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09:22   

  新报讯【记者李茜】在英语、网络充斥的今天,某地某人开设私塾、传授“国学”的举动,让不少人为之震动。“英语过几级了?”“今儿上网了吗?”似乎已经成为今天每个学生的必修课。“一些大学生可以和外国友人用流利的英语进行交谈,但当对方谈及中国历史时却哑口无言。”“有的学生使用电脑写论文,可是连最基本的汉字都写不好。”……不少政协委员在提案中提出了对大中小学的学生们增强传统文化教育、推进“国学”教育、基础教育加强汉字书写训练等建议。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不足

  农工民主党天津市委员会曾在中小学进行“国学”教育的问卷调查,在 205份调查问卷中,中小学生和他们的家长、老师认为缺乏应有的文化、历史知识的,竟多达 138人。认为在中小学应设立“国学”教育专门课程的有 165人,占 80%。认为中小学需要专门设立写字和书法课的有 180人,占 88%。认为表达能力差的 82人,不会写信、作文困难的 66人,写字难看的 85人。认为学生的语言、文学、文化水平令人担心的有 74人,占问卷人数的 36%。而希望中小学“要由浅入深地学习中国文化知识”并认为“很有必要”的有 170人,占问卷人数的 83%。可见,无论是中小学生,还是家长、老师,都对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反映强烈。传统的历史、文化修养的培养,被分解到政治、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之中,导致中小学长期缺失“国学”内涵。电脑及电子传媒进入中小学领域之后,一方面带来新知识和新的传播优势,另一方面又削弱着孩子们对传统文化载体的掌握。写毛笔字等基本却又鲜明的“国学”表现都丢掉了。为此委员们认为在现阶段有必要提倡在中小学实施“国学”教育。

  委员建议:搞好“国学”系统教育

  全社会都应重视中小学阶段的“国学”系统教育。学校要主动布置,排出时间,列出课程。家长应支持、帮助孩子们去学习掌握相关的“国学”知识。做好“国学”教育课本编写工作,并进入地方教材,使“国学”教育课本系统化、通俗化、基础化,力求用“国学”吸引学生,用“国学”感动学生,用“国学”滋养学生。科学地安排毛笔字等传统文化课进入素质教育的课堂。对现有的历史、语文等课程,有意识地向传统文化知识倾斜,并且让这方面的教育和政治、道德修养密切联系起来。整合利用社会文化资源,例如有组织地让中小学生在天津的历史文化遗存中学习中国近代史;在现有的文化场馆条件下学习传统文化知识,让博物馆成为第二课堂,由浅入深地传授“国学”知识。

  大学忽视传统文化教育

  市政协委员胥家宏提出增强本市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他认为大学为了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往往“因需施教”,只注重专业课程的拓展和加深以及外语能力的提高,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开发,更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继承与发扬,致使一些大学生在与外国人谈及中国历史时哑口无言的现象屡见不鲜。

  委员建议:大学增加传统文化课程

  天津市高教委应向各高校下发相应的“增强本市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和通知,其中应包括: 1、增加传统文化课程。在学生的基础课中增加有关中国优良文化传统的选修课,比如古代哲学,儒、道、佛教,古代文学,古代艺术,古代历史,古代科学技术等。学生通过选择感兴趣的课程,既获得相应的学分,又扩展了知识面,同时还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2、相对固定各专业史的教学时间。除了从广度上增加传统课程外,还要从深度上考虑到传统文化的功能,其最有效的做法是强化每个专业的历史教育,如法制史、财政史、金融史、经济史、建筑史、物理史、化学史、数学史等,并作为专业必修课。 3、加大对教师传统文化的培训。 4、多种途径补充传统文化资料。 5、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学习的氛围。大学生喜欢“追风”和“赶潮”,通过在校园里持之以恒地宣传,可以营造一种学习传统文化的复古风尚,使大学生能够更主动地学习。

  广泛使用电脑汉字书写被忽视

  市政协委员郑汝铨提出,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汉字是我们的文化特征之一,它以规范、形象、美观著称,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之骄傲,作为一名中国人写好汉字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社会上汉字的使用不够规范,汉字书写也缺乏基础训练,写出的字很难看,字形结构不协调,横不平竖不直,有时让人无法辨认。再加上现在广泛使用电脑,汉字书写的基础训练有被忽视的倾向。

  委员建议:加强汉字书写训练

  从基础教育开始加强汉字书写训练。从小学一年级开始,让小学生以描红的形式用硬笔和毛笔练习横平竖直的书写方法,掌握汉字的书写规律。初中及高中时要加强练习书写毛笔字,真正把规范汉字看成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工作来完成。可进行汉字书写比赛,平时写字的成绩也要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进行考评。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