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近七成北京中学生反感家长

http://www.sina.com.cn  2005年12月14日 09:56  北京晨报 

  本报记者采访专家,揭秘亲子矛盾背后的观念误区

  核心提示

  过去常被人视为最亲密的亲子关系正在出现让人震惊的裂痕。北京某区近期针对3000多名中学生心理状况的抽样调查显示,目前家庭教育和亲子关系让人担忧,只有不到5%的孩子表示喜欢自己的父母,近七成中学生表示“反感父母”或“极度反感父母”。这份调查报告是在对该区30余所中学的教师和学生测查后得出的。家长的拳拳爱心为何换来孩子们的极度反感,本报记者就一些亲子关系的典型案例采访有关专家,试图找出制造反感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

  家长影响力高速下滑

  调查给人带来的最大惊讶是,目前不少中学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让人十分担忧,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父母在他们心中的影响力正高速下滑。

  -“喜欢”父母的学生不到5%

  首先是子女对父母的态度让人吃惊:6.62%的孩子惧怕父母,13.13%的孩子反感父母,56.28%的孩子极度反感或痛恨父母,19.22%的孩子对父母反应平淡。只有4.75%的孩子喜欢自己的父母。

  其次是父母教养方式的不科学。近四成的孩子认为父母不是一个很好的倾听者;67%的孩子认为父母总爱拿自己和别人比较;39%的孩子认为父母总在他人面前说自己的缺点。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约有43%的家长采取了非打即骂、或家长式的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处理问题、或放任自流。

  另外,亲子之间缺乏相互理解和沟通,超过三成的孩子认为父母并不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41.78%的学生基本上不能达到父母的期望。

  -多数学生不在意父母看法

  在回答“你很在意谁对你的看法”时,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了同学或朋友,近30%选择老师,15%学生选择父母,4%左右选择其他长辈。在中学生的心目中,其重要关系人员依次是:同学或朋友、老师、父母。

  由于沟通和解决矛盾的能力有限,45%的学生深深感到知心朋友难觅。41%左右的学生认为让别人理解自己的真实想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而一旦出现了误会或摩擦,学生又会因为处理方法不当而带来更为苦恼的心情。调查显示,42%的学生不能采取理性的态度解决人际交往的矛盾。

  案例点评

  制造“反感”的N个理由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健康幸福、快乐成长,然而这份爱心却换来孩子们的反感,这其中的误区到底在哪里?记者就几类典型案例采访了有关专家。(文中出现的人名均为化名)

  ●“高期望”型:

  父母要求不现实

  “这次中考没考进前五,又被老妈K了一通。”昨天在东城区银座百货旁边,一位身穿校服的初三学生脸色忧郁地告诉记者。

  其实这位名叫萧萧的女孩成绩一直不错,不过一心想把她培养成“哈佛女孩”的父母并不满意她现在的成绩,而是要求她一定考进市重点高中,将来进入北大深造。

  一说起父母,萧萧一脸的不满:“整天唠叨个不停,没完没了的。懒得搭理他们!”

  诊断:过高期望造“失败者”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透露,今天父母对孩子的学历期待和学习成绩的要求与现实可能性严重脱节。日前他们所做的一项调查显示,大约55%的父母希望孩子读到博士学位;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前15名。

  “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可实现的。”孙云晓对调查结果感到震惊,他认为,很多孩子因此成为“失败者”,丧失了自信,陷入恐慌和痛苦之中。

  ●“有劳无获”型:

  父母帮忙不得法

  某中学初二学生王君在班级成绩中等,属于不太被老师关注的“边缘人群”,而且还因喜爱音乐被家长视为“不务正业”。面对孩子这种状况,他的妈妈急在心头,使了不少招数帮助王君提高学习成绩:不仅买了大堆的辅导资料,而且还请来名校大学生家教帮他补习数学和外语,最近又在四处打探“签约辅导”的事儿……

  “让他们去折腾吧。”王君说,他越来越觉得上学没意思,每天回家看到父母的脸色便觉得很烦。

  诊断:帮助孩子要讲方法

  心理咨询专家分析,面对孩子成长过程遭遇的挫折,不少家长往往根据自身的主观判断,寻找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帮助孩子,但往往适得其反。

  ●“蛋白质”型:

  父母观念太老土

  正在本市某中学念高二的女孩晓蕾越来越看不惯父母的做法:父母至今仍然用信纸写信,不仅不会上网、使用QQ,而且看不懂“海选”、“PK”,甚至接受不了聚餐AA制……

  “他们太老土了,我和同学聊天的时候他们压根儿就听不懂。”晓蕾觉得自己父母特别符合青少年间流行的“蛋白质”类型——“傻蛋+白痴+神经质”。

  诊断:“落伍”家长该补课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红艳认为,随着多种现代化媒体出现,今天的孩子比过去具有更多接触大量信息的机会,现在8岁左右的孩子能理解许多成人的东西。不少中学生接受新的观念和信息后,对“相对落伍”的父母产生轻视的心理,极端的便产生类似“蛋白质”的说法。

  ●“网络战争”型:

  父母不让我上网

  高一学生吴名来自于北京一普通家庭,一年前接触网络后便开始迷恋上网络游戏。父母为防止他白天偷着回家上网,每次上班时都拆下键盘拿走。吴名觉得父母剥夺自己的权利,充满怨恨,便偷家里的钱上网吧玩游戏,最后甚至为索取上网的费用动手打父母。

