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拔苗助长与本末移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2月17日 09:53  解放日报 

  春节走亲访友,听到不少小辈的“诉苦”:学业过重。学校的课业本来就够多了,家里还要加码。正规的功课学了不够,还要去学钢琴,学绘画,或者学书法,学音乐。整天没有玩的时间,夜晚睡眠不足,双休日还要忙于请老师补课。一位小学生说,他是家里“最忙的人”,羡慕爷爷奶奶生活自在,不知他什么时候能够退休!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孩子一出生,几乎就站到竞争的起跑线上。学校与家长为了孩子不在竞争中落后,就拼命向孩子加压。孩子还在幼儿园,就要学会小学一年级功课。孩子进入小学、初中后,也总是要求他们超前地去读一些课程以外的书。成人们以为这样可以使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实际上,它违反了孩子的成长规律,是一种“拔苗助长”,结果往往事与愿违。拿孩子被剥夺的玩乐游戏来说,却是儿童学习成长不可缺少的课堂。孩子的一颗童心,如能在游戏玩乐中得到满足,就能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幻想力与创造欲,这是一个人今后发展的最好后劲。如果不让他们玩,强迫他们每天去做大量作业题或记一些机械性的东西,反而会使他们的头脑模式化、呆板化,削弱今后的竞争力,看似爱之,实则害之。美国内华达州一幼儿园向幼儿教了“O”字母,一个3岁女孩伊迪丝的妈妈认为这样做剪断了孩子的幻想翅膀,因为孩子再不会把“O”说成苹果、太阳、足球、鸟蛋了,竟将幼儿园告上法庭并胜诉。卢梭在《爱弥儿》中有过这样的论述:“大自然希望孩子在成人前像个孩子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如今出现“忙”得向往“退休”的孩子,提醒人们注意不可制造“既不丰满也不甜美”的“早熟的果实”。

  拔苗助长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上,不是以孩子的发展为本,而是以家长与学校的期望为本。这是一种本末颠倒。一所小学组织了两次主题班会,两次内容都是重大政治命题,而同一城市的一所大学也开展了两个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一个是“借东西要还”,一个是“禁止随地吐痰”。显然,这两个学校的活动搞反了,有“乱点鸳鸯谱”的味道,都缺乏针对性,自然也谈不上什么效果了。所以如此,就因为这些活动是按学校计划安排的,而非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组织的。这虽然是笑话,但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活动中,不从未成年人的实际出发,不讲针对性,不讲实效性,只是陶醉于自己的表面文章的现象,并不鲜见。这启示我们,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一定要注意把握未成年人成长的规律,了解贴近他们,从他们的思想和生活实际出发,用适合他们的方法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活动。为此,要坚持以未成年人为本,要坚持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不可本末移位。教育者应当以受教育的学生为中心,用适应他们身心成长特点的方式去施教,引导他们有效地成长,而不可按自己的主观意图“打乱次序”,强求速成。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坚持以未成年人为本,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就是“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复旦大学学生辅导员包涵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所以受到学生的欢迎,正在于她以学生为本,用周记的形式,“随学生的生活、心态脉动”,在尊重、理解、关心、帮助学生过程中,教育、引导、鼓舞、鞭策学生,“点燃了我们(学生们)的雄心壮志”。它也说明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不可一厢情愿,自说自话,而必须遵循未成年人成长规律,使“年轻的心灵好像一朵鲜花,在第一道阳光的照耀下,发出最沁人心脾的芳香。”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