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择校热正在变为择城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3月28日 09:08  中国青年报 

  城市学校从缺少生源到绝对饱和

  13岁的六年级女生李书6年前从河南省固始县来到北京,开始在北四环外的一所小学读书。4年前,她的妹妹和弟弟也从老家来到北京上学。做电器生意的爸爸把妈妈也接到北京,专门照顾在南沙滩小学上学的姐弟3人。

  像这样一家兄弟姐妹都在一所学校就读的情况,在北京市南沙滩小学还有不少。快人快语的校长王虹掰着手指,一口气地给记者报了出来:大小双兄弟俩、花花姐妹俩、蓓蓓姐仨、冯月冯超姐弟俩、孟羊羊姐弟俩……全校有619个孩子,其中500多名是外地进京人员的孩子,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8%。

  “不敢敞开招了!按照现在小班化教学的目标,别的学校一个班18名学生,我们学校一个班最多有50多名学生。全校已有17个班级,处于绝对饱和状态。”王虹说。

  从2005年6月开始,一直有学生家长前来咨询学校什么时候开始招生、能否让自己的孩子插班等问题。6月11日那天,学校一下子来了100多个学生家长,办公室都被挤满了。然而,学校在2000年时,仅有13名老师、7个班和207名学生。

  当年,为了改变学校缺少生源的现状,王虹经过一番调查,提出了“要大量吸纳外地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就读”的想法。她让学校的老师去建材城发招生简章;制作一批流动展板每天“戳”在不同的地方吸引人观看;还通过建材城的广播播放招生信息。

  结果,2000年秋天,王虹一下子就招来了3个班。此后,每个学期都能招到3个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学校生源饱和。

  “再进学生,就要通过严格的考试了。”王虹说。春节前,学校接待了30多个要求插班的学生,经过考试,只收了十几个。

  王虹说:“学校现在的政策非常有利于外地孩子,比对本地孩子都宽松——2000年收取了600元一学期的借读费,后来降到480元,再后来降到200元。从去年开始,凡开具‘外地农民工子女在京就读批准书’的,只收40元钱。而有北京城市户口的孩子则收取80元。”

  即使是在北京市二环路以内的学校也同样存在这样的情况。

  北京市东城区的春江小学共有166名学生,其中88名是外地来京人员子女。这88名学生中,又有65名是纯粹的农民工子女。

  春江小学校长马洪玲和南沙滩小学校长王虹有着相似的经历:学校原来有20条胡同的生源,后来却被削减为4条半胡同的生源,于是她把目光投向了学校周边的雅宝路众商户。那里有很多从全国各地来北京做生意或打工的外地来京人员,其中不乏一家有几个孩子来京借读的情况。

  沿着二环路,像雍和宫小学、新鲜小学等几所学校,情况都基本类似。

  优良教学环境让外地孩子受益

  从东北农村来到北京的学生周运萍,在老家时学习成绩就特别好,尤其是喜欢英语。但老家的小学没有开设英语课。爸爸辞职来到北京,从卖快餐干起,站稳脚跟后,就把萍萍母女俩接了过来,让萍萍在一所学校借读。萍萍没有辜负家长的期望,刚上小学六年级,就已经通过了剑桥英语三级,可以和老外进行基本的会话,成绩在班里一直保持在前5名。

  从农村来到北京的外地孩子,可以每学期都去看话剧、参观博物馆。“六一”儿童节等活动更是少不了让他们在更宽阔的舞台上展现自我。这些,都是他们在家乡时所不能体验到的。

  今年召开的北京两会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在京接受义务教育的流动人口子女总数已经由最初的10万人增加到近40万人。

  北京市政协委员、史家胡同小学校长卓立说,北京优良的师资条件和教学环境无疑对进京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有很大的吸引力。随着“两免一补”措施的出台,下一步北京可能会引来更多的农民工子弟。

  据北京一些小学的校长反映,外地来京人员子女入学后可明显地分为两类:一类是素质特别好的,有些甚至还是“得奖专业户”;另一类是连基本的城市生活习惯都没有,更谈不上学习习惯。

  马洪玲说,有一次,一位来自外地农村的学生和父母一起来学校报名,在填写报名表时,由于这对父母不认字,只得由老师代替填写。当老师填写到“政治面貌”一栏时,他俩面面相觑,最后告诉老师:他们“都是圆脸”!老师说不是问你们长相,是问你们是团员?还是党员?学生家长马上又回答说:“我们都是社员!”

  马洪玲说,很多农民工子女的学龄前教育几乎是零。刚入学时,许多学生没有数的概念,口音也是南腔北调。有些学生卫生习惯差,穿衣服不分四季,不穿袜子、不理发、不洗澡。班里的空气臭烘烘的,连冬天都要开窗。老师只好在周末留下家庭作业:回家洗澡、剪指甲(包括脚趾甲)。

  芍药居小学校长王彤告诉记者,有些外地进京人员契约意识很差,几乎每学期都有外地孩子突然说走就走了。焦急的老师按照曾经留下的电话号码去寻找,已经找不到了。王彤认为,这让教育者感到很难理解。

  卓立校长说,大量外地流动人口子女涌入京城就学,也使北京的户籍管理出现了问题。流动人口太多,人口暴涨。今年提出了到2010年要把北京人口控制在1600万的范围内,但谁也不能保证实现这个目标。

  教育资源不均衡导致“择城热”

  近几年,在全国一些省会城市及发达城市,同样出现了类似北京这样的情况。流动人口在自身流动的同时,也掀起了外地孩子借读“择城热”。

  解决现有流动人口子女就学,需要加大教育投资成本。如果从教育资源配置方面考虑,海南省新增教学班140个,中小学校9所,校舍4.6万平方米,校园用地12.2万平方米,购置设备480万元。

  据了解,从海南省教育部门办学校年生均培养费看,如果按照现行收借读生费标准与年均教育培养费比较,每个小学生年平均少收437.1元、中学生少收1163.2元。若全部按照教育培养成本收取流动人口子女培养费用,每年可增收教育经费近千万元。

  据统计,在湖北省武汉市,今年3月,有13.3万农民工子女接受公平教育,298所指定的公办中小学校免收农民工子女借读费。

  北京市朝阳区安贞里学区党委书记尚金森分析,目前的优质教育资源不足与教育均衡本来就是一对矛盾。只要教育资源存在不均衡的现象,“择城热”势必成为必然。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链接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