  诊断:网络问题应网外解决

  心理专家表示,因为孩子沉溺网络引发的家庭矛盾甚至悲剧近年来频频现诸报端。这类“网络战争”的根本原因不是网络,而是父母能否正视孩子遇到的问题,并帮助孩子恰当地处理。

  ●“家庭暴力”型:

  父母经常训斥我

  “你给我滚出去!”虽然习惯于父亲的责备,但想起前些日子发生在晚饭桌上的那一幕仍让江天难受。作为职高生,江天在家里并没有像同龄人一样得到父母的关爱,经常遭遇的是父母的训斥或者冷眼。

  江天表示,将来他希望用同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父母。

  诊断:冷暴力破坏亲子关系

  专家分析,家庭中的“隐形暴力”是目前亲子关系不容忽视的环节。今天的父母一般不会轻易体罚或者打骂孩子,但往往会用类似几天不和孩子说话的方式实行惩罚,这种隐形的“冷暴力”在目前的家庭并不少见,这往往成为孩子反感甚至憎恨父母的直接原因。

  ●“情感封锁”型:

  父母偷看我日记

  高二男生李雨已越来越不能容忍父母对自己的提防态度了:自从喜欢上同年级的一个女孩后,父母的态度变得有些神秘了:偷着翻看自己的日记,查看手机的短信息,还常给班主任打电话询问自己的行踪。

  最近李雨和父母吵了几架,他专门给某心理咨询机构打去电话,倾诉自己内心的苦恼。

  诊断:旧观念难解新问题

  恋爱等青春期问题常常让家长感到头痛。相比过去,今天家长们在观念上遭遇更大的冲击,比如同居。惯于采用旧观念解决新问题的部分家长很可能面临教育的无效和孩子的叛逆。

  ●各方反映

  网络成为导致亲子矛盾的一个原因

  家长态度:“我一点不惊讶”

  胡先生的孩子目前正在海淀某重点中学念初三。问及对这一调查结果的看法,胡先生反应平静:“六成孩子极度反感父母,我一点儿也不觉得惊讶。”

  胡先生说,目前社会对于考试成绩的过分关注给家庭带来很大的压力;多数父母迫于考学的压力,会不断向孩子唠叨考试成绩、各种排名。孩子本来在学校的学习压力就比较大,回家后还要面临另外一种压力,他们常常显得不耐烦,“说急了,手一甩,哐啷一声把房门就撞上了。”

  家长杨女士表达类似的观点,她表示,目前应试教育过多干扰孩子的成长,让处于青春发育期的中学生很难从学习中找到欢乐,家长没完没了地问考分、问有没有恋爱,孩子不讨厌才怪?

  调查者说:

  家校应加强合作

  “这么高比例的中学生表示‘极度反感’和‘痛恨’家长,让调查的老师都感到震惊。”主持本次心理调查的本市某区教委负责人昨天表示。

  据介绍,该区今年还做了一项针对1.4万名中学生的心理调查,结果发现,在中学生看来,几乎所有负面的结论——给自己压力最大的、帮助最少的都是家长,甚至提供的辅导书有效性最低的都是父母给买的。

  “目前的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面临比较严重的危机,今后学校教育将适当增加家校合作的比重。”

  ●链接调查

  七成中学生

  能有效自我缓压

  调查显示,约有69.02%的学生认为自己拥有有效的自我缓压的方法。他们的有效疏导方法有很多:倾诉是最常用的手段,其次选择听音乐、玩游戏、看书以及影视作品等转移注意力的方法。还有些学生采取大哭、体育运动等力量释放的方法来舒缓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时候,接受能力强,自制力弱,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干扰,他们所采取的各种缓压的方式是否科学需要关注。调查发现,有的同学会选择吸烟、喝酒、打架、交异性朋友、到社会的娱乐场合消遣、搞小小的破坏活动等消极行为来释放压力;另外还有5.07%的学生选择网络聊天,把自己的问题寄托于虚拟的网络世界。

  孩子最大压力源

  仍是学业考试

  调查显示,约有一半的学生感到了压力的存在,约有40%的学生认为学校生活枯燥单调;对待消极情绪的处理上,55%的学生不能理性地处理和控制。

  从压力源方面看,学生的排位依次是:学业或考试、社会上人才的激烈竞争、同学、父母、师生、家庭环境,且这一排序没有性别和年级差异。

  作为学生的压力源,学习或考试压力在毕业年级是77.9%,其他年级是42%; 66.5%的毕业年级学生,在考后最担心自己的学习成绩。另外,毕业年级中26.8%的学生认为压力源来自于社会竞争压力,其他年级为14.2%。

  ●专家观点

  两个“青春期”冲突

  “这个调查结果其实是两个特殊时期冲突的反映。”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红艳昨天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孙所长分析,中学生处于生理发育高峰的青春期,心理面临许多矛盾,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明显增强,更爱表现自我,不会再像以前乖乖地陪父母吃饭或逛商场。而他们的父母多数处于更年期,身体素质和能力比过去下降。与此同时,其责任感更强,社会角色更多,对自己的期望值也提高,两者之间反差使他们产生对自身的失败感;另外,不少父母期待自己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得到实现,结果他们得到的是对自己和孩子的双重失望。

  “其实更年期又称为‘第二个青春期’,同样需要成年人的自我认识和定位。”孙红艳表示,类似下岗、婚外情等同样会成为让他们感到困惑的问题。“两个青春期的碰撞会产生很多矛盾,孩子是第一次碰到,家长需要进行更多的调适。”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