长为孩子们提供名师、名校的同时,能否给孩子创造“明天”,应当打上一个大大的疑问号。毕竟,教育除了获知之外,还有更重要的目的,那就是育人。

  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师王晓祥说:“‘天价家教’首先反应了一些人在财富上得到满足后,希望在下一代人的身上找到更多自信的一种渴求心理,是对自己在文化知识方面不满的一种表现。这种现象和我国古代社会一些豪门商贾,想方设法聘请名师开家庭私塾,教育子女走科举仕途之路有类似之处。其次,开出天价聘请教师把孩子的希望过多的放在了教师的身上,反而对孩子的成长不利。这些人可能这样认为,高价聘请的老师单独授课,肯定比在学校里学习的孩子学习到更多的知识,自己的孩子也应该学的更好。这无形中加重了孩子的心理负担,可能影响孩子树立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有二十多年教龄的南昌大学副教授许亚荃认为,家长为孩子请天价家教,实现的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教育目标,说白一些,就是为了考上大学而开展的应试教育,这与当前实施的素质教育是格格不入的。无论是再好的老师,只单独跟一个老师学,学习的面也会比较窄,不利于博采众长,蜜蜂采得百花才能酿成好蜜。从长远教育的角度来说,天价家教所取得的效果也不会很好。他认为,家长应分清主次,把子女的教育摆到正确的位置上对待。全方位地考虑子女的实际情况和学习压力,有效和合理地制订相应的培养成才计划,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不是花几个钱把孩子扔给老师就能培养出天才来的。

  中国人向来钟情于“灌输式”的处事方法,“填鸭式”地教,“填鸭式”地学,在天价家教这一事件中,最无辜的人是孩子。到底需要不需要请家教,需要请一位什么样的家教,在这些问题上只有孩子们才最有发言权。但是,从招聘广告的拟定到最后家教人选的拍板,都是家长本人在一手操办。他们的做法恰恰忽略了孩子自身的实际需求,是一种极端漠视孩子权利的做法,巩怕也难以被孩子们所接受。而且,并不是所有的“名师”都能够带出“高徒”,如果离开了孩子的积极参与,纵使“名师”的本领再大,又能起到多少实际作用呢?当家长们一厢情愿地把自己的价值观一股脑灌输给自己的子女时,孩子们却从小就沉浸在物质得以滥用,权利遭受漠视的环境之中,他们又如何学会去尊重财富、尊重他人?他们又如何成为一个思想和精神健全的人?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