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奥林匹亚科学院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3日 09:10   

  “奥林匹亚科学院”

  结婚以后,爱因斯坦的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因为这时他已经不是一个单身汉,而是一个家庭的男主人了。两个好朋友,索洛文和哈比希特每天照样准时到爱因斯坦家里来,继续讨论他们热衷的物理学、哲学等问题。休息日的餐桌上由于多了米列娃的手艺,比过去丰盛多了。

  米列娃有时也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来,不过,更多的时候,她只做一个专心而又缄默的听众。为了不影响女主人休息,每天的讨论不能像过去那样一直持续到很晚,这常常让三个人感到意犹未尽。于是,他们就常常把讨论的地点转移到索洛文或是哈比希特的住处,但更多的时候是在一个叫做奥林匹亚的咖啡馆聚会。三个追求真理、献身科学的年轻人幽默地给他们这个自发组成的科学研究团体命名为“奥林匹亚科学院”,他们尊称爱因斯坦为院长。

  让“科学院”三个学员感到兴奋的是,他们这个科学研究的小团体在不断发展壮大。不久,又有几名新成员加入进来,一个是鲍利•温特勒,他是爱因斯坦在阿劳中学时温特勒老师的小儿子,他是来伯尔尼上大学的,后来成了爱因斯坦的妹妹玛娅的丈夫;另一个是爱因斯坦在苏黎世技术学院时的同学米开朗基罗•贝索,贝索毕业后一直没有找到称心的工作,爱因斯坦便介绍他进了伯尔尼专利局,在此之前,他是一名工程师,在哲学、社会学、医学、机械制造、数学和物理学等方面都具有渊博的知识,所以能够同爱因斯坦讨论各种不同的思想;哈比希特的弟弟也是这个小团体中的一员,此外,还有柳斯因•沙凡,他和索洛文一样,是看了爱因斯坦登出的那条广告后找到这里来的。

  新成员带来了更多的新观点和新视角,讨论的范围也更大,对问题探讨得更深。他们学习和研究高斯①几何,讨论卢瑟福②关于原子蜕变的最新理论,还有普朗克③提出的能量量子化假说等等,有时因为大家观点不一致,常常会引发激烈的争论。

  这个“奥林匹亚科学院”虽然是自发组成的科学研究团体,但大家都非常认真和勤奋,若是有谁随意缺席,就会受到爱因斯坦“院长”善意的批评。

  当时常有一些大音乐家来伯尔尼演出,朋友们也常常一起去听音乐会。有一次,捷克交响乐团将来这里演出,索洛文提议大家去听音乐会,可这段时间大家恰好一起读休谟的著作,而且读得入了迷,于是爱因斯坦决定放弃音乐会,继续到索洛文那里去读书。恰巧有人送给索洛文一张音乐会的票,如果不去实在有点可惜。于是,索洛文预备好大家喜欢吃的煮鸡蛋作为晚饭,并在桌子上留了一张便条:亲爱的朋友们,请品尝我为大家准备的煮鸡蛋,并向各位致敬!然后偷偷地跑了。大家读完那张便条,一下子就知道怎么回事了,他们坐下来读了很长时间的书,也不见索洛文回来,朋友们都有些生气了。临走前,爱因斯坦让大家把那些鸡蛋吃光,然后抽足了烟,他们也在桌子上留下一张便条:亲爱的朋友,请品尝我们为您准备的满屋浓烟,并向您致敬!

  第二天,大家再次见面时,爱因斯坦皱着眉,故作生气的样子,批评索洛文:“你竟敢为一场交响乐而放弃参加‘科学院’的会议!坏家伙,如果你再敢违反‘科学院’的制度,‘科学院’就将考虑开除你。”索洛文规规矩矩地站在那儿,一副认错的样子。大家见了,笑得前仰后合。之后又坐下来继续读休谟的著作,直到很晚才散去。

  “奥林匹亚科学院”的“院士”们并不是死啃书本的学院派,他们经常在一段紧张的学习、讨论和研究之后放松一下自己。有时,爱因斯坦会为大家拉上一段小提琴,有时他们会一起出去登山、看日出。但无论在干什么,大家都会发现爱因斯坦经常沉浸在思考中,一旦他陷入思考,不管周围发生什么都将视而不见,仿佛这世界的一切都不关他的事。

  一次,爱因斯坦过生日,索洛文、哈比希特和贝索商量着为爱因斯坦祝贺生日,约定晚上到爱因斯坦家里吃晚饭,并特别带去了他从没吃过的鱼子。

  晚饭前,大家兴致勃勃地讨论了惯性原理。等大家坐在饭桌前,爱因斯坦还在全神贯注地思考着刚才讨论的问题,不知不觉,放在他面前的一碟鱼子被他吃光了。

  过了一会儿,爱因斯坦好像忽然想起了什么,他看了看桌子,问索洛文:“哪一个是你们带给我的鱼子?”

  爱因斯坦发现大家都盯着他的盘子笑,他这才明白,鱼子已经被自己吃光了。他也忍不住笑了起来,说:“以后你们不必请我吃什么山珍海味,为我这样的家伙花多少钱都浪费。”

  爱因斯坦在默默地思索着,“奥林匹亚科学院”的“院士”们对科学和真理的探求也依然在顽强地进行着。他们并不知道,他们这个非正式的,由年轻人自发组织的学习、研究团体会同世界其他著名科学院一道,永远载入人类科学发展史的史册。

  ①高斯(1777~1855),德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对超几何级数、复变函数、统计数学、椭圆函数论有重大贡献。

  ②卢瑟福(1871~1937),物理学家。生于新西兰,就读于新西兰大学,后移居加拿大,1907年定居英国。在原子结构和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上有重要成就,先后发现α射线、β射线以及放射性元素钍。与英国化学家索第一起提出原子自然蜕变理论。他首先发现了原子核,提出原子结构的星形模型,并于1919年第一次实现了元素的人工嬗变。著有《放射学》、《放射性物质和它们的辐射》等著作。

  ③普朗克(1858~1947),德国物理学家。1900年提出物质辐射(或吸收)的能量只能是某一最小能量单位(能量量子)的整数倍的假说,即量子假说,对量子论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此外,他在热力学和统计物理学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主要著作有《物理学概观》、《理论物理引论》、《热力学》、《热辐射理论》等。

声明:本文由著作权人授权新浪网独家发表,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