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少儿 > 小小资讯台 > 正文页
 
正确界定学生的课业负担

http://kid.sina.com.cn 2005年10月21日 09:13 光明日报

  自新中国成立开始,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就从来没有停止过。然而,“减负”历程清晰地记载着“减负”效果,那就是事倍功半,甚至事与愿违。时至今日,该是对“减负”进行“冷”思考的时候了。

  为什么“减负”效果不理想

  在我国,教育的全部内容就是知识的传授,它需要大量的灌输、讲解,要求受教育者按照书本和教育者的意图去理解所学习的知识,强调思维的求同性。这种理念指导下的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理解知识,并能运用自如、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辅之以一定量的练习和训练,否则难以奏效。这种灌输和传授不仅适用于文化知识的教学,而且也适用于道德品性的培养,而实践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则长期被排斥在教育的范畴之外,与之相联系的是一套完整的考试评价制度。

  显然,这种教育理念与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一些国家的教育理念有本质的区别。一个简单的例子,当被问及时钟在什么时候时针和分针是重合的,中国的学生大多数会拿笔进行计算,而美国的学生则更多地去拨指针。这一看似简单的事实实际上反映了两种不同教育理念的本质。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学生的练习和训练应该是有限度的,但是,毕竟训练是没有止境的,“熟能生巧”可以有效地应付考试,更不用说有些教育者把加大训练量视为提高学生成绩的唯一途径,甚至把简单机械性的练习作为占用学生时间或惩罚学生的手段。

  由此可见,即使教学内容再减一半,学生之间还是要有竞争;即使每天学生在校时间只有一小时,家长也会用“奥校”、家教等来填补学生剩余的时间;即使每个人都有机会上高一级学校,学生之间还是要竞争上最好的高一级学校。“减负”效果不理想不是因为工作不到位,而是因为没有考虑到我国教育的特点和实际,这种特点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具有强大的惯性,绝非朝夕之间就能改变。

  正确界定学生的课业负担

  “减负”的前提是学生的课业负担确实“重”了,而且是“过重”。问题在于现在学生的课业是不是“重”了?如果“重”,那又是不是“过重”?“过重”的尺度是什么?如果“过重”了,是普遍现象,还是个别学生的特例?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人真正科学地加以界定,所谓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结论大多来源于个人的经验、出于对孩子的“心疼”、以及所谓的“以学生为本”的思想。

  正确界定学生的课业负担起码应该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学习负担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是不一样的,不能因为部分学习能力欠缺或学习态度需要端正的学生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在学习上,就认为中小学生普遍课业负担重;城市和农村的学生对课业负担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城市学生的家长有更强的欲望送孩子去所谓的“优质”学校,因此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压力使得城市学生的负担(尤其是心理负担)高于农村学生(城市学生只占学生总量的小部分);判断学生的课业负担是否“过重”,需要有科学的判断标准,不能仅凭在校时间、做作业时间、书包过重等表层现象下结论,更不能凭夸张渲染的报道或出于“怜爱”孩子的心理作出判断。

  而且不可否认的是,课业负担对于教学和学生掌握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是大有裨益的。中小学生已经不同于6岁以前的幼儿,他们已经进入正常的教育阶段,需要学习经过高度浓缩的人类文化知识,需要在学校习得主要的社会规范,没有一定的课业压力,怎么端正学习态度和有效提高学习能力?更不用说掌握知识了。从长远的眼光看,学生日后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他们与人合作、组织性纪律性等良好品质的形成,都有赖于以课业负担为载体的外部压力。那种片面地强调学生负担“过重”,不断为学生“减负”的想法忽视了教育的社会责任,降低了学生日后对社会的适应性,因为激烈的社会竞争不相信眼泪。同时,现在的“减负”措施只能减轻来自学校的正常的、合理的课业负担,对来自社会的、家庭的“额外”负担(如“奥校”、家教等)却无能为力,因此无论从哪方面看都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于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

  再退一步讲,在正常的课业负担之外,再给中小学生(尤其是初中以上学生)额外一些“负担”对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说就一定有百害而无一利吗?不能否认,中小学生需要时间来发展自己的兴趣,开拓自己的个性空间,但这与一定的课业负担所要达成的目标就一定背道而驰吗?我们已经为中小学生以课业以外的其他方式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机会、指导和设施吗?随着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大幅度减轻,不少学校下午三点就让学生离开校园,学生已经能够合理、健康地支配自己从未有过的自由时间吗?沉溺游戏厅、迷恋网吧、涉足违法小团体的例子难道还不足以让我们警醒吗?再说,一些额外的负担对于增强中小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他们吃苦耐劳、肯于钻研的精神难道不是一种有益的补充吗?“十年寒窗苦”就已经完全过时了吗?

  合理规划学生的校园生活

  我国教育的特点决定了学习负担是必需的,这也正是多年来种种“减负”措施难以取得实效的症结所在。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让学生整天进行无休止的学科教学内容的训练无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不符合小康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标准。因此,必须合理地规划学生的校园生活,“加负”和“减负”并举,既要使学习负担成为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载体,又要通过学业以外的校园活动促进学生生动、主动、全面地发展。

  所谓“加负”,就是必须保证学生的在校时间,一般来说,走读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应少于8小时。从学生的主业来说,其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校是最好的学习场所,没有任何理由用家庭或其他社会机构来代替学校。学校的任务是在学科教学时间外更多、更好地组织开展文化、体育、社团等各种趣味性群体活动,或为学生自由、自主地开展兴趣活动创造条件。“加负”对学校和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不能用单一的学习来占据学生的时间,而必须用丰富的活动吸引学生,要为学生多重素质的提高提供机会和条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97,000

  

评论】【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少儿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30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