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少儿 > 小小资讯台 > 正文页
 
短信污染悄悄逼近青少年

http://kid.sina.com.cn 2005年11月28日 10:31 黑龙江日报

  随着手机在青少年中的普及,手机短信这种方便快捷的交流方式,已经深入到广大青少年的生活中。同时,一些五颜六色的“色彩”短信,也开始来势凶猛地污染着他们的心灵。有关专家认为,“色彩”短信对青少年的影响不容小觑。

    “黄色”短信:暧昧情色

  小强(化名)是哈市某重点小学高年级的学生,他告诉记者,他自己虽然没有手机,却经常偷看父母的。他说:“有好几次,我偷看妈妈手机里的黄色短信被她发现,狠狠地打了我。尽管很疼,可我还是记住了短信的内容,可以讲给同学听。”

  在一名中学生的手机里,记者发现了一条短信,内容只是一个手机上网地址。记者用手机上网一看,“

性感女性大胆挑逗诱惑”、“女明星清凉写真图片”等字眼跳了出来,有的还配了小图,旁边注明:点击可看大图。在另一名学生的手机里,记者看到这样的短信:“你想放松却又无处排解?想不想听酣畅的娇喘声?不一样的激情让你情不自禁,最爽尽在96136XXXX。”这名男生告诉记者,他拨通电话后,手机中传出的声音不堪入耳。哈尔滨某中学语文组李老师告诉记者,在上课的时候,经常发现有学生低着头偷偷发笑。有一次她停止讲课,问学生到底笑什么。经过盘问才知道,他们在偷偷地互发黄色短信。

  黄色信息在青少年中究竟泛滥到什么程度?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学生告诉记者,他周围的同学几乎都不同程度地接触过黄色短信。这些黄色短信有的来自朋友,也有的是自己从网上下载的,大家对此早就习以为常了。他说:“现在社会上流行传播黄色短信,我们学生也不能‘免俗’。我觉得发个黄色短信给同学或者很久不见的朋友,就像打个招呼、问个好一样。”

  对于每天随着电波传来传去的黄色短信,青少年往往一笑了之,但是家长却无法表现得那么洒脱。记者采访到一位初中生的家长,她说,“我本人从事教育工作,应该懂些教育学,但对自己的孩子还是有点束手无策。”据她讲,为了联络孩子方便也应孩子的要求,给孩子买了手机。可后来,经常发现孩子一个人拿着手机偷笑。“有一次,我无意中看了一下,啊呀,上面尽是些我们成人之间流传的黄段子,让人看了直脸红。后来我质问他,孩子轻描淡写地说:‘我已经长大了,只是随便看看,没事的。’可是我还是忍不住担心,经常接触这些东西,对孩子心理会产生什么影响?”这位不愿具名的家长向记者抛出一连串的问号:学校性教育还处于浅尝辄止的阶段,这些黄色短信孩子能理解多少?青少年正处于生理发育期,好奇心强,这种短信会不会成为一根不良的导火索?对于这种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不良短信,怎样才能从源头止住?

    迷信内容:坑蒙拐骗

  “尊敬的用户,在庆祝×集团成立十周年幸运手机号码抽奖活动中,您的手机获得了一等奖,奖品是豪华轿车,具体事宜请与13……联系。”面对这样的短信,一些思想比较单纯的青少年往往会上当。哈市一名同学刚买手机不久,就收到一条不明来源的短信,内容大概是:“电信朋友告知:为祝贺2004年短信消费突破50亿,您把此消息传给10位用户,将加上49元话费。我刚试过是真的,快传!”结果在发送了10条短信后,这名同学不仅没有得到许诺的49元话费,还白白搭进了自己的钱。一名姓陈的同学说:“我的手机上还会经常收到类似‘你想知道名字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什么吗?请发短信到XXX,让名字来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等算命的短信,真气人!”

  更有甚者专门针对青少年的特点行骗。例如,在一些中学生之间就流行发所谓的“幸运短信”,内容大概是:“这里有9个数字,分别代表学业、友谊、健康、家庭……将它们发给9个人,你所有美好的愿望就能实现;如果不发,考试成绩倒数几名一定有你。”为了让自己安心,学生们便开始转发短信。一位家长气愤地说:“一个学生将短信发给9人,如果这9人又同样照办,继续往下发,收到的人再转发……几个回合下来,一条短信就会被发上百遍,这些人太黑心了,为了赚钱,居然用迷信的东西来欺骗孩子们!”

    “黑色”短信:暴力恐怖

  “本地长期出售走私车,防盗解码,枪支,雷管炸药,远程窃听器,透视眼镜,另办理高利贷款,帮人复仇,联系人×××”“售枪支、迷幻药、最新版假钞、赌博透视器等,联系电话13×××”要不是亲眼看到,谁会相信这是从一个中学生的手机短信中看到的。记者随机采访了一些有手机的学生,他们中80%%的人收到过类似的短信。一位同学告诉记者说:“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以前都是在电影里看到一些暴力的事情,没想到现实生活中也有‘借高利贷’、‘帮人复仇’这样的事情啊!”

  对于像“本公司常年代办各种文凭、身份证、驾驶证等一切证件,联系人XXX,电话XXX,等等……”这样的短信,同学们都表现出不可思议。他们说:“如果短信里的内容都是真的,那我们就不用上学了。

    清理“色彩”:社会关注

  电影《手机》里有这样一句台词:“手机,如果不善加利用,就不再是手机,而是手雷。”一些老师和教育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也纷纷表达了类似的忧虑。

  在哈市文华中学负责德育工作的教导主任袁军对记者说,现在手机短信从黄色的到迷信的,从卖枪卖刀的、骗人

中奖的到办理证件的,成年人经常会遇到的这些“色彩”短信已经完全进入了青少年的视野。这些信息的影响更恶劣,而且传播的范围更广,手段更隐蔽,后果让人难以想象。从德育的角度,袁主任已经感受到了这些“色彩”短信的威胁。他说,比如老师教学生要诚信,可是因为经常接触一些骗人的短信,学生就会对这一做人准则提出质疑;老师教学生要靠自己的努力成功,可是在迷信短信的影响下,学生难免就会将成败与命运联系起来。这些,都给培养孩子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工作增加了一定的阻碍。据了解,现在一些短信还直接对民族精神进行恶意诋毁。有一次,一位老师在课堂上分析尊老爱幼的现代意义,有个学生举手反对,接着就当堂拿出手机,读了好几条短信,内容都是对传统美德的调侃。

  我省一些社会学专家认为,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可塑性很强,他们思想单纯、不成熟,还处于世界观尚未形成、是非分辨不清的阶段,受外界影响很大,长期接触“色彩”信息,他们就会以为色情、迷信、暴力这些东西是正常的,从而不能正确看待两性关系、客观世界和现实社会,为自己的人生埋下隐患。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色彩”短信对其稚嫩的心灵会造成严重的污染,严重时还可能诱发青少年犯罪。某中学的老师们呼吁,要像清除网络垃圾一样,让手机上的“色彩”短信远离青少年,为青少年创造一个洁净的成长环境。


爱问(iAsk.com) 共找到相关网页约6,530,000篇。

  

评论】【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少儿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30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