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60%小学生赞同考试升初中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1月03日 10:24  红网 

  曾经看到过各地一串有关“六成小学生”的新闻:六成小学生为成绩而烦恼、六成小学生睡眠严重不足、六成小学生暑假索然无味、六成小学生表示“喜欢”自己、六成小学生有龋齿、六成小学生缺维生素B2……如今,出了一个“六成小学生赞同考试升初中”,更让人揪心。

  10月31日《报刊文摘》上两则新闻有关学生成绩:一是转摘《北京娱乐信报》10月26日的报道:半数学生反对公布成绩,日前公布的“中国中小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现状与期望调查”显示,赞同“成绩是个人隐私,不应该公布”这一观点的中小学生达50.1%,尽管没有达到六成,也是五成以上了。二是转摘《北京青年报》10月26日的报道:本为减轻小学生负担的免试升初中,目前却遭到了六成小学生的不认同,全国这一比例超过了63%;数字来源是同一个调查。五成以上学生反对公布成绩,显然表明对考试分数缺乏好感;与此存在“表面矛盾”的是,六成多的小学生赞同通过考试选拔升入初中,似乎是得了“考试依恋症”甚至“考试迷恋症”。

  对考试的“依恋”甚至“依赖”、“迷恋”,实际上是对教育公平的期待与呼唤。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公,资源要素的优劣相差很大,不是最优化的资源配置,当然就会导致配置的不公不良。资源要素配置不公,往往还导致资源配置方式的不公,“明争”变成了“暗斗”,必然会使一些学生失去公平竞争的机会,失去公平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小学升初中,考还是不考,这是一个制度设计制度安排的问题。如果恢复选拔考试的方式,那这个从小到大的“考试链”就很完整了,还真像科举考试一路都要考考考。这在废除科举考试一百年的日子里,可以说是无法想象的。

  物理学家杨振宁最近谈到中美两国教育哲学的不同: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哲学是注重训导,美国的教育哲学是注重启发(见10月24日《科学时报》)。训导教育与启发教育的不同,导致了对考试依恋程度的不同。训导需要用考试来检验结果,考试又成为训导的一种手段。而以启发为特征的教育哲学,并不迷恋考试,却创造了美国的教育奇迹。美国从独立建国至今,不过区区两百多年,一跃成为世界教育的超级大国,获诺贝尔奖最多的是美国人。

  自从1620年“五月花号”带来欧洲移民,到美国独立之前,人们受教育的机会同样很不平等,上等阶层子女能受到较好的教育,贫穷和下等阶层女子往往与正规教育无缘。美国独立后至南北战争前,教育改造和教育制度初创,“普及、平等、免费”成为了基础教育的关键词。如今美国12年的义务教育,就是那时候奠定的基础。义务教育作为公共产品,是政府向公民提供的服务,人人享有获得公平公共服务的权利,这在美国已经成为共识;所以,“公平”要在源头上予以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选拔考试也就失去了本质意义。

  我始终认为,对于小学生来讲,学多少知识、考多少分数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心智能力的涵育培养。如今,从小学到大学,教育的选拔功能被过分扩大,而且是“一张考卷、一种标准”,使教育过程不折不扣地演绎成应试能力的竞争;如果小学生升初中再通过选拔考试来强化应试能力,其潜在的无形危害之巨大,恐怕是难以估量的。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