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洋教材是否能治中国病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09:16  东方早报 

  近日在北京举行的小学科学教育国际研讨会上决定,明年秋季,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一年级新生要试用美国版本的科学教材,这所学校也将成为全国10所试用的实验学校之一。

  教育要有开放的眼光

  使用美国教材和前一阵的读经热一样,都是儿童教育的有益尝试,一种是向西方学习,一种是向古代学习。

  毋庸讳言,无论是国外的教育,还是过去的教育,都有其先进的地方,也都有其为当代中国儿童教育可资借鉴的东西。而把这些先进的教育方式或教育科目引入到中国来,必须有一种开放和包容的精神,绝不能遇到一些异议和阻力就停止试验的脚步。当年,蔡元培在北大提出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治校原则,在北大校史上留下了辉煌一页。其实,蔡元培的治校原则就是教育的开放和宽容。

  当然,既然是一种试验,就必然面临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成功了,大家拍手称快,没有什么争议;失败了,可能到处风言风语,有人还会翻老账。这次美国教材的试验一旦失败,很可能就会有人指责不应该进行这样的试验,原本是失败的个案却有可能最终损及教育的开放和宽容。

  所以,即使是试验失败,也应该继续秉承开放的精神,继续进行其他的试验,因为教育必须要有开放的眼光。(中国新书杂志社刘培锦)

  要借鉴但不要“依附”

  毋庸讳言,对美国版本教材的借鉴的确能对中国初级教育带来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借鉴决不等同于“依附”,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必将丧失本国教育的文化主体、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甚至掩盖当前我国初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与纰漏。

  任何东西都有它生存发展的土壤和背景,基础教育更是如此,割裂它所依附的文化传统和本国的教育历史这个根基,任何先进的教育方式都是舍本逐末。

  采取简单的“抛弃传统和自我”的极端方式,把西方的基础教育理论视作“圣经”,不加取舍地全部照搬,这种“实验”可是拿几千名孩子作赌注!谁又能承担得起这其中的风险?况且,谁有权力拿这些孩子做实验?

  教育的问题,根源不在老师、家长和学校,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教育特权,而应试教育正好是这种特权得以获取利益的唯一机制。因此,不彻底铲除这个病根,即使把美国教育的全套东西都搬过来,也是无济于事。

  如何解决好“借鉴”与“依附”,是教育界人士必须深刻反省并应尽快加以解决的问题。(河北省威县第一中学张红蕊)

  洋教材治不了“中国病”

  可以想象,这样的教材在短时间内会受到师生的热捧。但是,随着学生新鲜感的消失,它就会沦为学生手里又一套课外读物。在笔者看来,教材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授学生以“鱼”,更重要的是要授学生以“渔”,教会学生如何去学习和思考,而这一作用的实现又有赖于与之相配套的教育体制和教学方法。

  当前的中小学教育无法跳出应试教育的圈子,无法摆脱功利性教育的影子,不得不听从于中考、高考的指挥棒,而应试教育的盛行又导致“注入式、满堂灌、死记硬背”的教育方法的沿袭。基于此,在笔者看来,美国版教材的中国命运有两种:一是因“水土不服”而夭折,二是成为学生应付考试的“经卷”。

  教材的引入和新物种的移植一样,都要求受体和供体的环境具有近似性。就教材的引入而言,教育部门要为其做好充分准备,比如,提升教育理念、改革教育体制、升级教学方法等,为外国版教材引入提供制度性的保障。否则,任何教材引入都是盲目的、不负责任的,难逃失败的厄运。(中国政法大学江厚良)

  科学的教材没有国界

  试用外国教材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反对者认为孩子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就应该用自己的教材,赞成者认为,美国的教材生动简洁,应该从学生的自身发展考虑使用美国教材。而我认为应该以科学务实的态度对待。

  虽然说科学家们有国家,然而他们研究出来的科学成果,却是全世界乃至全人类共享的成果。一句话,科学不论出处,正确、合理的就应该吸纳,为我所用!

  若干国家的实践证明,这套教材是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影响力的。虽然美国的科学教材想必吸纳的也并非只有美国研究出来的科学知识,博采的应该是全世界的知识精华和结晶,自然也不会以国别、肤色、人种为界限。更何况,美国的教材更多蕴涵的是滋养孩子们的思维方式,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训练他们研究的方法……而这些正是我们的教材所缺少的。是有益于我们的孩子的。

  引进外国科学的教材不是目的,而是途径。通过引进教材,经过足够的吸纳,我们才能用更科学合理的教育方法、更博大精深的知识体系,编写出一套适合我国小学生的科学教材。(广西大学吴向阳)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